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10-31 17:22徐团团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陕西省发展

徐团团

摘 要 2012年陕西省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陕西全省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但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通过对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的分析,挖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推动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81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陕西省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谁来种地”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现阶段,陕西省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是陕西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确保“粮食安全”及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陕西省积极响应,开始试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陕西省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 现状

1.1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达87 757人,较2017年增长19.4%;其中持有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有79 157人,占比90%;持有中级资格证书的有7 537人,占比9%;持有高级资格证书的有1 063人,占比1%。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但持有中级资格证书和高级资格证书的人占比较低[1]。

1.2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留农”的内生动力

2019年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对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调研。调查队对565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受访的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人均年收入28 595元,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1 213元)的2.55倍。

1.3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环境

2019年陕西省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投入总经费为10 230万元,较2018年增加166万元,增长率为1.6%。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经费8 480万元,较2017年增长8.4%,陕西省配套经费投入1 750万元,较2017年下降2.1%[2]。

2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仍需提质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师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外来培训师资难以引入,内部师资能力培养欠缺,培训师资后备力量不足,使得職业培训无法有效、持续、长期地开展[1];2)新型职业农民以男性为主,2018年陕西省高素质农民中男性占比为85.66%,在全国排名第4,处于较高水平。

2.1.2 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尚不完善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的高职教育正在起步。2016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办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班;2019年陕西省高职院校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扩招重点人群;全省新型职业农民高职教育中学生的管理、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等不完善,部分学校学费高昂,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并不理想。

2.2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留农”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2.2.1 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

2019年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对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情况专题调研,调查显示:从扶持政策受益方面,40.4%的新型职业农民表示享受到产业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对政策“吃不透、把不稳”,在创新创业中“迈不开”步伐,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2.2.2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吸引力尚未真正形成

近年来,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新生代农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然而,从长远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保障、职业未来等尚不明确。职业农民不能享受如教师、医生等人员的职业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2]。

2.3 阻碍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环境

2.3.1 城乡收入差距大

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5年的8 689元提高到2019年的12 3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04∶1降低到2019年的2.9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以2019年为例,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 0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26元,收入比为2.93∶1[4]。这就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的未来信心不足。

2.3.2 农民文化程度低

201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素质农民占比0.25%~26.76%,陕西省占比1.5%,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比在1.09%~43.99%,陕西省占比2.6%,在全国排名倒数第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在31.60%~98.60%,陕西省占比95.9%,在全国排名第2。由于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多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整体受教育的水平低,导致学员对培训认识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准,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制约了培训质量的提高[5]。

3 对策建议

3.1 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

3.1.1 持续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在短期内政府需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1)政府要整合涉农高校、农业企业、科研机构、职业农民协会等各类优势培训资源,激活市场活力,引导多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各类资源协调发展高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3]。2)要培养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3)要加大新型女职业农民的培育,通过基层党组织、妇联等,动员女性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

3.1.2 继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

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长期来看,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打通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初级、中级、高级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形成一支“技能+学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2 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留农”的内生动力

3.2.1 树立代表典型,加大宣传力度

陕西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网络等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力度,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才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于在农村双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5]。

3.2.2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信心和职业韧性

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解决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职业农民职业的吸引力。农广校、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培训时,可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准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进行职业分析、明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和详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职业的韧性[6]。

3.3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环境

3.3.1 增强电商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农业成本上升和买难卖难问题。疫情期间,农村电商在重塑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作用凸显。“直播带货、云上销售”等持续发力,收效显著。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因此,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电商的培训,助力电商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3.3.2 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陕西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短板,使得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重视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名校+”“一对一帮扶”等措施,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倩,肖蒙蒙,魏丽萍.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识别及破解[J].成人教育,2020(6):70-77.

[2] 刘亚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3] 馬建富,黄晓赟.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7(6):19-25.

[4] 赵海燕.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县级政府职能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5] 熊逵.景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3):37.

[6]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突出职业属性强化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J].农民科技培训,2018(7):14-1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陕西省发展
太阳第一家
123的几种说法
区域发展篇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