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迈向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关口,古老的永定河畔,天安门正南46公里、北京中轴线延长线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犹如一只巨大的“金凤凰”,栖居于京畿大地,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亲自推动、亲自命名、親自出席投运仪式的“国字号”工程,位于天安门正南46公里、北京中轴线延长线上,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体量相当于首都机场1号、2号、3号航站楼加起来的总和,2020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1600万人次;规划远期7条跑道,年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目前已成为国人的网红打卡地、北京文化旅游局评定的网红地标,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这里的访客将广及心怀家国、为祖国自豪的亿万中国人。
千千万万途经、驻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国人,都会为亲眼见证新时代的“世界奇迹”而油然心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然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人未必知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幕后有着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鲜活生动、史诗般恢宏的故事,比如创造了首期42天拆迁13个村,30天拆迁19个村的中国乃至世界“拆迁史”奇迹,蕴涵着深厚而感人的家国情怀;编纂镇村志书、记住乡愁,开创了大规模、抢救性编史修志、抢救乡愁记忆的中国模式;与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诸多“奇迹”相辉映,同样充溢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仪式上说:“大兴国际机场能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预定的建设任务,顺利投入运营,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雄心、有自信继续奋斗,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盛世编史修志,记录伟大时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干工程、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地标,世界瞩目,也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世界奇迹”创造史,当以史志记载,也已为史志记载。笔者亲历见证这段国家记忆,并镕铸于一部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凤凰于飞》,回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世界奇迹”创造始末,呈现出“世界奇迹”创造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反映新时代“大历史”的长篇纪实文学,不仅书写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拆迁村落4万多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书写了数以十万计的大国工匠的奋斗史诗;更记述了“与时间赛跑”抢救乡愁记忆的方志人,讲述了记录大国记忆的摄影人之“中国故事”。
影像记录“凤凰”腾飞史,志载民族复兴史诗。自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时间虽然已经翻页,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恍在眼前,记忆犹新。回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只巨大的“金凤凰”的腾飞史,“世界奇迹”的创造史,依然感怀不已。记录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影像,构成了笔者关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最难忘记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记住乡愁”讲话精神,“与时间赛跑”抢救乡愁记忆,回看“远去村庄”的影像,谁心中不泛起乡愁的涟漪?
古老的永定河畔,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为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只 “金凤凰”,搬离了曾经的故园。编史修志是送给“舍小家为大家”离开故园的人们最暖心的礼物,也是最好的心灵安顿、栖身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记住乡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大兴区敏锐地捕捉到了百姓渴望留住乡愁记忆的微妙情感。一场巨大的乡愁记忆抢救工程就此展开,创造了国家级工程抢救留存乡愁记忆的“大兴模式”“中国模式”。
2017年2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机场建筑工地视察之前,首先赶往新机场征地拆迁计划中的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视察安置房的建设情况,在途中对礼贤镇的历史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月的京郊古镇,田野里微凉的风里,透着春天的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牵挂着征地拆迁要离开故土的老百姓,他嘱咐地方领导一定要做好拆迁群众的转居、安置等项工作。在返回途中,当车子行驶到礼贤镇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身边陪同人员颇有感慨地说:
“礼贤这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啊!礼贤下士成语的来历,就出自于这里。”
在礼贤、榆垡两镇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编史修志,正当其时,又更待何时?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礼贤镇的殷切嘱托,对于“礼贤下士”典故的问询,在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大兴区史志办相关领导心中,在方志人心中激起涟漪,激发了方志人的深深共鸣。
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北京市史志部门,大兴区委、区政府和区史志办将总书记的嘱托牢牢记在心上,开启了大规模、抢救性编史修志的序幕。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飞之际,一部厚厚的《礼贤镇志》摆在了当地父老乡亲的面前。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礼贤之问”,激发深深共鸣的,还有在《礼贤镇志》编纂一线的方志人。
在礼贤古镇因应习近平殷切嘱托编史修志的同时,在大兴区史志办的倾力推动下,礼贤、榆垡两镇“与时间赛跑”抢救村庄乡愁记忆,启动了村志编纂工程。
