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跨界探索

2021-10-31 23:23李鸿彬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化

李鸿彬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众与大众共存,虚假垃圾信息与真实信息共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全球化与本土化混杂,新技术与旧技术交叉,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共存等,从客观层面上要求编辑应该具备跨界意识,包括跨区域、跨媒体、跨语言以及跨文本等,积极开展跨界探索,并且练就“全能”本领。因此,本文从编辑的跨區域、跨文化意识、跨媒体意识、跨学科意识、跨身份意识以及跨文本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创新策略,以期为新时期背景下编辑跨界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跨界意识  编辑  全媒体传播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6(c)-0190-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minority and the public, the symbiosis of false junk information and re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the hybrid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intersection of new and old technologies, and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dentity require that the compilation should have a cross-border awareness, including cross region, cross media, cross language and cross text, actively carry out cross-border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ll-round" skill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editors' cross regional,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ross media awareness, cross disciplinary awareness, cross identity awareness and cross text awareness,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itors' cross-border level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ross border consciousness; Editing; All media communication; Informatization

随着数字时代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图书、动漫、音像以及游戏等媒体间互相渗透、壁垒坍塌,在编码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实现了数字出版的全媒体传播。所谓全媒体,主要指的是在具备动画、文字、视频以及图形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媒体、纸媒、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出现质变后形成的新的一种传播形态[1]。同时,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层次和多种方式的各种传播形态来使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受众可以及时获得更多视觉、听觉满足的一个媒体体验[2]。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和形态背景下,从客观层面上对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该具备多重跨界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推动传媒行业的长远发展。

1  编辑应该具备的跨界意识

1.1 跨文化意识、跨种族、跨区域以及跨语言意识及传播能力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背景下,促进了跨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实践,呈现出共享性、即时性的特点,并且不同文化背景、种族以及地区的各类信息往往都需要记者、编辑去选择、采编、生产以及传播。比如学术期刊,编辑们在对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进行处理时,其投稿者可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背景或者不同地区,并且他们的种族特点、文化表达习惯、语言、层次以及风格等都可能不自觉渗透到其中[3]。而为了进行科学的评价,则需要编辑具备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以及跨区域的意识和一定的传播能力,而即使作者的文化背景相同,因为其掌握的论题、知识文化信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同时,对于网络化、数字化后的影视、广播、报纸以及杂志,记者、编辑往往需要面对更多、更杂的信息量,并且需要进行跨文化理解处理、跨语言传播、跨种族交流以及跨区域采编,才能向受众传输更为准确的网络信息、视频信息、图片信息以及文字信息等。比如关于美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报道,央视网的一线记者、编辑只有具备4种跨越意识和能力才可以顺利完成采编、传播以及后续系列的报道,而对于没有派出一线编辑、记者的媒体,则需要及时对国内外媒体的信息进行汇总,也需要具备跨文化、跨语言以及跨区域视野,并且对相关信息如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

1.2 跨媒体意识

在全媒体传播形态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特征,这就要求编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多种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技能进行了解和掌握,增强跨媒体意识,从而提高跨媒体编辑技能。对于媒介的融合作用,国外学者提出“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概念,并且认为两种不同媒介的交汇或者杂交时刻,是给人启示或者发展真理的一个时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媒介形式的产生[4]。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与电视合作、网络与电视合作、网络与报纸合作等,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传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为了满足全媒体传播需求,对编辑部进行重构,将独立办公室取消,打破隔阂,整合手机、网站以及报纸的采编人员在一间巨大的办公室内共同办公,并且在室内设置一面巨大的“媒体墙”,对最受关注的视频新闻、图片新闻以及网站新闻进行实施更新,不仅可以提示最新热点,还能将媒体的竞争态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多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根据传统的思路,而是需要增强跨媒体传播意识,及时更新观念,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技能。

对于编辑而言,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应该合理运用多种媒介表现手段如影像、声音以及文字等,通过不同媒介形态如音像、电视以及广播等,结合互联网、电信网络以及广电网络的运行机制,实现三网融合传播。比如新闻的传播,全媒体新闻采编工作不再是“一报一网”或者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体的编辑流程和团队合作的整合,对全媒体编辑流程进行构建,并且所有的多媒体新闻素材应该先在全媒体编辑平台上进行发布,编辑能够对形式不同的各种产品进行制作,利用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互相嵌入和新闻发布时间的多重设置促进全媒体新闻报道的实现。从具体层面上来看,能够先向网站提供图片和快讯,再根据广播对口播新闻进行制作,然后对电视现场节目进行制作,其中大量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能够作为报纸的一个深度报道素材,也能向音像制品和图书等转化,提高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全媒体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可以对多载体的产品进行制作,尤其是了解和熟悉制作各种内容如文本、视频以及音频等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采编人员对各种媒体的不同特点有所了解和熟悉,所以具备跨媒体技能和意识尤为重要。

1.3 跨学科意识

在人类信息传播中,跨学科研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全媒体传播的支撑主要为数字技术,对传播的空间和“跨学科”发展进行了拓展,比如维基百科,作为共享的一个网站,任何访问者都可以对任何页面进行修改且生成新的页面,其特点如下:(1)无限时空容量;(2)百科全书式的结构;(3)速度快、成本低;(4)共同享有信息;(5)无数网民的跨学科协作。所以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编辑应该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意识,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尽量做到多专多能或者一专多能。因为新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具有信息共享和跨学科传播的特点,也要求编辑增强跨学科意识,在全媒体传播工作中成为真正的“把关人”。

