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为什么像我这样的“键盘车迷”为什么喜欢燃油车,原因其实很简单,咱从小理解的汽车核心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要是没有这两样东西,似乎都算不上是汽车。静下心来想,其实是自己的格局太小,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只考虑到了产品本身,而没有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就是上中下整个一条产业链背后的战略意义,以及这个产业链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以前在内燃机燃油车时代,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是怎样分布的。首先上游是原材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冶炼技术,然后再来就是设计、开发,这里面就包括了底盘,发动机以及变速箱,然后电气化等几个大的部分。
所以汽车圈里才流行的那句话—主机厂是给发动机厂打工的,发动机厂是给博世和大陆(Continental AG)打工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其实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里面,大家会发现有一个品牌很特殊—三菱重工。三菱最开始在国内是没有合资整车厂的,我们熟知的东南三菱都是已经特别靠后的阶段了。但三菱干了一件特别厉害的事—三菱在国内做了两家合资的发动机工厂。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从2000年~2010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咱们的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都在用三菱的发动机。
有意思的是,虽然三菱给这些主机厂提供了发动机,但是三菱依然绕不开博世和大陆提供的零部件。因此真正盘踞在整个上游产业链,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企业是博世和大陆。顺便说句题外话,博世赶紧拯救一下特斯拉吧,不要再让特斯拉乱改你们的iBooster刹车系统了,博世你们也是做口碑生意的,搞砸了不好。
言归正传,大家会发现,其实传统汽车产业从上游过渡到中游以后,它就变成了整车厂,也就是整车制造企业,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大家熟知的一汽、神龙、长安,广汽什么的。这都属于整车厂,就是俗称的主机厂。
然后再到下游,也就是销售和服务端,代表就是4S店。再往下是二級市场,例如二手市场。这就是以前内燃机时代,传统汽油车的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
按照我们国家当下的汽车制造跟生产、开发实力来讲,按照刚才说的上游、中游、下游这样一个传统的产业链走下来,我们是有一定的造车能力的,而且造出来的东西是不错的。
比如现在的吉利、领克,他们按照传统产业链的路线去发展,做得也是相当不错的,那为什么我们没有继续往这条赛道上面冲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没有意义,二是受制于人。
没有意义这件事特别好理解,很多车迷言必称V8发动机、涡轮增压、机械增压什么的,好像不做出这些东西都算不上合格企业一样。这个问题其实也要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能不能设计出来,二是能不能量产?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无论是设计还是生产,以我们现在的工业能力来说都不在话下。可做这事没有意义,原因特别简单,因为市场不会承认。中国的工业制造从最开始的逐步完善,到现在进入了一个升级阶段,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的实力,但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品牌认知在本土都很难打开,这就是现实。
相信是政策决策者早就看到了这点,所以人家早就想明白了,不管是造一台V8发动机,还是弄一台跟宝马S55、S58,奔驰M177、M178水平差不多的发动机出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市场认可吗?消费者会买账吗?不会!
那么花10年工夫也好,花15年工夫也好,换来的只有一句话—白费工夫。所以如果本土市场都不能接受我们制造的产品,或者说愿意去相信我们的内燃机技术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何谈海外市场?产能如果不能有匹配的市场,那发展这个产能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这一点企业看到了,政策的制定者也看到了,行业同样也看到了,这就是现实。人不能剥离现实,解决问题一定是要实事求是,所以这就是说没有意义的根据。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受制于人的问题。
很多人会讲,那现在做一个好的内燃机其实也可以呀,在技术层面上面我们是可以做到,比如说我们去开发一个八缸的缸体,把整个的铸造工艺做得好一点,能不能搞出一个这样的东西出来?肯定搞得出来。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汽车研究院,能把2.0T发动机做到400马力的大有人在。可量产之后,需要零配件供应,一个整套的传动系统,除了有好的发动机,还有好的变速箱,就算好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都给你了,还要做大量标定工作。
什么TCU逻辑,ECU逻辑标定,这又不是一个铁疙瘩,调整点火时间,点火顺序,在这些软件层面上的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同样需要时间去踩坑、去完善。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并不领先。如果真的类似于像我们的手机,我们的芯片产业一样,汽车产业链上我国出现了这样突飞猛进的进步,请问一下我们会被各路人马怎样下绊子、卡脖子呢?
