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
关键词:替代性惩罚;社会学习;亲环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87 — 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既是增长的贡献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企业治污责无旁贷。
目前,对企业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治污原因和政府监管〔1〕〔2〕方面,很少有人研究替代性惩罚对于企业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即企业通过观察业内同行是否因污染问题受到惩罚,而在后期积极治污的可能性,且监管机构施加的惩罚对于观察企业是否影响深远,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我们也了解的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进行实证分析来检验替代性惩罚对企业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有效激励企业积极治污,采取亲环境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8〕。其核心思想主要是观察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和三元决定论构成。观察学习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强调示范作用,身边的种种行为都是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自我调节是个人强化得过程,自我调节是个体完成对行为得调节,自已改变自己,能控制自己。
目前研究领域对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还侧重于对个体的影响,对企业这样的组织研究并不多见,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其次,尽管部分学者对于企业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只是证实了行业其他企业对观察企业有影响,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尚未展开。另外,据已有研究可见,大多数学者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时关注的是榜样教育,对于替代性惩罚对观察企业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鲜有学者关注。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强调社会学习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替代性惩罚对观察企业的影响,从而弥补以上空缺。
(一)刺激源:业内同行因污染问题受到惩罚
班杜拉在他的观察学习理论曾提出强化观点,其中一种是替代性强化,一种是替代性惩罚。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替代性惩罚是指抑制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当观察者由于看到别人某一行为受到惩罚,而减少自己同样行为的倾向。对替代性惩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教育学领域,例如司马合强在研究中提到,一个班级体中,有人违反了纪律,教师根据学生犯错程度给予批评或其他相应的惩罚,对其他的学生也是一种警戒,他们受到代替性惩罚后,从而减少自己可能犯错的行为,每个学生个体都会有趋利避害,避免痛苦体验的倾向。这种替代性惩罚对研究观察者未来将采取何种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替代性惩罚对企业的影响也对于规范业内同行的行为尤为有用。研究发现,企业在做决策时会受到邻近企业的影响,管理者也会选择一些企业作为战略参考点,观察他们的行为,通常企业会选择将业内同行作为观察对象,因为他们是潜在的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战略等类似,很多情况也会适用。与之前提到的教育惩罚类似,当企业观察到业内同行因污染问题而受到惩罚时,会收敛很多,以避免自身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业内同行受到惩罚对观察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点,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去学习、观察业内同行的行为和随之而来的结果。
总之,对观察企业来说,业内同行受到处罚是一个很重要的刺激源。首先,业内同行与观察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略群组,业内同行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可能发生在观察企业身上,因而观察企业会将它们作为观察对象;其次,若业内同行受到处罚,那么表明相關部门当前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治理,观察企业也会受到关注;最后,这种惩罚对观察企业来说存在威慑作用,能使观察企业引起重视,以避免自己发生类似情况,产生类似后果。
(二)强化:观察企业的评估
1.环境因素对观察企业评估结果的影响
通常业内同行受到处罚并不都能对观察企业产生威慑作用,因为这还取决于信息获取的程度以及观察者对获得信息的价值评估,这种评估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1)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
一般情况下,若是行业内企业因污染问题接连受到惩罚或是惩罚力度较大,表明监管部门已经引起重视,那么观察企业必然会引以为戒。另外,企业对于监管部门重视程度的评估也可以从他们是否对业内大公司进行处罚以及处罚的力度来获取,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监管者惩罚那些声望、权利和能力都很高的目标即业内知名公司时,才会经过深思熟虑,进而下很大的决心,毕竟监管者采取这种措施会产生较大影响力,若是业内知名公司污染环境或是治污不利受到处罚,则表明问题的严重性已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业内大公司的高可见度和影响力,它们受到处罚更易被观察企业注意到,观察企业也能从中了解到受处罚的原因和处罚类型,进而判断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自身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同时,监管部门的重视也更利于相关法规的传播,进而使得替代性惩罚的作用得到加强。
(2)法律的发展水平
环境因素中除了业内知名公司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替代性惩罚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法规的模糊性水平,只有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是含糊不清的时候,观察企业才需要通过观察其他企业来获得间接经验,相反,许多学者都发现,当环保方面的法律政策越完善时,众多企业将会越积极治污〔3〕〔4〕〔5〕〔6〕〔7〕,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透明使得替代性惩罚的信息价值降低,企业不再需要从业内同行的惩罚中获得间接经验,而可以根据监管部门制定的环保政策进行直接学习,且这种直接信息对企业来说,更透明、稳定和持久,因而企业对其中风险的感知更明确,企业也更愿意获得这种明确的直接信息,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简言之,直接威慑要比替代性惩罚带来的威慑作用强得多,因为企业不再那么地需要观察学习。
2.社会因素对观察企业评估结果的影响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体观察学习的对象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相似度较高的目标,从而确定自己未来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因为相似度越高,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就越高,因而更易引起重视。对于企业而言,在判断相似性的标准中,有规模相似、业务相似、地理位置相似以及地位相似。
