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亚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312000)
风越里项目位于绍兴古城核心区银泰城商圈北侧,其北面是秋瑾故居,不远处有一所初级中学,东侧与城市主要道路间隔了一座商务楼,路对面是五星级酒店,西、南两面被银泰城包围。地块内包含有三组文保建筑和一处文保遗址(图1)。现状建筑群为老旧居民区,夹杂着小型的培训机构、小商店、小餐饮等业态,建筑布局密集而杂乱,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项目在保持街区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居民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升改造为含教育培训、文娱餐饮、酒店民宿及潮牌店的新型社区。
图1 场地现状
风越里作为绍兴古城提升工程的第一个项目,有着绍兴古城建筑群的普遍特点,由此项目可以看到古城提升在建筑消防设计上面临的难题和考验。
绍兴城内现存的古建筑群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河布置,形成一河两街或者背河面街的长条形建筑群,如书圣故里(图2)、仓桥直街;另一种是各种深浅不一的台门院落聚集形成的组团形建筑群,如秋瑾故居、鲁迅故里(图3)。文保建筑散落在古城各处,历经多年变迁,周围已经被大量各年代的民宅包围,由此形成的街巷往往狭窄曲折,有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巷,也有穿过台门发现里面别有天地的院落,很多地方消防车无法直接到达。其次,保护建筑体量小,以木或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以硬山为主,不设风火墙,建筑自身的耐火极限和防火措施极为薄弱。
图2 书圣故里(绍兴E网网友月老提供)
图3 鲁迅故里(绍兴E网网友月老提供)
风越里项目属于组团形建筑群,地块内包含有三组文保建筑,从东到西排列分别为:冯家台门、朱赓故居及遗址、东弄堂九号院,均为砖木结构,明清建筑遗址。周边保留建筑是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和办公建筑。地块呈不规则方形,东西方向最长处179 m,南北方向最长处161 m,文保建筑最大组团东西长44.7 m,南北长55.4 m。
风越里项目初次送审时,总平面中场地北侧有城市道路和畅堂,西、南侧借用银泰城内部消防车道,东侧利用商务楼背面的小路和停车场及城市道路解放南路,勉强形成环形消防车道。但场地东北角和西北角没有直接和消防车道相邻。另外,场地内部利用建筑局部架空和将遗址悬空展示,设计了两条内部消防车道,成十字形布置。其中南北方向的消防车道被文保建筑——仪门分为两段,南侧的尽头式消防车道设置有12 m×12 m回车场。从单体建筑来看,有四个单体周边没有设置消防车道。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1](2017年修订稿)(以下简称指南)第19条规定:“……对于其余建筑,其消防车道距离最不利防火分区(住宅的最不利单元)的主要出入口不应大于80 m。”地块内的建筑出入口离消防车道最远距离为61 m,能够满足消防要求。其中东侧文保建筑组团四面均设有消防车道,而组团规模仅为44.7 m×55.4 m,根据指南的第19条要求,可以发现商务楼背后的消防车道其实是重复设置的,可将其取消使得路网系统更为清晰简洁。
从这个项目中不难看出古城建筑体量小是一个消防有利条件,建筑体量小使得保护区块规模小,只要合理设置消防车道,使其离建筑出入口距离消防车道不超过80 m范围,甚至都可以不需要设置进入保护区块内部的消防车道。理想状态下,组团形的建筑群可以按160 m×160 m的方形分组,组与组之间设消防车道,文物建筑可以按70 m×70 m进行消防分组[2];长条形的建筑群一般进深不会超过70 m,可以顺应建筑形态,沿建筑群长边方向设置消防车道。部分比较大的区块也只需要拆除少量建筑,结合景观节点将消防车道引入区块内就能满足要求,这样就减少了街巷狭窄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尽量少的拆除,有利于保持古城的风貌特色。
风越里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处理建筑的防火间距。虽然项目已经拆除了很多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但是场地内的建筑间距还是非常小,很多地方都只有二三米的间距,甚至局部与场地外的建筑间距也无法满足消防要求。设计采取了在外墙上设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的方法来减小防火间距,根据防火规范表5.2.2注的要求,这些措施适用于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而本地块中的文保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只有四级,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现状周边建筑与文保建筑的间距最小处只有0.72 m,按表5.2.2注要求,只能采用在较高建筑一侧设防火墙,建筑防火间距不限这个措施。好在周边建筑基本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墙体耐火条件较好,经改造后能够达到3 h耐火时间。但是受到指南第38条的限制:“设于防火间距不限处的防火墙不可开设防火门(窗)、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措施。”因此,需要将防火墙上的原有门窗做封闭处理。
随着项目审查的深入,发现除了相邻外墙,防火墙转角附近的不少门窗与文保建筑的间距也不能达到防火间距要求,也需要用实墙封闭。此外,文保建筑的木屋面挑檐比较大,2层外窗与可燃屋面的防火间距也是一个需要复核的内容。例如图4中:文保建筑G12、G13与新建建筑C8相邻,G12屋面标高为3.38~6.16 m,G13屋面标高为3.58~4.77 m,C8建筑1层和2层层高均为4 m,C8与G12、G13间距4 m,可燃屋面在防火间距范围之内,以屋面最近点为圆心,半径9 m范围内均需要设置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其余如文保建筑院落的檐廊、仪门等的材料是否可燃也影响到建筑的防火间距。最终优化以后的总图见图5,图中与文保建筑相邻的防火墙上不可以开设防火门窗。
图4 确定防火墙位置
图5 优化后总图(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提供)
建筑单体改造后建筑功能一般都会有改变,需要按现行规范进行防火设计,由于体量比较小,内部的消防疏散相对容易满足,难度不大,主要难度在于材料的耐火等级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对于历史价值不高的非文保建筑,建议以更换材料保证消防安全为主。但文保建筑因其特殊性只能采取修缮复原手段,从古建筑的形式方面来看,砖木结构和不设风火墙意味着建筑自身的耐火极限和防火措施极为薄弱,因此需要加强周边建筑的消防措施,来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如前文所说的在建筑相邻处设防火墙,封闭一侧门窗,提高墙体耐火等级,都是重要的防火措施。
风越里项目有两栋改造建筑东弄堂七号院与文保建筑东弄堂九号院共用一堵山墙,如对其进行拆除,无法避免对文保建筑的损伤,不拆除又无法保证使用时的消防安全。设计经实地查看发现东弄堂七号院虽然仅残存西侧两间,但其所用木料粗壮,加工精细,具有较高的保留价值,决定取消改造与九号院合并进行修缮复原(图6)。考虑到九号院仅有单层三间,七号院也只有单层五间,总体体量小,内部功能单纯,而且建筑木料粗壮,不易燃烧,火灾隐患小,并且在两座建筑相接处增设了防火墙防止火灾蔓延。我们认为此方法可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文保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留后的建筑群形成完整的绍兴传统台门院落,更有历史传承感,利大于弊。类似这种取舍两难的情况,需要根据建筑实际使用的火灾隐患来确定最优方案。
图6 七号院与九号院相接(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提供)
绍兴古城提升工程的建筑消防设计,因受到古城建筑群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制约,既有消防车通行困难,建筑自身安全性低的不利条件,也有建筑群体小,扑救距离短的便利条件。古城提升改造的内核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是以历史建筑为核心营造社区氛围,吸引人流提高社区的活力。商业化与现代化不应增添历史建筑的安全隐患,我们的消防设计应该坚持在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从周边建筑这个“面”上入手,加强新建和次要保留建筑的消防设计,为历史建筑这个核心“点”建立消防屏障,以面保点,建成既安全又有活力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