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飞
内容摘要:陈沂的山水游记诗在陈沂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游名山录》中的七十二首诗歌及《拘虚集》中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分析,从写作内容、艺术特色、思想情感三方面开展论述陈沂山水游记诗的独有特点,展现出不同于“金陵四家”团体的陈沂形象,使得陈沂的个性得到更深入的剖析,陈沂这一独立的诗人形象更加的立体饱满。
关键词:陈沂 山水游记 《游名山录》
“金陵四家”作为明朝地方诗人团体的代表,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陈沂,作为“金陵四家”的一员,在研究地方诗人团体和个体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陈沂著作颇丰,据顾璘《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道,陈沂所著书有《皇明翰林志》《金陵图考》《金陵世纪》《畜徳录》《诲似录》《花岩志》《游名山录》《晤言诗谈》总若干卷,诗文《拘虚集》若干卷,又《金陵志》《山东通志》《南畿总志》等。其所著诗歌主要存于《拘虚集》《拘虚后集》以及《游名山录》中。
大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只是把陈沂看作地方诗人团体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未能对“陈沂”这一个体的诗歌内容、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目前针对陈沂诗歌所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有:2012年暨南大学王卫杰的硕士论文《陈沂诗文研究》,对陈沂诗歌的创作、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研究。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章婷的硕士论文《明代“金陵四家”研究》对陈沂古体诗、近体诗进行剖析。但是陈沂诗歌众体兼备,渊源颇广,值得精细化研究。从陈沂生平来看,陈沂一生交游甚广,好游名山水,写下不少山水游记诗。顾磷曾言:“磷性好游,昔在南曹与陈鲁南、王钦佩诸君盛追山水之乐”,由此可见陈沂好游之趣。陈沂山水游记诗在陈沂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着眼于陈沂的山水游记诗创作,主要依照《游名山录》,并参考陈沂《拘虚集》中的部分诗歌,从三个方面对陈沂的山水游记诗进行探析。
一.《游名山录》的写作内容
《游名山录》中收录了陈沂的四篇山水游记和七十二首诗歌,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分别描写了泰山、庐山、西山和鳌山的风光,结构清晰,层次明朗,笔法简洁自然,凝练如裁,不拖沓重复。在每篇游记散文之后,所附的数首或数十首诗歌,像散文中某一部分的注脚,既对部分景点做了细致的描摹,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议论,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点睛之效。从《游名山录》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不仅仅是单纯的山水诗,还有因景而发的咏史怀古诗。如《玉女池》:“峰头玉女池,池泉清且冽。不洗使君心,心中元自洁。”诗人见到清冽的玉女池泉水,从而想到了“使君”内心的高洁,借此来表达自身的清廉与高蹈。《游名山录》卷二中的《读书台》,则表现了诗人探寻前朝,缘事而发的疑问。诗中写道:“鹤鸣峰下读书台,唐主乘云梵宇开。节度有碑僧不识,昭明何事入山来。”写出物是人非,空留遗迹却无人能解的惆怅之情。《东林寺》一诗写“久坐佛前香亦减,始知人世本来空”,则写久坐佛前,由定生慧悟出的道理。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忘情于山水,诗人更因游览山水而被激发出心中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悲悯的情怀,《游名山录》既是诗人的忘情之作,也是诗人情缘山水之作。
