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沫
一切都从一个小插曲开始。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上,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每人手中拎着一个神秘的小箱子,这让许多外媒迷惑不解,估计就算NASA也是一头雾水。其实,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便携式通风装置。据专家介绍,航天員穿着航天服准备进入船舱之前,航天服需要通风,航天员手中提的小方箱子就是一个手持的小型便携通风装置,带电源和风扇,为航天服提供一定的通风量,来保证人体的舒适性。
这只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小小创造,却真正的体现了在航天科技中的“中国制造”。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7月4日上午8点11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乘的三名航天员中的刘伯明和汤洪波,在指令长聂海胜的舱内指挥下,两人顺利从天和号核心舱头部的节点舱出舱口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并在持续工作7个小时后,在下午14时57分顺利返回核心舱内部。
这是一张精确的流程表,又像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国产大片,充分体现了中国科技在航天工程上的应用。
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神十二”任务航天员穿着的舱外服在“神七”任务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改进。与第一代相比,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
在“神十二”航天员出舱过程中,验证了空间站机械臂的大范围转移能力,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工程建造任务的又一重要任务。空间站机械臂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领域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关键技术、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适应空间站环境的长寿命设计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另外在进行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出舱活动不仅是对航天员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
神舟十二号飞船进行了多项国产化芯片应用改进,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而且随着中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航天作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取得创新的重大突破,引领航天事业上一个新台阶,正是航天科技者的使命。
中国航天不断创造着奇迹,逐梦太空,星辰大海中有奋斗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