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的分析》为例浅析经验主义美学的内在矛盾

2021-10-29 07:50吴越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威廉

摘 要:18世纪,英国画家和美学家荷加斯发表了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美的分析》,他在书中提出了“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的著名形式主义美学命题。荷加斯强调美的多样性与运动性为人带来的感官愉悦,有力地反驳了当时已僵化的新古典主义美学,为浪漫主义艺术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必要准备。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荷加斯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重视人的感性体验而摒弃理性思辨,因此其关于美的标准及审美趣味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主观体验的不可靠性与必须寻求美的普遍法则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威廉·荷加斯 《美的分析》 蛇形线 经验主义美学

18世纪,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英国经验主义思潮产生并得到发展。经验主义美学家反对新古典主义理性束缚,重视感觉和实践,推崇从下至上、由个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并不精通实践技术的文人没有资格评判一幅造型艺术品的美丑与否。在这一时期,许多的英国艺术理论家往往也是精于实践的艺术家,威廉·荷加斯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美的分析》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其反映出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经验主义倾向以及重实践轻思辨的特点。

荷加斯在书中提出了六大美学原则,即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此外,他将线条视为审美对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提出了“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的著名美学命题。虽然荷加斯的美学研究还未包含崇高与丑等浪漫主义的美学范畴,但他强调多样性与运动性的作用,有力地反驳了当时新古典主义者认定的美在静止和典雅的观点,是当时的艺术家为摆脱理性主义束缚迈出的重要一步。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荷加斯的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完全忽略内容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在审美趣味问题上,他强调主体的感官体验以及给予感官以刺激的外在形式而完全摒弃理性思辨的作用。但是即便荷加斯试图依靠“感官的先天稳健性”来解决审美普遍性的问题,他关于美及审美趣味的标准的思想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主义的意味。最终,经验主义的这一难题通过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将其与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思想之间加以调和得到了解决。

一、美的法则与美的线条

在荷加斯提出的美的六大法则中,“适应”是一切美的前提。荷加斯的“适应”包含了形式之间的和谐以及形式的合目的性,这里他主要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的影响。夏夫兹博里将古希腊时期提出的“美在和谐说”加以改造,将和谐的概念由客观事物转入人的心灵,认为美不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式的力量”;与此同时,“在人的心灵中,这种美的形式和比例同时也是有用的、悦人的、善的形式,根植于人所特有的自然天生的社会情感”a,因此,美的概念是包含“善”的,即一切美的事物都需要具备合目的性特质。

除适应外,荷加斯格外强调美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与运动性,否认统一和单纯在独立出现时对美的作用,认为统一和单纯只有在与多样性和运动性组合搭配出现时才能避免为感官带来单调体验,在画面的丰富性前提下“要注意构图的单纯与各个部分的清晰”。对于美的多样性与运动性的强调不仅是愉悦感官的需求,同时也是荷加斯反对新古典主义束缚艺术家创作的呼吁。作为画家的荷加斯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推崇呈现出如火焰般的运动感与装饰感的艺术风格,反对新古典主义提倡的静止的、庄严典雅的理性规则。他尤其赞美鲁本斯画中奔放流畅的线条,认为其超越了大量使用直线的作品,但同时 又认为鲁本斯绘画中具有“太大胆的s形曲线”,以此,荷加斯引出了他所推崇的“准确的美的线条”。

关于线条美的分析是荷加斯对于欧洲艺术理论的独特贡献所在。荷加斯将线条视为审美对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要求大众在审美时“将对象表面视为由大量线条组成的外壳”。他在《美的分析》第七章中将由线条组成的形式分为四类,即由直线或弧线组成的对象,由直线、弧线和有时直有时圆的线条组成的对象,加入波状线的对象和加入蛇形线的对象。