更何况汽车科技树上还有像变速箱这种半玄学的东西。所以在传统汽车发展的科技树上面,我们可以去恶补,我们也可以去缩短跟国外品牌的差距。可又会回到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没有意义。
这就是很多人现在扼腕叹息的我们工业制造水平。我们的工业全产业链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制造水平已经跟上去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去补品牌建设的课。课可以补,但是总要算性价比。
好,我们回到新能源汽车上,对于新能源讲的弯道超车,最简单的理解是,首先在第一个维度,从上游,中游,下游,整个产业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通常讲不破不立,往往改革就是打翻既得利益者的坛坛罐罐。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面,破旧立新的机会出现了。
咱们先说一下新能源的上游产业链,说来你可能不信,新能源上游产业链最主要的是挖矿,当然咱说的不是比特币那种挖矿,而是正儿八经地挖矿。挖什么呢,锂矿、钴矿、石墨,稀土等,这些是新能源的核心原材料。
然后就是中游产业链,它们也很庞大,包括三电—电控,电机和电池。最后才是下游,下游就是整车厂,充电站,充电桩,包括你的销售服务环节。所以大家会发现在新能源这个领域,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的模式已经跟传统主机厂和传统燃油车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条赛道里面,上中下游产业链中,把我们传统产业链中孱弱的地方给弥补掉。比如说上游产业链里的挖矿,属于资源产业,接着加工环节,这个我们熟。早起步早领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可以欣喜地告诉大家,我们在新能源上游产业链里面,在资源控制这个领域,资源储备,深加工,精工等方面,谦虚一点讲,即便算不上领先,也绝对是第一梯队的。
先说现在聊到动力电池就必然会提及的锂矿,俗称白色石油,是新能源时代里可以类比原油的这样一个生产原材料,也是生产动力电池的核心。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资源,我们国家的锂矿储备大概全球排在前五,其中卤水型锂资源储量占比最高。
但是锂矿资源跟我国的大多数资源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储量大,品质不高,开采难,这都是通病。而且锂矿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这种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矿业还是要受制于交通。
因此在鋰矿这个部分,我们国家其实很早就开始执行严格保护政策。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也看到了这个发展方向,比如说大家如果炒股票的话,经常会看见什么西藏矿业,赣峰锂业,天齐锂业等这些资源企业最近股价莫名红火。
这一切并不是他们挖矿多积极,而是这些企业并没有把目光只锁定在国内的锂矿资源上面,他们更多的是去海外扩张了。别说他们了,就连比亚迪这样一个生产刀片电池的企业都在非洲有两座锂矿。
那这些企业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扩张之路有一个特别大的也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到澳大利亚买矿。因为澳大利亚的锂矿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然后我们这些上游企业的精加工能力很强,所以是在澳洲采矿,然后货运到国内深加工,然后再把它变成动力电池这样的一个流程。
是不是和我们熟知的模式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变成了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位置变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靠卖资源做的是整个全工业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我们确实做到了产业升级。
从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买矿回来加工再卖出去,这放在二十年以前,咱们好像是那个卖出资源方才对,怎么现在调转个头了?所以我们再联想一下,为什么过去两年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对我们最不友好的就算是“袋鼠国”了。
当然,我们买了人家的矿,买了人家的资源为我所用,人家不开心,可以理解。换个角度想,咱吃过的苦,他们也可以尝一尝,当年我国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做低端配套时,也只能赚一点,他们赚得更多,但是凡事都有因果轮回,对吧。
书归正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了锂产品的出口大国,但与此同时,2020年的数据又表明我们对锂矿的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0%,而主要依赖对象就是澳大利亚。
其实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很多的锂电池上游企业,比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这样的企业都奉行低调原则。只有通过他们发布的财报,才能看到他们的资源分布,才发现这些企业其实很早就参与到了全球锂矿资源的争夺进程当中,为我们的锂资源的储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里再说一句题外话,前段时间从技术层面跟产品层面,很多人在聊一个问题,就是三元锂电池会不会被逐渐的取代。这个问题其实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讲,毕竟参与的是企业,面对的是市场,得从商业逻辑上考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可以用经济思维去考虑的。三元锂电池的原材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叫作钴矿,但是看数据,全球钴矿储量最大的国家在刚果金,占到了全球储量的52%。
这种级别的资源垄断,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非洲本来就不消停,原材料安全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当然我们国家其实已经有一些企业去刚果金开采了部分的钴矿资源,只是风险总是摆在那里的,能避免最好。
因此,三元锂电池被淘汰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产生的结果。电池无钴化在未来应该会成为一个趋势。另外从这个事实大家会发现,当年有很多人觉得我们搞中非合作论坛,跟很多非洲国家搞好关系,是在到处撒钱搞外交,这些人现在看到这些数据,有没有种被打脸的感觉?
