姜浩峰
上期封面
(2021年 第38期)
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当天我的微信朋友圈简直刷屏。其中,有不少朋友在转发《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河畔“大先生”》,还有人发来私信,打听如何买到周刊。
我把网上购买、订阅周刊的链接发给朋友。我知道,朋友们对于这期杂志的热捧,是因为对华东师大的一番情怀。人们希望这份情怀不仅仅是深藏在心底的,或者单单流传在网络空间,而是可以触摸的,可以收藏的。
有什么比翻阅一本精美的纸质印刷读物,并将之放入书橱,更能释放这一番情怀的呢?拿到《新民周刊》的朋友,譬如赵抗卫先生,发给我一篇长文《一生三读华东师大》。他是华东师大钱谷融先生最后带的三位博士生之一。另两位是格非和姚扣根。
赵抗卫老早也办过杂志。他的长文回忆自己作为老三届初中生,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本科函授班,1988年以上海电视台骨干身份再入华东师大读研,1997年与华东师大再续前缘读博的过程。华东师大影响了他的整个后半生。2009年,他又到华东师大艺术学院进修了一年,由此重拾起儿时的画笔,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
也有上海师大的朋友私信我说,“华东师大的名字曾在1971年12月7日至1980年8月15日‘消失”,原因是那段日子,多所高校一度合并,催生了历史上第一所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校……
高校之间的轶事,看来因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而又有所增多。上海交大在微博上@华东师大:“德邻之乐,蕙兰之谊,七秩生日快乐!”两校的闵行校区是紧紧相邻的。而同济大学的话儿,又是另一番味道:“迎着秋日的微风细雨,我在上海的另一端轻声说,华东师大,生日快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的深秋来了。所以,本期必须选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精细描摹江南深秋景致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那画面实在太形象,且朗朗上口,只读一遍,就好像刻在了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掉。
羁旅之思,家国之忧,难解之愁,伴随着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盘桓心头,久久不散。此间深永、清寥的美感、神韵、意境,既绵密、又疏朗,余音不绝,可以绕到天涯的另一端,时空的另一端。
对了,《枫桥夜泊》还是一首自带bgm的名作。“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 / 涛声依旧 不见当初的夜晚……”据说因歌曲太火,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问歌词向哪首古诗借鉴灵感,不少考生过于激动,脑子一抽,填:《涛声依旧》。
张继(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这届考生,也不太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