二.陈沂山水游记诗的艺术表现
(一)陈沂山水游记诗的艺术手法
《游名山录》中诗人广泛运用了夸张、比喻、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不同地区游览所见的景色特点及情感变化。
陈沂曾说:“学四言者当咏味风雅,长辞当咏味楚骚,五言古必宗苏李,近体必宗开元以前,七言长歌必宗太白,七言律必宗少陵,绝句必以太白为师”。在《游名山录》所收录的七十二首诗歌中,陈沂多用夸张极写山水景色的情态特点,可见李太白雄浑的气势。如卷一《雪后登岱岳二首》中有云“势绝排千仞,梯悬转百程”,阶梯依附于山体又怎会给人以悬空之感,想来是山之高耸奇崛给人的错觉。诗人只用一个“排”字就将泰山势绝奇险的气势烘托出来,又以“悬梯”来写山之陡峭奇崛,极具李白豪放气概。再如卷二中《五老峰》一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写庐山之高耸:“银河度鹊梁,阊阖降鸾梯。梯悬崔嵬接云雨,梁飞缥缈生虹蜺。侧身三峡听雷吼,附耳七泽闻蛟啼”。“鹊梁”、“鸾梯”沟通庐山与青天,以神话传说入诗写庐山缥缈之态,突出庐山恍如仙境的景色。“听雷吼”、“闻蛟啼”则写庐山高耸险奇,景色奇特。卷四的《旁海循诸山三十里入黄山崓蹊》一诗,诗云“障海山无尽,梯崖路欲穷。临高心屡怯,望远眼俱空”,以“无尽”写山的连绵不断,以“欲穷”写山之高耸。顾璘怀念陈沂时说:“触手生万象,五采腾清辉”,将陈沂诗歌的磅礴气势展现出来。
诗人善用比喻巧妙地寫出自然景物的情态。卷二《圆通寺》诗,将青葱蓊郁的树林比作帷帐:“锦涧飞桥入山里,夹树如帷青十里”,直写山间树木茂密连绵,如帐围山。卷二《帘泉二首》中写到:“横开青玉案,直挂水晶帘”,以“青玉案”比山,“水晶帘”喻泉,既写山之青翠温润,又写飞泉的剔透晶莹的形态,栩栩如生。同样,卷二《双剑香炉诸峰》一诗,诗人以垂练写瀑布飞流直下的流畅华美之感:“望瀑疑垂练,临渊恍照铜”。
顶针的修辞见于卷二写《五老峰》:“相聊五岫聚阊阖,直挂一水倾银河。银河渡鹊梁,阊阖降鸾梯,梯悬崔嵬接云雨,梁飞缥缈生虹霓”,诗人用顶真格的修辞突出山峰的高俊,诗中七言五言转换自然,颇有一片神行的境地。《拘虚集》卷二《江上二首》一诗,以江水东逝联想到人事顺逆起伏,诗云:“息棹复息棹,棹息歌亦稀。歌中有何意,但诉志多违”,巧妙地将着眼点从江水过渡到诗人内心的心境,写出诗人事与愿违的苦闷心境。
(二)陈沂山水游记诗词语运用的特点
陈沂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画家对于色彩的变化应用具有敏锐的直觉。陈沂《游名山录》中多用冷色调的词语和具有华美浮动的流丽之色的词语进行色彩的铺陈,将山景海景的特点精准描绘出来。如卷二中《望匡庐》,开篇即写到:“横野见氤氲,他山不敢群”;《五老峰》写“朝暮氤氲不计年,山中岁月无穷度”;还有《瀑布泉》中的“氤氲元气合,彭湃海波长”,都以恢弘浮动,可以涵盖一切的“氤氲”一词描绘出匡庐山的气魄。
陈沂除了擅长用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同时因为诗人“中岁再变其格,诗宗盛唐”,其诗受盛唐影响颇大,其诗中的布局构图可看出王维的影子。陈沂诗歌的写景部分极具空间感与层次感,几笔便能勾勒出具有画面感与色彩感的内容,进而将景色生动活泼地描绘在读者脑海中。如卷一《雪后登岱岳两首》写登岳“峻极瞻依近,盘陀去尚遥”,一近一远既写泰山整体轮廓,又写出泰山的幽深曲折,使诗中的泰山极具层次感,将近处的磅薄气势和肉眼难见的曲折表达得淋漓尽致。卷二中《雁塔峰》全篇:“群峰南向最高峰,雁塔峰头更几重。天际仰看悬鸟道,云中回首隔尘踪。”将山脚山顶的景色以俯仰之间的视角和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出来,雁塔峰的特点随着镜头的移动便展现出来。
陈沂的山水游记诗擅长用峭拔、尖利的词语写山水的情态特点。卷一的《雪后登岱岳二首》写“势绝排千仞,梯悬转百程。寒泉冰下出,老树石中生”,以“绝”“悬”“寒”“老”写出泰山气势险峻、环境严峻。《仙人桥》“缥缈仙人桥,双峰石欲堕”,一个“堕”字写山峰的陡峭高耸。卷二中《五老峰》一诗写“霜凌剑锋双烟起,香炉一丈人独矫”,“凌”“矫”写庐山嵯峨之态,使山势极具凌厉之感。卷三写《卧佛寺山后饮泉亭上》:“两峰缘仄径,乱石拂清流”,诗人仅用一个“仄”字便营造出逼仄压抑之感,写出山路的艰险和山峰的奇崛险怪。