一期搬迁过后,榆垡镇和礼贤镇的十几个红线内的村落消失了。这些村落承载的历史却不能让其“消失”。刘各庄、崔指挥营、西里河、太子务、大马坊、贺南、南各庄等村,本身就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唯有以文字这个纪录历史的无声语言,将这些消失村落的历史忠实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大兴区榆垡镇搬迁腾退的有12个村,大部分都是500-600年历史的村落。国人书院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编史修志的专业机构,组织编纂了其中6部村志。时值酷暑,编纂团队深入村庄,“与时间赛跑”抢救性编史修志,搜集档案文献,访贤问老,采访座谈,历经2年有余,编纂成10-15万字不等的村志,终于为消失的村庄找到了历史记忆。为更加立体、多维地留住一方百姓的乡愁,国人书院传承旧志传统,延请著名书画家描绘村庄历史风貌;组织编纂团队开展口述资料实录,为一方百姓留住了弥足珍贵的乡愁。
2020年8月,《礼贤镇志》专家评审会在大兴区史志办召开,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恒彬和有关评审专家参会。在高度评价《礼贤镇志》的同时,回望历史,与会领导专家也为及时抢救性编纂礼贤古镇的历史而欣慰。为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如期启航,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怀着无限眷恋之情,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是大国历史的珍贵微观细节,当志载史记。乡愁如缕不绝,更需要以一部部见人见物见乡愁的村志抚慰和温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拆迁腾退,加上此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大兴区几十年消失的村落200多个。为抢救留存大兴人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大兴区史志办启动了《消失的村落一一大兴乡村记忆》编纂工程。
大兴是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有“华夏首邑”之美誉。自先秦置县以来约有2400余年历史。大兴最早的村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几经兴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郊区重要古城遗址名录里,大兴就有着闾城、回城等古城镇、村落遗址。闾城遗址,位于大兴县芦城东、西芦村,出土有汉陶罐、陶奁、陶杯等。回城遗址,位于大兴县青云店镇回城村,地表有绳纹、布纹、砖瓦和陶片。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村东有土城基,长约1里,高二丈余,分5段。
城镇、村落的变迁痕迹见诸历史遗址,更见诸一部部史志书籍。孙承泽所撰《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以及后出的《日下旧闻考》,均以具有北京史料的丰富而著称,为众多学者所重。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人们依然可以从史志书籍中寻觅到“一鳞半爪”,想见昔日的情景。比如说,清乾隆年间,京南重镇黄村,“市肆繁华,有二三十家商店铺号”。由此可见,编纂史志书籍对于延续文化血脉的独特价值,对于留存“一方水土一方人”乡愁记忆的重要意义。所以,今天我们对于历代编史修志者,感怀敬仰有加。
无独有偶,摄影人以自己最熟谙的影像方式抢救乡愁记忆。2015年5月,大兴文化馆开展了“影像寄情进千家”新机场拆迁村抢救性拍摄活动,组织大兴区本土摄影家对即将拆迁的13个村落进行了全程拍摄。大兴区摄影家协会十余位摄影家根据
每个人对拆迁区域的熟知程度和每个人不同的拍摄风格、习惯进行了分组,最终分成了4个拍摄组,分别拍摄13个村落。在此期间,他们多次深入这13个村落与村委会联系,获取该村村史、人口、姓氏、传承文化、重点拍摄家庭和标志建筑等重要信息。2015年5月,拍摄工作拉开序幕。各组摄影家纷纷深入各个待拆村落进行拍摄。有时候一天就要拍摄十几户家庭,并且进入每一户家庭都要进行一次自我介绍。面临拆迁的村民有的难免对外来人有戒备心理,此时,摄影家用真诚真心去打动村民,使得村民接受拍摄。
拍摄不仅要范围广、受众多,更要拍摄出有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在拍摄的过程中,各位摄影家为了拍摄出更能体现出大兴南部优美风景、风土人情的照片,都下了很大心思。六七月份的雨水比较充沛,摄影家为了拍摄雨后的晚霞,经常冒着雨驱车来到拆迁区域等着雨停后可能出现的壮丽霞光。运气好能够拍摄到火烧云下的村庄,但更多的还是天气没有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带来的扫兴而归。为了一个期待已久的火烧云,摄影家们前后奔波了数个往返才达成了心愿。
在当时航拍器还是个新生事物。但为了能拍摄一组全部村庄的航拍组照,有的摄影家还自掏腰包高价购入了一部航拍器,拍摄了难得一见的空中视角的村庄标准照。
最终,摄影家们以两万余张照片,留住了过去的村容村貌,留住了村民的喜怒哀乐,更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
摄影家刘景波如是动情地描述自己的感受:“2015年8月初,当我们带着给乡亲们洗好的照片,来到我们小组负责拍摄资料的几个村子时,我当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拍摄时那些整洁的街道、院落已经不复存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拆除现场的房倒屋塌、残垣断壁。拍摄时熟悉的乡亲们没有像往常那样迎接我们,已经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站在裸露的地基上,一边用相机记录当时的场景,一边回忆起拍摄图像资料期间的点点滴滴:硕大的院落、明亮的房舍、整齐的家具和乡亲们脸上充满的笑意,无不诉说着改革开放后农民增收入、得实惠的幸福往事。正当乡亲们按部就班地享受惬意的安康生活之时,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需要几个村整体搬迁的消息,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虽然可以享受居住楼房等搬迁实惠,但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热土难离呀!然而,乡亲们的朴实、豁达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使这里的搬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进展程度。”
为了新机场建设,一下子要拆掉十多个村,这样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实不多见。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家们也亲身体会到了拆迁过程中的“众生相”;切身体验那无数让人感动的乡情,从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领悟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善良与纯朴。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拆迁腾退过程中,在摄影家专业拍摄的同时,礼贤、榆垡两镇贴心体察村民们故土难离的乡愁思绪,通过影像记录的形式,抢救性留存拆迁村落的历史,为村民们留住难忘的乡愁记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拆迁腾退,加上此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大兴区几十年消失的村落200多个。为抢救留存大兴人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大兴區史志办启动了《消失的村落一一大兴乡村记忆》编纂工程。在大兴区迎
来史无前例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节点,留住昔日的村庄记忆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和行动。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诗人张九龄《西江夜行》的行吟。却仿佛真切地描绘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拆迁腾退村民的故乡。村庄遽然远去,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容易触动思乡之情。当一本本承载着故乡容貌的相册送到村民们手中,谁心中不泛起乡愁的涟漪?
