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是“写”还是“贴”

2021-10-30 02:23贲友林

贲友林

当下的公开课上,常能看到贴板书的做法:伴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师将课前写好板书内容的黑板贴逐一贴到黑板上,从而形成一节课的板书。

对这样“一贴了之”的方式,很多教师都不认可。特级教师余颖讲述过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99年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赛课时,她因担心课堂上的板书不够漂亮,而在课前把上课要板书的内容写在黑板贴上,上课时一个个贴出来。结果,评委因此下调了评分。这说明,当年的评委很在意板书是不是现场写的。

对此,我认为需要辩证看待。我曾经在两节公开课上用黑板贴贴板书。

一是2004年执教《7的乘法口诀》新授课。课上,学生编拟7的乘法口诀,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如图1所示)。

二是2021年执教《因数与倍数》复习课。相关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因数与倍数”的有关内容。大家发现概念很多。这些概念中,有个字出现的次数很多,是哪个字呢?

生(齐)数。

师有哪些数呢?

(学生一一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相应的黑板贴逐个贴在黑板的右半侧,如图2所示。)

师这些概念中,你觉得哪个或哪些特别重要?

(学生回答“因数、倍数”,教师将写有“因数”和“倍数”的两个黑板贴移至黑板左侧的中间位置。)

师其他概念和因数、倍数有怎样的联系呢?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将相应的黑板贴逐个移至黑板左侧的适当位置,并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结构化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之前回顾时遗漏了“2、5、3的倍数特征”,教师补上相应的黑板贴。在交流“质数、合数与1”这个正整数的一种分类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质数、合数与1的因数个数,认识它们本质上的不同,同时,现场板书“2”“≥3”“>2”和“1”。由此,黑板上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板书。)

这两节课上,我为什么要贴板书?前一节课是因为板书的内容来不及现场写,后一节课是因为板书的内容要移动。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是适当的。

当然,教师贴板书,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觉得自己的粉笔字不太美观,就通过贴板书的方式遮丑。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是不适当的。

实际上,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的粉笔字非常漂亮。他板书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总是用手指在桌面上一笔一画地描摹,以至于到现在,我的一些手写字的笔画中依然可以见到这位语文老师字体的影子。因而,当教师觉得自己的字不美时,要赶紧补短板。

而且,贴板书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生成时,如果继续使用课前写好板书内容的黑板贴,就会使预设掩盖了生成,使课堂变得僵化,没有活力。

课堂板书,是“写”还是“贴”?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这一板书形式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是:是板书还是投影甚至播放?),只需注意能写的就写,非贴不可的就贴,灵活选择,不走极端。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板书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板书“是教师设计和运用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像等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使知識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增强记忆,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保留传输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类教学行为”,可以进一步被视为通过对教学内容做要点式、直观化呈现,促进师生充分理解与记忆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

板书内容如何发挥正向的、积极的教学作用?在我听过的、上过的课中还有两个难忘的板书教学片段。

一是吴正宪老师教学《百分数》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回看之前交流与讨论的表示命中率的4个百分数,反思百分数表示什么。

(学生先在4人小组交流,再与全班交流。)

生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表达了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和投篮总次数之间的关系。

生百分数表示一个事物在一个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师这个关系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关系,百分数表达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把刚才所说的表示百分数意义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一位学生板书:倍数关系。教师继续组织学生交流,提炼关键词,让学生板书:尺子、变化的数。在学生板书的基础上,教师圈画、连线,形成如图4所示的板书。然后,教师引导

学生小结:百分数不仅表达了倍数关系,而且是一把“尺子”,统一了比较的标准,还刻画了随机数,即变化的数。)

二是我教学《找规律》的片段——

(教师出示问题:用小棒像图5这样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

生(同步在黑板上圈画小棒图,书写算式,如图6所示)第一根小棒不算,把第一个三角形看作由两根小棒组成的,其他三角形都是由两根小棒组成的,这样就是10个2。再加第一根,列式是2×10+1。

生刚才同学所用的方法是不看第一根小棒,我还有一种方法,是补充一根小棒。(同步在黑板上新画一根小棒,圈画小棒图,如图7所示)这里的一根小棒可以和原来最左边的一根小棒拼成两根,后面像刚才同学一样,每两根圈起来,一共有11个两根小棒。(板书算式“11×2-1”)一开始的这一根小棒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要减去。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

板书内容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是言语交流的要点提炼,以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如前一个片段中,板书内容揭示了百分数意义的要点。板书内容也可以是言语交流的直观展示,以帮助师生充分理解所表达的想法。如后一个片段中,两位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借助板书内容让同学以及老师更好地明白他们的想法。特别是,第二位学生的想法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正是因为学生借助了板书内容,我才听懂了他的想法。

板书内容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因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的主体自然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如前一个片段中,板书内容有关百分数的意义是预设的,而具体使用哪些关键词来表达是生成的;后一个片段中,题图是教师板书的,而解题过程是学生板书的。

此外,板书可以将流动(转瞬即逝)的交流内容固化(长久保留),方便后续使用——实际上交流和板书的结合体现的正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互补。如后一个片段的后续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照图6和图7所示的板书,比较思考:两位同学的想法都是把两根小棒看作一组,都采用了假设的思路,前一位同学是假设“减少一根小棒”,后一位同学是假设“增加一根小棒”。从而促进全班学生的思维进阶(认识提升)。

总之,板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一节课板书的内容与方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过程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裘大彭,任平.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技能[J].人民教育,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