三.陈沂山水游记诗的思想情感
陈沂《游名山录》所收录的四篇山水游记中,《泰山考》、《游匡庐山记》和《游海上鳌山记》三篇写于诗人出任地方官时期,《游西山记》一篇写于与友人顾璘同游之时。其中《游匡庐山记》写成于诗人三次拜访之后,情感复杂;而《游西山记》中既包含与友人同游,欣赏美景的欢欣,也有与友人分别的失望之情。纵观《游名山录》中所收录的四篇文章,除了对美景的描写赞叹,也不乏触景生情的感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陈沂山水游记诗中所含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一)登山揽胜的畅意豪情
《游名山录》卷一总写泰山的《再登岳》中的颈联尾联:“天地形何大,风云意自豪。虽云容土壤,安得补秋毫。”借风云写诗人内心的豪情,又借“安得补秋毫”写虽多一毫而无益,衬托出泰山的宏伟气势。卷二《五老峰》一诗中诗人五言七言切换自如,直抒胸臆,发出“山何高吾与攀,水何急吾意闲”的畅快豪言,又有“百年踪迹四海内,几人能至匡庐山”的自豪与欣喜。卷四《太平宫后登狮子峰》,诗人看到孤云海色,碧峰赤阑,不禁“举杯清啸发”,独有一番畅意。
(二)远离城市,得趣山水的闲适以及不愿离去之感
《游名山录》卷二中《登匡庐》一诗写道:“青牛一去留仙谷,白鹿千年问隐居。此处好寻终老记,薜萝无伴意何如”,直写诗人自己留恋匡庐山美景,又借“薜萝”这一香草意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阿的情操。《六合亭》诗中写“同游羡衿佩,于此濯尘心”,也表达洗涤尘心游乐山水之间的趣味。《双剑香炉诸峰》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寝食安能共,吾生托此终”,直写流连山间,留恋美景,愿留在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景。
(三)与友人同游的欣喜及与友人分离的不舍
《游名山录》卷三的《入西山二首》一句:“佳时得良友,端不负相期”,诗人连用“佳”字、“良”字写携友人同赏美景的畅意。《登洪光寺》“暂以尘襟付幽赏,可忘贤达重相携”一句,既写游览时寄情山水,可得半日闲暇的乐趣,也寄寓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再次同游的想法。在卷二《与钦佩登摄山顶》一诗中,诗人直抒胸臆,颈联云:“凌虚飞步健,俯旷引杯豪”,一个“健”字、一个“豪”字直写诗人豪迈昂扬的意气,尾联“正足登临兴,宁辞陟降劳”更是表达出诗人游览兴味正浓,情绪正高的,不愿离去之情。
(四)幽微难言的复杂情感
陈沂天生聪慧,年少成名,顾璘在《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10]中说:“颖异蚤见,躯不甚长,神采朗秀,眸子可照……五岁能属对,八岁能摹古人画,十岁能诗,十二岁能举业率奇拔惊动长者,总角著《孔墨辩》《赤宝山赋》诸文,传诵人口”,但虽成名甚早,陈沂的科举之路和仕途却充满波折坎坷。正德十二年进士后,陈沂便入朝为官。因陈沂受其父陈钢影响,为官清正廉洁,乐于惠民,刚直不阿,不攀附权贵,以忤逆桂萼、张璁而逐渐远离政治中心,期间虽被推举为河南、福建布政司,但由于权臣的阻挠,都没能就任;最后以山西行太仆卿致仕。求学和为官的坎坷经历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的情感:诗人有才名,却几经波折才考中进士,这对诗人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仕途的不畅令诗人徘徊于仕与隐之间,虽有济世救民之志,但无一展抱负之时。诗人有很高的政治天赋,却因忤逆权贵而不能真正施展抱负。由此观之,诗人虽好游山水,纵目驰怀,但受山水景色触发,心中压抑不平之气便不经意间流露于诗中。
