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
报纸印刷,又名新闻印刷。印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唐代中期至明代后期用木雕版印刷,明崇祯十一年(1638)采用木活字凸版印刷邸报。
报纸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几百年来印刷技术一直在不断革新。到了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习惯在手机上阅读新闻,但同样也有许多沉浸式的读者,喜欢纸质的油墨香和报纸捏在手里细品的感觉。
我们经营的这份《电脑报》,它已经走过了29年,经历了平面报纸的辉煌到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很多读者从学习计算机知识,到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大家看了这么多年这份科技报刊,有没有见过它的印刷过程呢?今天小编就来到重庆印刷产业园,带你一步步了解它的生产流程。
(扫描右方二维码,在公众号视频号中看完整视频)
从2019年开始,《电脑报》采用全彩版印刷,所以报纸的印刷分为两个部分:内容页印刷(卷筒纸印刷)和封面页印刷(平板纸印刷)。
卷筒纸印刷也称轮转印刷,用于印刷内页的报纸版面。报纸内页的新闻纸印刷,以往用凸版轮转机印刷,优势是快速而印量大。近年来为适应彩色需要,改用平版或照相凹版轮转机印刷。平板纸印刷又称单张纸印刷,应用于报纸封面,纸张为铜版纸,在印刷流程上也有不同。
第一步是内容页的印刷:印刷厂接到报社的电子版内容后,利用合版软件进行合版,常用的软件如方正创艺和Adobe InDesign等。
第二步是CTP制版机晒版,制铝版:印刷行业的CTP制版是指将电子印前处理系统或彩色桌面系统中编辑的数字、图片或者页面直接转移到印版的制版技术,材料上省去了感光胶片和一些化学制剂,同时也省去了胶片冲洗设备等,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制版效率。
而对比CTP制版技术,老式的PS制版需要在PS版上晒菲林,需要使用感光制底片、拼版、晒版、PS版冲显的印前工艺。PS制版片基用久后容易产生老化,不能反映出作品图片的细微部分,容易印制得模糊不清。
CTP制版技术一般分为热敏型、银盐型、光聚合型与免处理型CTP技术。其中热敏CTP制版技术是目前最成熟、最稳定、效果最好的制版技术。热敏CTP版材对自然光感度很低采用红外线激光曝光,因此可以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操作。
通过CTP制作铝版,是对银盐扩散型的铝版基进行砂目化处理的过程,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微孔砂目,从而使表面积增大,增加蓄水性,在印刷过程中起到水墨平衡的作用。以铝版为介质的银盐CTP版,最早出现在1995年前后,为Agfa公司购买杜邦公司技术生产的产品,由于速度快在可见光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通过Agfa CTP制作的铝版,大家可以看到铝版上的淡蓝色印刷内容,铝版经过一次使用后即作废,成本约一张40元
铝版制作完毕之后,工人们准备上轮转印刷机。印刷《电脑报》的是高斯轮转印刷机,这几部机器产自全球大的印刷机械设备制造商,高斯主要产品包括报纸轮转机、商业轮转机和报纸邮发系统。新闻纸卷筒纸宽度规格为781cm,一卷纸的长度在6000~13000米。
上機之前工人会对印刷机进行调色,试印刷,颜色校对之后正式开始印刷
拍摄的时候我们遇到试印刷出错,是因为其中的黄色和绿色墨盒放反了,工人发现后即时做了调整,内页报纸就源源不断地开始印刷了
封面页印刷采用的是曼罗兰ROTOMAN轮转印刷机,同样采用铝版上机,调色校对后正式印刷。曼罗兰是轮转胶印机领域的专业品牌,其印刷机质量特点是准确和高效,每份印刷仅需0.055 秒。一站式服务涵盖印前、印刷和印后全过程。《电脑报》封面采用铜版纸,其平板纸规格为787cm×1092cm。
印刷完了的报纸,还只是一堆没有装订的散报,要精确地实现版序还需要专业的装订。装订包括封面2张,内容页4套,共计36个版。接下来上折页机,再由人工配页,骑订联动线,由机器裁切,裁除多余的部分,最后得到完整报纸。装订好的报纸,就通过邮局寄送到您的单位或家里了。
怎么样,小伙伴们,今天的印刷之旅对你有帮助吗?感谢您多年来对《电脑报》的支持,如果你希望订阅2022年的《电脑报》,请到全国邮局订阅,邮发代号是77-19。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点评:读本书,感觉最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
点评: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林帝浣
任职广州中山大学,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电脑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