航拍“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金凤凰”,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影像定格国家记忆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于1957年创办,60多年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时代最生动的记录,更传导着历史的温度和情感,以影像为载体向社会传递时代的记忆。
摄影艺术,自产生以来就有着扣动人心的力量。很多人想必都记得,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被用作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照片,让人们至今难忘。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清澈而渴盼的眼神,像闪电击中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的心灵。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节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是凝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国之大者”,更是珍贵的国家记忆,当有影像记载。
2019年,一幅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主题的《钢铁凤凰初长成》单幅摄影作品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并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摄影家李淑香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奇迹”诞生创造历史的影像记录者之一,也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6年3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由于工作原因及对摄影的爱好,李淑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施工一线,利用手中的镜头聚焦钢铁凤凰铸造过程中的感人画面和,精彩瞬间,亲眼见证了凤凰“涅槃”的整个过程。随着航站楼施工进程的推进,她对于每一施工重要节点和精彩瞬间,都力争详实记录。2017年年初,为了拍摄钢结构焊接施工,并捕捉较好光线,时已年逾五旬、身体娇弱的她往往早晨五点就进入施工区,有的图片甚至需要多次的蹲守。在拍摄过程中,为全面记录历史,她不但关注一线工人的作业细节,还关注庞大的机场建设现场的生活服务保障场景,包括晨起洗漱、看病就醫、文体活动等生活细节。
2017年底,航站楼工程进入结构封顶封围阶段,此时正值严冬腊月,航站楼顶部凝结一层厚厚的冰霜,有时连续几日都无法融化。数千名工人战天斗地,踩着防滑绳和木板缓慢移动脚步井然有序地进行面板支撑钉的固定施工。李淑香在工人师傅的协助下,多次上到顶部作业面,记录这些感人的镜头。
令李淑香至今印象深刻、甚至永生难忘的是:2018年12月底,随着航站楼4万块屋面装饰板安装到位,金色的凤凰展翅造型的航站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分外壮观。与此同时,室内12万多块白色漫反射板的拼接工作也已接近尾声,由12万多块白色漫反射板拼装而成的2万多个完全不同的吊顶单元,呈现出了“如意祥云”般的优美效果。
看着在自己镜头下羽翼日渐丰满的“凤凰”,李淑香回顾与机场建设相伴相生走过的历程,感慨万千,被这壮美的画面感动着,油然萌生出想利用一组镜头展示钢铁凤凰初长成画面的想法。
2018年12月30日,天气晴朗,她赶在日出之前早早到达航站楼五层正中央,放眼望去,室内宏大的天花板纹理,犹如凤凰展翅,形象而壮观,让人惊羡。于是,她找好机位,安装好12-24超广角镜头,采取对称式构图,并利用手动测光和对焦的方式,当八时三十分,金灿灿的阳光打亮天花板底部时,她快速按下快门。随后,她多次用无人机拍摄,拍下了凤凰展翅的珍贵历史瞬间。
像李淑香这样钟情于拍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只“金凤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还有很多。北京摄影家协会一直关注着这项大工程背后普通却不平凡的劳动者。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何慷民,自2016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动工以来,两年多来前前后后拍过机场200多位工人,为”大国工匠“留下影像志。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北京摄影家协会30多位摄影家用镜头捕捉着一个又一个难忘而值得珍藏的瞬间。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区域村落拆迁腾退过程中,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们不辞辛苦,抢救记录了百姓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
用光影记录“筑凤”全程:挥洒汗水的建设者,“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
用光影记录“筑凤”过程的,还有许许多多挥洒汗水的建设者。作为一名建设者,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党支部常务副书记赵海川,从2015年8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挖第一铲土,到机场正式投运的四年多时间里,跟踪拍摄了近5万张建设者的劳动场面,见证了一线劳动者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真实记录下了无数建设者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作为一位有着深深摄影情结的建设者和党务工作者,赵海川切身感受到伟大新时代的波澜壮阔,把“记录新机场诞生”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从20.8米深的基坑到50米高的航站楼屋顶,留下了他无数的足迹。他走近建设者,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愈加感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一切”。几乎每一天,忙完手中工作后,他都要带上相机到工地转转,捕捉瞬间的精彩,记录航站楼成长过程。
夏天,为了拍摄工人焊接的镜头,赵海川冒着高温及晚上被蚊虫叮咬的痛苦,爬上几十米高的钢网架坚持拍摄。冬天,他迎着寒风刺骨的北风,穿梭于繁忙的施工现场,为了记录第一缕阳光。
