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2021-10-30 02:21
证券市场周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碳达峰绿色

2021年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国家电网公司冬奥电力保障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同步上线运行,实现奥运史上首次电力业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全面保障冬奥测试赛及正式比赛供电。

国务院发布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方案》明确,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中,《方案》明确,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方案》提出,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除发展新能源外,《方案》还提出,将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中,《方案》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方案》明确,将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其中,《方案》提出,将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中,《方案》明确,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方案》提出,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此外,在完善经济政策上,《方案》还提出,将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打新不敗神话破灭

询价改革成果显现

据《证券时报》,近日,新股上市首日出现破发,先有中自科技,后有可孚医疗、中科微至。股价下跌令公司惆怅,而指望打新赚上一笔的投资者也并不开心。但是抛开短期股价涨跌,新股破发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股询价制度改革成果。自试点注册制以来,资本市场一直在探寻更加高效的新股发行定价制度。采用全面市场化的询价制度,新股发行市盈率不再整齐划一。但这一制度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却遭遇了机构抱团压价,大量公司被迫“贴地”发行。由于发行价过低,公司募资不足,但上市之后股价暴涨,却让网下打新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显然,只能让一方占据优势的制度并不能充分体现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意图。9月18日,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步发布了注册制下发行承销一系列规则调整方案,通过完善高价剔除比例、取消定价突破“四数孰低值”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等措施,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中自科技、可孚医疗等都是在9月18日之后完成询价。改革的效果很快显现。从发行定价来看,企业不再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中自科技、凯尔达、汇宇制药等有效报价区间在20%-40%。而询价制度修订之前,询价入围报价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往往仅出现几分钱的落差,区间宽度不足1%。随着中自科技等公司上市,询价制度调整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确认。无论是中自科技、可孚医疗等首日破发,还是盘中破发的凯尔达,股价波动范围都在20%以内。这意味着,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定价已经非常接近。从一定程度来讲,新股发行定价体系实现了一二级市场的打通。破发之后,一二级市场定价接轨,搭便车式报价策略失效,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不再是无风险收益,收益的分配方式也不再以入围率高低来定论,轻研究重博弈的定价方式将有效改善,收益分配回归研究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首日破发对于推动新股定价市场化有着正本清源之效。投资者也不用担心破发会持续不断,甚至影响到注册制下常态化、市场化的融资节奏。首日破发只是给盲目追求“入围率”的机构投资者一个警醒。可以预见,在高价发行和首日破发的持续博弈之下,未来新股发行的价格既不可能太高,也不可能太低,太高打新机构无利可图,太低则上市公司难以接受。最终会在一个开放的制度规则下通过博弈得出一个既能体现公司价值,又能被市场充分接受的发行价格。长此以往,所谓高价发行和超额募资必然伏低收敛,而新股不败等也会成为明日黄花,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可阶段性成功。

猜你喜欢
碳达峰绿色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助推作用机制
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建设路径与政策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绿色时尚
追踪绿色的秘密
绿色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