在众多线条之中,荷加斯认为直线只能通过长短来变化,所以最单调,因而“越优美的对象包含直线越少”;曲线优于直线,因其“不仅使想象得以自由,而且使眼睛看着舒服, 而且说明着其中所包括的空间的容量和多样”b。波状线则因其多变性和延展性被荷加斯奉为最能创造美的线条:“波状线, 作为美的线条, 变化更多, 这样因为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 就会显得更美, 更舒服。尤其是手在用钢笔或者是铅笔在纸上画这种线条的时候,其动作就会特别生动。”c

直线与曲线的区别曾在艺术理论著作中被多次谈及,如伯克在其著名的《关于我们崇高与美的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就认为直线更多地出现在崇高的艺术作品之中,因为优美的物体需有渐进的变化,往往不是由带棱角的部分组成的。此外,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将埃及图坦卡门陵墓壁画与希腊女神赫格索墓碑加以比较,认为希腊艺术中人体的弧线以及衣褶和座椅曲线的使用使其与生硬不自然的埃及壁画有了明显的差异:“希腊的这座浮雕已经完全摆脱了那些十分别扭的束缚,然而仍然保持着布局的清楚和美妙,它去掉了几何形式的棱角,变得自由自在。”d这其中的原因则是埃及艺术追求真,而希腊艺术代表美。艺术家们对直线与曲线的区别使用同样也能够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中得以窥见。荷加斯就在文章中大加赞赏文艺复兴作品中的生命力和火焰般的运动感:“因为一幅画所可能具有的最大的魅力和生命, 就是表现运动,画家们把运动称为一幅画的精神。再也没有像火焰或火这样的形式能更好地表现运动了。”e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的绘画以及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对人体的完美描绘都成为他“人体之中不应该包含直线”观点的佐证。

二、作为形式美的线条与作为积淀美的线条

荷加斯的美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他在《美的分析》序言中就不斷建议读者将审美对象的内容抽空,将其视作一个“由线条组成的空壳”,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让我们回到“道德美的老路”。荷加斯沿袭夏夫兹博里的思想,将形式视作审美对象的本质,而线条作为组成形式的基本单位自然而然成为其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在所有由线条组成的形式中,荷加斯认为只有一种准确的线条是最美的,那就是蛇形线。

在二维平面中最能够创造美的波状线经过组合变形,成了三维世界之中的蛇形线,这种线条以其无可比拟的多样性和表现力来满足人视觉感官的想象和运动感需求,被荷加斯誉为“赋予美以最大魅力的线条”。在荷加斯看来,蛇形线的魅力就在于它丰富的变化和无限延展,这有助于感官的运动,即视觉运动:“蛇形线灵活生动, 并且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能使眼睛得到满足, 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多样性……由于这种线条具有如此多的不同转折, 可以说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因此, 如不借助于我们的想象, 或者不借助某一个形体, 它的全部多样性是不能仅靠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在纸上表现出来的。”f此外,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荷加斯将神学目的论用于对线条的分析中,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有机体,都是神的艺术创作,因而一切美的对象都是合目的的。而上帝最得意的作品,即具有神性的人体,就是最符合美的规律的有机体,是美与善的统一。在《美的分析》中,荷加斯大量使用花朵和人体的例证来反推蛇形线的魅力:“肌肉和骨骼由这些美的曲线构成,这些曲线以其多种多样的对比关系而变得更加复杂的美的线条,并组成一股卷入一股的曲线的连绵不断的波浪……人体较之于自然创造出来的任何形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构成的部分,这就是它比所有其他形体更美的证据,也是它的美产生于这些线条的证据。”g

在荷加斯的理论中,线条是通过刺激感官,引导视觉运动来使心灵对想象力的期许得到满足的形式。荷加斯完全抛弃内容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反对新古典主义将道德思想束缚强加于造型艺术之上,另一方面,形式与质料的二元对立一直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传统。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将形式因与质料因加以区分,并且形式始终决定质料,形式在西方美学传统中始终具有相对独立性。