令赵海川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7月20日中午,一场瓢泼大雨降临新机场,在组织党员突击队抢险的同时,他顺手拿起相机,在倾盆大雨中记录下了党员突击队及多名工人抢险的真实画面。虽然画质不太好,角度、构图、用光等还有待提高,但关键时刻能把党员和职工抢险的感人场景拍摄下来,回想起来,他颇感欣慰。
作为新机场建设者,赵海川终身难忘的是,2017年2月23日下午5点,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考察并同建设者代表亲切握手。握着总书记手的刹那间,赵海川倍感亲切和温暖,同时也感到能参与北京新机场建设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赵海川作为建设者,吃住在现场,整天呆在工地,对工人和作业面了如指掌,拍摄新机场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也面临着繁重工作的考验。倘若没有为时代留住历史记忆的初心,也未必能坚持下来。然而,几年如一日,他硬是坚持了下来。正是在这样坚持不懈的拍摄过程中,他从亲历者的影像角度,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赵海川贴身观察到,每个重大节点都有不少曲折而动人的故事,建设者们用健美的臂膀撑起了“钢铁凤凰”,用洪亮的歌喉唱响了新机场建设的最强音,他的拍摄工作也随着工程建设的脚步推进愈加彰显时代的张力。出于对新时代、新气象的观察视角,他特别将新机场航站楼的科技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发明的应用、智慧工地建设、技术革新、党政工团建设、后勤管理、人文关怀等重大活动,列为重点拍摄的对象。赵海川的摄影爱好,也影响了身边的人,很多职工纷纷举起相机,记录新机场建设的点点滴滴。在北京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项目部先后组织了三次职工摄影展,共征集到各种图片4000余张。2019年2月,与摄影家何慷民老师合作,以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为题材,编印了大型画册《栖凤.寻踪》。2019年4月,作为首席摄影,他又组织编印了新机场航站楼建设纪实画册《筑凤》。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致敬“世界奇迹”创造者,致敬时代与历史的记录者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亲自推动的首都重大标志工程,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京津冀协同发展骨干工程,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是百年党史的恢弘成就展示,更是新时代的精神地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21年,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广阔视野,回顾历史,奇迹令人感怀,奇迹令人振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所代表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更蕴藏着走向未来的精神密码和“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做到“九个必须”。探寻奇迹之源,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题中之意。回溯不凡往事,油然致敬“世界奇迹”创造者,致敬时代与历史的记录者。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一个恢弘的时代故事,需要有立体、多维、全方位、不同角度的记录者、书写者。从编史修志的方志人,到纪录片拍摄者、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抑或全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制作者……每一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奇迹”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见证者,都是新时代“中国故事“讲述者。他们虽然记录载体不同,方式方法、手段多样,却无不传递着的家国情深,对激越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的深深共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参与其中的摄影人以记录伟大时代的家国情,留存了珍贵的大国记忆,更以动情的回忆讲述,载入记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奇迹”创造史的《凤凰于飞》。
在古老的永定河畔,京畿大地,棲居着无数新时代奋斗者“实干创造奇迹”铸造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金凤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影像记录“凤凰”腾飞史,志载民族复兴史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金凤凰”正式投运至今,已成为亿万中国人瞩目之超级精神图腾。2021年6月19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道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展示中国百年民族复兴史、激发家国情怀的重要地标。笔者荣幸躬逢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矢志一如既往,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创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世界奇迹”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并将继续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人激越奋发民族复兴征程的“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
曾金胜,北京生态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采访部原主任,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大内参多次为中央常委领导亲笔批示,参与中宣部等国家级课题多项,主编中国名镇志、名村志多部,在《社会科学总论》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