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丽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职工医院/天水市骨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0)
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其发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有关,临床通常以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为主要症状。为了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1]。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职工医院/天水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参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71.35±2.22)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71.34±2.0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确诊为慢阻肺;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损伤患者;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以及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并对患者实行对症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对于不良情绪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后对其实行心理指导,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主动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以及主治医师,消除患者的陌生、紧张感,并按照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为其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手段以及预后等。(2)心理指导。受病情影响,患者的心理压力、负担沉重,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沟通,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需求,并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3)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以及呼吸体操等。按照患者的检查结果评估其呼吸能力,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呼吸运动计划,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4)环境护理。定时清洁病房环境,并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经常更换衣物、床单被罩等。(5)排痰和雾化护理。为患者讲述咳嗽和呼吸的正确方式,咳嗽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痰液尽快排出。雾化治疗过程中,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并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合理调整相关参数,治疗结束后对相关设备进行消毒、清洁。(6)口腔与皮肤护理。进食后使用温水漱口,并使用棉签清理口腔分泌物,睡前擦拭皮肤,保持皮肤干净清洁。(7)饮食指导。按照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病情制定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机体的营养均衡,强化机体免疫。指导患者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严格遵循少吃多餐的基本原则,适量饮水,促进痰液尽快排出。(8)出院指导。为患者讲述出院前的相关事项,并按照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告知患者家属辅助、监督患者训练,并通过电话、上门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
比较和记录两组患者的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 以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水平,同时对比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2]。
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慢阻肺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吸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可逆转性。应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患者发病后,会对其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带来影响,增加感染风险,严重损伤患者的支气管[3],长此以往,病情反复发作,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给予慢阻肺患者良好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4]。
临床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可以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功能训练可尽快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对患者实施环境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还可以有效缓解灰尘对患者咽喉所带来的刺激[5]。雾化、排痰护理能够促进痰液的尽快排除,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也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给予老年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指标,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