我国在非洲拿到了很多未来的筹码,包括在新能源这条赛道里面有切实帮助的相关资源,甚至比亚迪在非洲都有两座矿。重点是咱又不是去殖民人家,只是在做生意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顺带又满足了我们自己产业升级的诉求,这有什么问题?
清醒一点,西方人收起武器,不直接去掠夺地球上其他国家,满打满算也不过100多年,有的人居然就相信了西方的那套说辞,着实可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知道,新能源产业链上游这个部分,也就是在原材料的获取跟原材料的加工这一块,我们现在是有一定优势的。
在中游的三电生产这个环节,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应该明白了—特斯拉。通过查询特斯拉目前的配套供应商的名单和原材料的供应商名单,我们可以发现,锂电池组件里面有熟知的松下和LG化学,然后就是宁德时代。这些都是电池包的一级供应商,那一级供应商下面的原材料跟原材料的加工又是谁呢?
没错,几乎全部是国内的企业,比如说五矿资本给松下供应的是前驱体,杉杉股份供应的是正级的原材料镍、钴、铝之类的。负极原材料的供应是天齐锂业的钛酸锂和氧化硅。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宁德时代进入到特斯拉的电池供应体系中间,前不久宁德时代又跟特斯拉续签了3年电池供货协议。或许这就是宁德时代股价起飞的根本原因吧。
这或许说明一个问题,特斯拉和上海市府签署的相关合同,里面应该规定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时间表。一旦国内中上游的产业链能够完全覆盖特斯拉的供应链的时候,那么至少意味着两件事,第一,除开特斯拉的开发、程序标定和软件系统,国产特斯拉事实上都是由一群中国供应商提供硬件生产出来的车子。
第二,这件事情可以复制了。在过去40年,中国乘用车或者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做一件可以复制的事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面地往乘用车方向前进时。我们突然发现,国外汽车生产企业的标准工艺已经领进我们一大截。
于是开始了市场换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我们才有了现在的汽车制造工艺和水平,也就是常说到的工业标准化。有了工业标准化,才有了如今的吉利、领克、比亚迪,才有现在的红旗H9,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现在造出来的车起码从产品层面跟老外的差距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是不断跟竞争对手学习过来的。现在引进特斯拉,跟之前引进大众、通用、丰田这些品牌的初衷可能不太一样了。鲶鱼效应可能是我们引入特斯拉最主要的目的。
之所以放弃必须合资的前提,让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最大的考量可能是特斯拉作为世界上最早量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它的工业标准以及工艺,能在无形中提升配套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实力,从而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端少走弯路。
而且咱们本身的上、中游产业链已经相对完整,只需经过特斯拉这个现阶段头部新能源车企的锤炼,整个产业链能力可以更上一层楼。就跟当初宁德时代开始也是因为成了宝马的供应商,按照宝马提出的工艺标准进行自我提升,才有了后续的长足进步一样。
所以多说一句,关于特斯拉的将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是好是坏对于我们不重要。也许会有人担心特斯拉的出现,会对国产电动车品牌形成绞杀,阻碍新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这样的想法有点杞人忧天。
第一、产业链只要是成熟的,品牌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电动汽车的品牌,在一条新赛道上,没有原罪、没有包袱,谁干得好谁就有机会。特斯拉绞杀的对象是那些不好好做事的品牌,比如……你懂的。
第二、引入特斯拉是一种信号,是汽车产业全面开放的信号。部分老资格的汽车企业会开始惊慌失措,既然不破不立,那就必须把这个信号传递给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坐吃山空,没有危机感,何来进步呢?