对于地理位置相似的企业来说,它们受到的管辖是差不多的,关注群体也差不多,互相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更容易,因而当其中某个企业受到惩罚时,其他企业容易观察到,同时也更易受到关注,这种高关注度便增加了替代性惩罚的威慑作用。另外,对于地位相似的企业而言,它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竞争类似的资源和客户群体,进而采取类似的战略和行动,因此它们互相之间的信息和经验对对方而言更适用,这种适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由于处于同一个战略群组,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更密切,因而观察企业更易进行观察学习;第二,根据之前所提到的观点,地位相似的企业经验对彼此更具适用性,获得的间接信息更有价值;最后,与地理位置相似的影响相同,地位相似的企业更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同步关注,这就需要观察企业更加警觉。
3.自身因素对观察企业评估结果的影响
在班杜拉看来,个体观察学习的结果不仅与环境息息相关,与观察者本身也有很大关联,这意味着替代性惩罚对观察企业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还会以一定的经验和信息为依据。
对企业行为影响最大的便是企业经营者的行业经验,行业经验是指企业经营者在相同行业中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优越的行业经验能够使企业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有效地识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降低企业风险。因此,若是企业经营者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那么企业会更愿意关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动向,也更容易从参照企业的处罚中吸取教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可看作是一种机会识别和绿色创新活动,行业经验让企业拥有了更强地对环境技术的机会识别能力,也更愿意采取亲环境行为。
另外,企业以往是否因污染问题受到惩罚也会对企业未来的亲环境行为造成影响,正如一个小偷若偷了东西而未被抓获,那么他的胃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还会再次实施偷盗行为,若是观察企业曾因污染问题被处罚过,那么它会对业内同行因同样的问题受处罚而格外敏感,也更愿意采取亲环境行为。
(三)结果:观察企业的反应
综上所述,业内同行因污染问题受到惩罚会引起行业内其他企业尤其是观察企业的关注,会对观察企业未来采取何种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替代性惩罚的威慑作用。在这个影响机制中,虽然法律的发展会削弱替代性惩罚的威慑作用,但环境因素总体上而言会提高观察企业未来亲环境的可能性,另外,社会因素即参照企业与观察企业的相似性以及企业自身积累的经验也会增强替代性惩罚的威慑作用,提高观察企业未来亲环境的可能性。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企业是否采取亲环境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业内同行的行为动态的影响,即替代性惩罚的威慑作用,因此,促进企业的亲环境行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生产和销售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常常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对当地的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不管不问。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应当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让企业履行社会責任。首先,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其次,政府还需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评价程序和奖惩政策等有关规定。对于成绩优秀的企业予以足够的奖励,如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宣传,对于不符合评价标准的企业,应对其加强监控,并加大执法力度,施以足够的惩罚。最后政府要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职能到位,克服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内在调解机制的缺失,让企业将社会责任与日常经营相结合,同时也要避免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过度干预,注重营造外在约束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施以保障。
2.加强社会监督
企业亲环境行为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除了企业自身的改革和政府的监管,社会公众也要加强监督。首先,社会要加强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意识,社会舆论虽没有法律法规那样的强制性,但其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容小觑,能够弥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且更能够对企业施加压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新闻媒体存在很强的及时性和普遍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公众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运作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监督,对企业的损害公众利益等不当行为进行曝光,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率。企业自身也应重视起包括媒体在内的第三方监督,积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赢得各方信任,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标杆企业的监管
在整个行业内,由于标杆企业的特殊地位,其受到奖惩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动态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行业内标杆企业的管控。对于标杆企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施以更大的惩罚,增加约束力,以使其对行业内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对于标杆企业出色的地方,应施以足够的嘉奖,以使其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本文区别于其他研究,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探究了替代性惩罚对企业的威慑作用,为目前企业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并没有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具体展开来分析替代性惩罚对企业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也能使该理论得到验证。
〔参 考 文 献〕
〔1〕唐国平,李龙会,吴德军.环境管制、行业属性与企业环保投资〔J〕.会计研究,2013,(06):83-89+96.
〔2〕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45(03):65-77.
〔3〕黄颖颖,周根贵,曹柬.电子产品三级逆向供应链定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03).
〔4〕李雪松,吴萍,曹婉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风险分析及制度保障〔J〕.求索:2016,(02).
〔5〕张彩云,郭艳青.污染产业转移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5,(10).
〔6〕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MANSKI C F. 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ocial effects: the reflection problem.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03):531-542.
〔8〕EISENSTADT S N. The process of absorp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Israel. Human Relations, 1952,(05):223-246.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