线条在中国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水墨国画与书法艺术都与线条息息相关。虽然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线条也给人以“游目骋怀”的体验,与荷加斯美学思想中的感官运动相近似,但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与西方形式与内容二分的传统不同,线条在中国艺术中一向是作为意象的表征而出现,是形式与内容的交织,李泽厚先生将其称为“有意味的形式”:“那些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已积淀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h从原始时期的图案演化,到王羲之的游龙惊鸿,再到八大山人的奇崛枯木,线条在中国艺术中担当的角色是民族意识与艺术家人格性情的抽象体现,它是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传统哲学观念外化为“以形写神”、追求意韵之美的最终审美目标的意味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对立在此消融。

三、美的主客观分野及转化

英国经验主义将对美的探讨重心转移到审美主体以及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结构上,“这个美学学派感兴趣的是艺术欣赏主体……它主要关心的不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即艺术作品的单纯的形式本身,而是关心体验和内心中消化艺术作品的一切心理过程”i。经验主义美学家并不探讨美的本质,将对美的判断完全依托于人类感官与心灵之上,试图以经验为前提在复杂多变的主观感受中寻求一种最被认可的美的法则。

因此,荷加斯反复强调要“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他所谓的美的标准就是使眼睛看起来舒服,他执着于在形而下物体中寻求可被感知的美的形式,回避在形而上层面思考美的标准的普遍性问题,这就势必导致其审美趣味说存在无可跨越的主观认知差异与美的法则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走向怀疑主义,荷加斯最终只能像其他经验主义者一样寻求上帝的帮助。他使用上帝给予人类“眼力的天生稳健感”来调和美在个人的主观体验与他坚信的“只存在一种准确的线条才可以被称作是美的线条”之间产生的矛盾。

与重知性的英国经验主义相对应的是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重理性的大陆理性主义。大陆理性主义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认识的概念,因此美的本质及美的标准是可进行理性分析的。相反感性认识是混乱的,它不可靠但却是明晰的,即是可以展现形象画面的,因此在客观事物中是可以见到美的,但美本身是必须通过理性思辨才能抵达的确切概念。

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都具有片面化的特点,但它们对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康德提出了人类具有共通感的命题,以此为先天条件来解决审美标准的二律背反问题。他认为,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美的标准,但受制于人类知性的有限性,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克服感性体验,尽可能去抵达和接近理论上的美的本质。在康德的定义中,审美活动不是实践活动却近似实践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又近于认识活动,审美不单独依靠知性或理性,而是借助判断力连接认识与实践。在康德及其之后的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的努力下,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得到了调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荷加斯以经验主义的立场对美加以分析,推崇能够给予主体感官享受多样和谐的形式美。虽然他所分析的美的对象中不包含崇高的范畴,但他的理论有力地反抗了新古典主义僵化的美学,为浪漫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必要准备。无论是将崇高范畴引入审美范围的伯克,还是通过对比造型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区别来扩大诗歌描写对象范畴的莱辛,都对荷加斯的线条美思想推崇备至。但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荷加斯的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他完全摒弃了内容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在审美趣味问题上,他只强调主体的感官体验以及给感官以刺激的外在形式而完全摒弃理性思辨的作用,即便他试图依靠“感官的先天稳健性”来解决审美普遍性的问题,但他关于美的标准及审美趣味的思想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主义的意味。最终,经验主义的这一难题通过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将其与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思想之间加以调和得到解决。

a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bcefg〔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第45页,第3页,第46页,第59页。

d 〔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h李泽厚:《美的历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i 汝信等:《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转引〔德〕 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2] 〔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 〔英〕埃德蒙·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 汝信.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 者: 吴越,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威廉
破耳兔
威廉如斯
《静物与秋叶》
惯偷威廉
威廉夫妇入乡随俗(图片新闻)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你和老板睡得一样多
一粒沙子
英籍“金正日”抱怨老婆难找
跟你比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