1.4 跨文本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声音、印刷以及文字等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互相渗透,创造的传播文本或者作品互相融合与借鉴,形成了文本的狂欢,并且互文性较强。所谓互文性,通常指的是某一意义或文本所指的对其他意义或文本的一种建构或者借用,一种文本联系其他文本,从而将互文性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在全媒体传播中,可以将这一文本信息系统的互相混杂、交叉以及移植等充分体现出来[5]。比如《战狼》网络电子视频文本、影视文本、网络文字兼插图像文本以及纸质文本的分享、立体传播,再加上转发,对文本的互文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互文性研究》一文中,法国学者蒂费娜·萨莫瓦约总结了文本传播的互文性手法,包括抄袭、引用、参考、暗示、粘贴、合并、仿作以及戏拟等。同时,这一互文性理论也充分反映了全媒体的传播特点,即在媒体传播中,传播方式之间、受众之间、传播者之间、文本之间,甚至各个要素之间,均存在一种超文性和互文性,其中数字技术,作为特殊的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互文性传播的一个基本前提,通过对传统媒介文本进行改造后,能够向数码形态的文本转化,比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不再录入单纯的文字,而是配合电视剧、电影画面的剪辑,从而赋予作品二度创作的特色。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编辑不能单单局限于绘画文本、电影图像文本或者文字文本,而是要具备跨文本意识,提高跨文本编辑能力。

1.5 跨身份意识

一般来说,作品的“把关人”作为传统编辑的一个主要身份,主要负责对纸质媒介为主的文字作品进行把关,并且关系着作品是否可以传播或者发表。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传者和传播者有着模糊的界限,消费者与信息生产者的身份混合,再加上知识和媒介的融合,要求编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转变传统单一的身份,不仅要具备传播者、“把关者”以及信息创作者等多重身份,还应该具备多重能力,如评价判断、改、写、编以及采等,要了解和掌握电子网络媒体、影视媒体以及纸质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相关知识,要对国内外的信息进行融合,并且整合不同区域资讯。随着媒介化社会发生的一连串革命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出版的外延和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编辑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编辑的角色定位,重构编辑素养。同时,当前编辑工作已经远远超出期刊、报纸以及图书范畴,电子出版、音像以及广播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产生直接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以大媒体为基本出发点,面向大编辑,也是促进当代编辑工作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2  编辑跨界的有效创新策略

2.1 优化编辑队伍

从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合理搭配不同年龄段的编辑人员,加强编辑人员的管理培训,增强跨界、跨学科意识,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实践经验,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创新理念和先进理念,彻底消除年龄断层情况,规避短处,发挥长处,从而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实力[6]。同时,还应该加强编辑人员的配置优化和知识统筹规划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掌握最新发展动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而提高传播水平。

2.2 增强跨界、多元思维意识

对于编辑而言,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具备反向思维意识。因为信息具有较广的来源渠道,无法辨别真假,编辑要形成反向思维意识,带着怀疑质疑的精神,全面考察和审视相关信息,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判定。比如,对于网络热词“屌丝”一词,应该探究其从贬义向中性词义转化的网络文化传播背景。对于“cleave”这一网络单词,不仅要明白其具有“依附、黏合”的意思,还包含“背离、分开、劈开”的含义[7]。同时,在传统传播中,通常具有直线的、平面的特点,尤其是报纸杂志这些双向传播模式,其受众面窄,传播速度慢。而在全媒体传播中,网络作为一个主要的代表,其传播模式呈现出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信息在多维、立体的空间中流动,载体呈现出多媒体化的特点,并且从客观层面上来看,多网融合、媒介融合也需要编辑具备多维意识。比如在传播“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信息时,可以采用多种媒介的单独传播形式如声音、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也能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和受众中传播时,也能采用不同问题传播,还能根据不同层次传播者的不同视角进行传播,如学者讨论、专家分析以及记者采访等。对于编辑而言,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利用传播技能,才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将互联网自身转化为泛型的一个数据库,另一方面还促进了超浏览器、跨浏览器的形成,并且运用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对强大的地理映射网和语义网进行构建,也加快了传播的发展[8]。所以,编辑应该不断转变观念,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尤其是思想观念的跨界创新。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传播背景的变化,随之出现了诸多跨界混杂的传播现实问题,也是全球传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新思想。所以,编辑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应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运用跨界多元思维方式对全球传播中的文化适应、文化排异以及文化休克等进行审视,并且进行创新探索,从而提高跨界传播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强.编辑实践创新需要“空间”自觉——以“联合策划”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144-150.

[2] 咸光渊.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编辑的跨界意识培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8):171-172.

[3] 王琳.融媒體环境下传统媒体编辑的跨界意识培养[J].新闻文化建设,2020(4):98-99.

[4] 唐衍军,廖莎莉,李海洲.跨界融合理念下的新文科编辑人才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45-47,53.

[5] 杨楷.跨界融合背景下出版编辑的素质与能力建设[J].新媒体研究,2017,3(18):90-92.

[6] 刘心迪.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6,2(21):134,138.

[7] 陶侃.“互联网+”视域下编辑出版新常态与变革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6(3):14-18.

[8] 曹晓勇.科技编辑的跨界创新体验——《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编辑手记[J].科技与出版,2014(12):53-55.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