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之壶:青釉倒流壶

2021-10-31 04:52董国宾
北京纪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刻花母狮陕西历史博物馆

董国宾

跟着父亲学收藏,已有些年头了。宋代油滴盏、唐代鸡首壶、明代轻巧小手镜,还有清代袖口暖手炉,在父亲的指点和启发下,我精心收藏的这些心爱之物,都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博深与厚重。正当我对古玩收藏充满浓厚兴趣并心怀喜悦之时,收藏行家父亲告诉我,古老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神奇之壶,即倒流壶。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就是父亲給我讲的神奇之壶。此精美之壶,既为壶,却没有可以掀动的壶盖,提梁、壶首和壶身浑然一体。往壶内注水时,需将壶体倒置,从底部梅花孔注入,放正后再从侧面壶嘴倒出,底部却滴水不漏。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事要学这把倒流壶 ,看似匪夷所思,其实它里面隐藏了深刻的道理。”父亲端详倒流壶精巧的模样,又瞧了我一眼继续说:“生活和实践中,做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要灵活,要灵巧,头脑莫刻板,要多出巧点子。同是一件事,侧一下身,调试一下方位和方式,又不失法度和理性,才能走到事物的精彩里面去。”

父亲从倒流壶的精巧构思中,道出了意味深长的有关人生的一番话。这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有历史文化的灿烂与深邃。于是,我一步步走进博深的青釉倒流壶的历史中去。

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倒流壶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此青釉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盖为柿蒂形,提梁乃一只伏卧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侧卧张口的母狮。壶身周圈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仰莲瓣,其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工匠们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

史料记载,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宋代最为出名。元代时,其制作工艺已炉火纯青。《元代瓷器目录》载,倒流壶制作奇特,烧制需经3道工序,每道工序均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到了宋代,制瓷业有较大发展。当时窑口林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以其丰富的装饰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釉剔刻花狮倒流壶,经考证,为五代耀州窑生产。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于陕西彬县。该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技法运用纯熟老练,纹饰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深沉,素雅润泽,展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在我的收藏和人生之路上,有父亲这个好帮手,我不仅从神奇的倒流壶等珍贵历史文物中,看到了华夏古老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在父亲良好的用心和启示下,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实乃有幸!

猜你喜欢
刻花母狮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来河水这么浅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Mother’s Love
原来河水这么浅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不理它的理由
浴火涅槃釉色凝 妙手幻形刻花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