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与价值传播

2021-10-29 16:57高金萍
人民论坛 2021年29期

高金萍

【关键词】卫生健康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 发展共同体 人文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自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提“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下文简称“四个共同体”)。迄今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视角,到一种新的理念,再到一种新的实践,彰显着这一中国方案从思想开掘、理论建构到话语提升、实践推进的逐步深化过程。

从全球治理理念到全球治理实践

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近十年,这一中国方案最初是作为探寻人类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全球性挑战的一种新视角而提出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这是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战略抉择,是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和宪法,并以之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郑重阐发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3月23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期间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这些演讲充分彰显了中国着意深化双方政治互信、拓展经贸合作、密切人文交往,构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1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国际格局持续动荡调整的现实背景下,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重申中国方案、倡议全球行动。从一种探索视角,到一种治理理念,再到“四个共同体”的实践方案,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日渐清晰、深刻和更有内涵。“四个共同体”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将进入历史新阶段。

回顾人类对于“共同体”的思考和阐释,这一理念显示出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结合的特点。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多次提到“自然的共同体”(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本源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以物的依赖或资本的依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考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未来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征的判断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正式研究了“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共同体是指人类群体生活中一种有机的生活形态,它是与社会、与机械的公共生活相对立的生活形态。在滕尼斯看来,基于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友谊,人们缔结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①滕尼斯关注的焦点在于从社会改造的角度提出对现实批判的理论参照系,显然滕尼斯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论断的影响。从共同体本身而言,滕尼斯所指称的共同体只是一种小范围的共同体,仅存在于族群或国家之中。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社群主义在西方兴起。社群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来源,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深入到历史发展进程之中,进一步发现共同体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最终阶段。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共同体是一种具有情感联系和共同信念的构成性群体,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往往存在于种族和宗教团体之中。②他们的关注点停留于抽象的政治哲学范畴,视政治自由为追求目标,认为应该对共同体有更多尊重,以此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马克思主义关注共同体中人的主体性不同,社群主义者停留于人能动的生产力对于社会秩序的作用,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

从19世纪中期至今,人类对共同体的向往有增无减,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对和谐共存、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虽然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共同体理念的这一核心内涵却始终如一。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相呼应,历史上每个时期的共同体理念都拥有不同的内涵,体现出长期动态性。全球化4.0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共同体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建设等举措,积极践行共同体理念、深化共同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被各国了解、接纳,并与中国一道加入到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