第三、特斯拉对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帮助事实上已经实现了,后期特斯拉发展得好或者不好,其实跟我们没多大关系。让特斯拉在中国赚十年钱,同时带动我们产业链的提升。任务完成,我们要产业链,马斯克要钱—等价交换,这本身就是生意,不寒碜。
第四、数据、数据、数据。以2021年5月份的销量数据为例,比亚迪是24500辆,特斯拉是22100辆。看上去国产电动车品牌也没怎么输,反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认真做事的品牌会获得市场的认可,想混日子的可能也混不了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有自己的刀片电池,有自己的锂矿。用行话来说,比亚迪把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全部跑完了,从原材料的上游、到中游的三电系统、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上,它全部都有,难怪人家股价长成那样。当然,咱不是让各位买比亚迪的股票,我们没有推荐的意思,你们可别乱投资。
这么一看,如果没有特斯拉做对比,比亚迪是不是就显不出那么的特立独行,或者说是那么的厉害,因此也就看不出来比亚迪的优势,还以为人家停留在模仿丰田卡罗拉的时代呢。
从某种角度来说,希望特斯拉能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因为它在中国发展得越好,就代表着中国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更大。而一旦解决了目前上游和中游的产业链的发展,那再来看看下游这个部分。
其实这个部分是最不需要担心的,稍微了解一点内情的吃瓜群众可能也觉得不需要担心。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我国汽车内外加工水平、整车制造工艺、模具开发、车内材料等环节,跟全球顶级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距了。这是过去中国近40年汽车产业发展积累的优势,解决了这些核心问题,后面的事情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说句夸张的话,如果今天你看了文章之后心血来潮说要开发一辆电动车,只要产品本身设计靠谱,你一个月之内就能找到供应商造出一辆样品整车。这就是全产业链配齐的威力,而且不是那种小企业,全是世界顶级的生产线。
所以从下游产业链这个层面讲,根本没有问题,只要敢砸钱做电动车,有一堆企业可以为你服务,而且都是世界顶级标准,全球化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帮我们迅速的发展。本质上新能源汽车其实是从核心领域换了一条赛道,规避掉了非常多我们会遇到的坑,而且是天坑。从产业结构上面让我们有了领先的可能。
看了这些必须说,相关部门确实有远见,各级政府一如既往地砸钱,砸了十几年,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拉到今天这个的程度。估计全世界往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里砸钱砸得最多的国家,一个是我们、一个是美国。
有意思的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新能源这个领域里面,欧洲相对中美来说已经开始落后,只是中美现在角力非常厉害,大家没注意到欧洲的现状。从产品角度来说,未来优秀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只可能出现在中国跟美国这两个土壤上面。
理由特别简单,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互联网最发达,任何智能汽车的先决条件是通讯和互联网,而在这两个部分中美之间必有一争。除了从产业链的角度,还有另一個角度,二战结束以后到今天,美国统治世界有三样法宝—美元、美军和石油。
二战末期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把黄金为支撑的美元确立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基础货币。这就造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就要盯紧美元。结果就是在世界贸易里,以美元计价的比重远高于其他货币,包括跟美国无关的国际贸易也是以美元计价的。
举个例子,拿这次疫情拜登跟特朗普两个人疯狂印钱来说,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美国疯狂印钱超发货币,全世界跟着买单。美国印钱,其他国家就要跟上,如果不跟着,那就要吃亏。因为国际贸易本身是按照美元计价,你不超发本国货币就会升值,出口困难,进口成本就会增加。
简单来说就是其他国家的钱也就跟着不值钱了,就会产生通胀。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元说了算,他想什么时候超发就什么时候超发,他想什么时候薅全世界的羊毛,就什么时候薅羊毛,这就是美元霸权。
商品交易全部以美元计价,你让全世界人怎么跟你玩?那有没有国家反抗过?有!欧盟刚刚推出欧元的时候,就是奔着打破美元霸权去的,但是欧元失败了。在国际政治圈有一种说法,当年打科索沃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搞垮欧元。
欧洲到今天还能撑得住,全靠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底子厚,毕竟多少年的积累,这底子是真的厚。欧元区的整体经济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妥的。除了欧洲之外,另外一个曾经挑战美元的,我们的邻居—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
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后,日本在经济上算是被美国打残了。当我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老美是一定会对我们下手的。咱们国家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到现在才跟老美拍桌子跟他直接对话。这个战略欺骗已经是非常成功了,想再继续骗下去就叫自欺欺人了。
大家回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逼近美国的时候,老美是怎么干的,当年欧洲逼近美国的时候,美国又是怎么干的。实事求是地说,只要你变成老二,美国就要收拾你。这对美国来说基本属于条件反射。
