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瑞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著名教育家马斯基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传统和特点。”因此,我园尝试通过挖掘本地的传统美食文化来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做、做中学,领略本地传统美食的文化底蕴,感受家乡的民俗民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寿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尤其饮食文化更是远近闻名,寿阳豆腐干、酸汤凉粉、油柿子、茶食、红烧饼,引得前来品尝的人赞不绝口。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到寿阳文化局、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民间了解家乡节日饮食习俗、小吃来历、典故传说,走访饮食传人,了解饮食的种类、起源、特征,并通过谈话的形式分享讲述自己的收获。教师也会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家乡饮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改编,使之成为幼儿易懂的小故事、小歌谣,再根据故事内容和幼儿自制成一本本充满童趣的绘本,投放进语言区供幼儿讲述。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创设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发展需求的本土传统饮食文化环境,使幼儿在看看、做做、玩玩中动手动脑,深刻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发动家长一起参与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并将收集来的材料放置在相应的区域内,供幼儿开展各种自主游戏。一些奶粉罐、月饼盒、饮料瓶也“摇身一变”,进了大班幼儿的“宝贝厨房”里,鞋盒当灶台,奶粉罐当锅,纸条当面条……大二班的“老寿阳”餐厅里,幼儿动手制作了“南燕竹猪头肉夹饼”“平头凉粉”和“健民豆腐干”,还拿这些招待客人。大三班的“农家小院”里,幼儿用谷竿扎成篱笆、麻绳、玉米、大蒜,一片丰收景象,他们还用泡沫、颜料、皱纹纸、棉花制作成各类蔬果,顿时一座活灵活现的农家小院便呈现在眼前。
“美食加工坊”里,幼儿把白色卡纸剪成长条,用笔杆把它卷成圈状,放到“碗”里当“荞麦凉粉”,再用彩色卡纸剪成各种碎末当“调料”点缀其间;“老寿阳美食街”上,有叫卖的“老板”,有收拾桌凳、招呼“客人”的“店小二”,还有正吃得津津有味的“顾客”。益智区里“美食配对”和“寻找寿阳美食”需要幼儿熟悉了解寿阳当地的特色小吃,教师会提供“南燕竹”“平头”“宗艾”“马首”等地区的地图,引导幼儿找到与它相匹配的“美食”;乐于接受挑战的幼儿时不时地会在那里出现,在游戏中充分感受游戏的快乐,同时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结合季节特色和传统节日,我园还会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将生活呈现出来。比如:呈现特色小吃、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流程图,开展“快乐端午”“年味文化”等系列主题区域游戏活动;在“庆元旦迎新年”之际,幼儿与家长一起捏、蒸、吃花馍,制作品尝春卷;冬至这一天,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包饺子,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先人们用智慧传递的生機与希望;端午节开展美食文化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的音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中秋节开展“做月饼,迎中秋”美食文化活动,清明节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荞麦凉粉”“烧烤山药蛋”,了解这些小吃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等等。
在参观“寿阳豆腐干厂”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实地探寻豆腐干的制作过程,观察了“磨桨——煮浆 ——点浆 ——装榨——着色”等关键环节的奇特变化,感受着生产工艺的美妙。在“凉制”环节里,幼儿更是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美工活动中,幼儿将废旧的海绵着色,剪成正方形的块状制作成“豆腐干”,然后投放到“香香餐吧”招待“客人”,挑战了幼儿新的手工技能,发散了思维,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教师还组织幼儿一起去“冠丰食品加工厂”参观油柿子的制作过程,到“宗艾红烧饼店”参观红烧饼的制作过程,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园形成了从幼儿到家长、从家长到社区、从社区到教师共同互动的和谐整体,既有利于保存、继承和发扬本土饮食文化,又丰富了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资源。“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挖掘园所发展特色”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大化地利用本地的优质资源,把本地传统美食渗透到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本地风俗,制作本地传统美食,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这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环节,推动幼儿教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