《游名山录》卷三《游西山记》写于顾璘赴京,与诗人到西山游玩之时。诗中表现了诗人矛盾復杂的情感。《次韵》一诗中:“百年踪迹汉司马,三月风光晋永和”一句用典写与友人同游之乐趣,而后笔锋一转,写:“行入乱峰鸣溜急,坐深芳树落花多”,其中“乱”、“急”、“深”、“落”不仅是山水景色特征的描写,更是诗人触景生情的写照,诗人看到幽深,险急的景色,心中被压抑的情感受触动而流露诗中,而诗的结尾一句:“他乡故国同登赏,但得乘闲且醉歌”,既包含同游之趣,又有登高怀乡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不舍,同时不少暂时忘掉忧愁,寄情山水之意,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得鲜明可感。《饭普惠寺》诗中写到:“乍于城市远,幽思正茫茫”,则是突然远离城市,内心处于过渡阶段的无所适从,茫然失落之感。诗人在此找不到入世与出世的平衡感,不知自己应为官造福百姓,还是辞官而隐。《望香山》中诗人触景生情,诗人在诗中写到:“尘土几年凋客鬓,暂将忧抱此中宽”,这句诗将时光已逝、年华已老、心念故乡、政治抱负仍未实现的感慨和暂且纵情山水的矛盾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沂的山水游记诗记录了陈沂在不同情景下的复杂思想感情,即便诗人游览山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忘情山水,超然世外,而是往往触景生情,将内心压抑隐藏的情感于山水之间倾泻吐露,表达出诗人自身矛盾复杂的心路历程。通过对陈沂山水游记诗进行探析,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性格饱满、个性鲜明、内心思想情感丰富的诗人形象。
本文从陈沂好游山水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陈沂的山水游记诗,通过对《游名山录》的四篇文章、七十二首诗歌以及《拘虚集》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以及对陈沂游访名山水的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探究了陈沂山水游记诗的写作内容、艺术特色、思想情感,其中着重论述了陈沂“诗宗盛唐”的诗歌特色以及陈沂通过山水游记诗所表达出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陈沂的人生轨迹、思想内涵,从而向读者展现出不同于“金陵四家”团体的陈沂形象,使得陈沂的个性得到更深入的剖析,陈沂这一独立的诗人形象更加的立体饱满。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关于陈沂游览泰山、庐山、西山和鳌山的时间,相携友人以及游玩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游名山录》中部分诗歌有缺,有待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明)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
[2]王卫杰.陈沂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
[3]章婷.明代“金陵四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明)顾璘:《息园存稿文集》卷一《东湖亭纳凉诗序》.
[5](明)陈沂:《拘虚集》,民国《四明丛书》本。本文所选《游名山录》皆出此书,为避免繁冗,以下仅标注卷数.
[6]王卫杰.陈沂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
[7](明)陈沂:《拘虚集五卷,后集二卷,拘虚诗谈一卷,游名山录四卷》,《北-182-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别集类》(第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8](明)顾璘:《凭几集》卷一《六忆·陈石亭》.
[9](明)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明故山西行太仆寺卿石亭陈先生墓志铭》.
[10](明)顾璘:《凭几集续编》卷二.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