所以本质上不是谁要称王称霸的问题,只要你经济体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威胁到了他的霸权地位,他就要收拾你,再低调都没用。其实回过头去看,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不在这个世界的牌桌上。但是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里面,我们一直是在牌桌上的。
既然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咱们就要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因为这个挑战本身不由我们来选择,并且这个挑战可能在将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伴随着我们这代人。
面对美元霸权,我国其实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但是每次就是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不是死人翻船,就是地缘政治问题。事情就这么的魔幻,大家猜猜这是谁干的?中欧贸易协定都已经签完了,突然戛然而止,神奇吧。
现阶段还算顺利的,只有亚投行还行。前不久G8开会,德法两国已经明确表态,说跟我国不可能产生很明确的政治上的敌对态势。可见中美双方现在的竞争关系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了。
刚刚分析完新能源产业链以后,可能大家就发现了,美国现在能限制我们的地方,也就是芯片。所以从2019年到目前为止,在芯片这个领域,老美是不会松口的。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暂时不谈。
然后再来是美国的第二个法宝—军队,这个部分就不用多说了。全世界唯一一个跟美军硬刚没有输过的部队是谁?过去没输过,将来也不可能。再看看隔壁鄰国,真是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最后就是石油,这个可以展开说一点。石油跟美元有点像,严格意义上来讲,石油跟美元是绑定的。1972年~1974年,美国跟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协议,美国为沙特提供军事和安全保护。作为交换,沙特保证石油交易以美元来结算,并将赚取的美元投资美国国债。这就是在资源层面经常提到的石油和美元环流。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沙特的石油开采业务就由美国人负责。二战前成立了个公司,叫阿美石油公司。沙特政府一直是参股,注意是参股,而不是控股。直到20世纪70年代签署了刚说的这个协议以后,沙特才完成了对这个公司的赎买。
换句话说就是直到协议签完,沙特的石油终于变成自己说了算。石油是世界工业发展的血液,美元和石油绑定,双循环的霸权就此诞生。这就是美国玩转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细节就不展开说了。
新能源本质上是突破我们对石油的依赖,突破了对石油依赖,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美元的金融控制。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走向富强的大概途径就这么几条。第一是新能源的产业的发展;第二是中欧的投资协定;第三是数字货币;第四是一带一路;第五是东亚经济共同体。
这五条的目标其实都是突破美元霸权跟能源霸权,而在突破这两个霸权上,中欧、中俄、甚至东亚都是心照不宣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布局的新能源产业链会导致的最好结果就是在能源安全方面,在能源分配上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
随着石油资源枯竭以及全世界追求碳中和的大环境下,全世界的能源供给方式将会逐渐改变,这就有机会打破在过去几十年里,被人家卡脖子,骑上头的尴尬局面。
不管从产业链的角度,还是从国际大环境的角度,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新能源这条路我们走下去没有问题,而且随着我们本身技术上有领先,然后产品的开发商有领先,现在欧洲也在跟进,日韩两国又相对落后,在目前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机会真的是来了。
在中国市场,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2.2万辆,同比增长169.4%;而在欧洲市场,欧洲八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合计12.99万辆,同比增长42%。在对信息敏感度更高的资本市场中,新能源概念对车企的市值拉动还在继续。长城汽车7月市值增长超过千亿元,江淮汽车股价同比增幅为42.8%,创下了该股股价近一年来最高月涨幅。以动力电池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个股更是接连“飘红”,赣锋锂业月度市值增长额超过千亿元。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2.2万辆,同比增长169.4%,环比下降3.2%。跑赢车市整体大盘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加快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了9个百分点。今年1月~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122.9万辆,同比增长210.2%。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态势同样体现在动力电池装机量上。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1.3GWh,同比上升125%,环比上升1.7%。值得注意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以5.8GWh的装机量年内首度超越三元锂电池,表现强势。三元锂电池装机量为5.5GWh,环比下滑8.2%。
随着政策端和生产端的加力,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下半场比拼已经开始。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仍处于“鼎盛期”。中国市场之外,美国也在大力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车发展,明确到2030年无排放汽车销量比例达50%,预计未来相应支持政策将持续加码,美国电动车市场将继续加速增长,成为今年全球电动车市场边际改善亮点。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我们不能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