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不倒翁”百戏俑

2021-10-29 01:06刘呆运赵海燕
大众考古 2021年6期
关键词:胡人不倒翁童子

刘呆运 赵海燕

华灯初上,身穿橘红圆领上襦衫、下配红色长裙、手持团扇的“不倒翁”表演者,颦笑间身姿摇曳,眉眼之间尽显妩媚,2019年开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遍全国。与此同时,不远处的咸阳国际机场也出土了一件唐代红陶“不倒翁”,该器物全身施以彩绘,色泽艳丽,与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相映生辉。

墓葬与陶俑

2019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抢救性发掘清理唐代墓葬10余座,其中M2地处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龙枣村以西、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之北。该墓平面呈“刀”字型,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带小龛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封门、墓室等部分组成。墓葬南北残长34米,墓室距现地表深12.24米。墓道为竖穴斜坡底土圹结构,平面呈南北向梯形,口小底大。墓葬有5个过洞,皆为拱顶斜坡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入口处有5—10厘米宽的边框。5个天井,第一天井南接第一过洞,其余天井自南向北依次与4个过洞相间,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圹式。天井四壁修整平滑,东西壁涂有白灰,底部坡度与墓道坡度相同。壁龛共计2个,分别位于第5过洞东西两壁中部,土圹洞龛式。西壁龛底面呈梯形,内置6件动物陶俑、陶泡钉及陶盆。东龛内置陶泡钉2枚,蚌壳2片。两壁龛入口处应有封门,已被盗扰破坏。甬道直壁上涂抹白灰,甬道入口处用条砖砌封门。

墓室共出土随葬器物172件(组),包括天王俑、風帽俑、小冠俑、笼冠俑、玉器、铜铁器等。其中红陶“不倒翁”出土于棺床的东北角,通高15厘米,由底部实心的半球体与上部一女俑插接而成。女俑采用前、后合范模制的制作工艺,俑体内插有铁芯,制作完成后将女俑插接于半球体之上。女俑身高13厘米,头梳黑色双丫髻,面庞圆润,细眉微弯,眼睑下垂,秀鼻红唇,两颊隐约见腮红。上身内穿白色圆领窄袖衫,外罩红色阔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腰束带,下着白色长裙,露双履。半球体陶球高约2厘米,球体底部有一插孔,推测孔部原有支撑物。

该墓葬地表有一长方形围沟,东西宽84米,南北长96米。围沟开口宽0.8—1米,底宽0.6—0.8米,深1.4—1.8米。目前,关中地区发掘带围沟的唐墓30余座,墓主人的身份大多在三品以上,少数在三品至六品之间,无品级者极少。加之墓葬形制和出土物,推测M2年代为初唐时期,墓主人官阶应在三品以上。

“捕醉仙”?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明确记述,不倒翁源于唐代的“捕醉仙”。“捕醉仙”又名“劝酒胡”“酒胡子”,为行酒令时劝酒用的一种工具。针对捕醉仙的制作方法与玩法,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一文有详细记载,先用木头刻一人形,“锐其下,置于盘中,左右敲侧,入舞蹈状,久之静止,视其传筹所至,酬之以杯”。此外,宋代窦革在《酒谱酒令》中亦有记述“今之世,酒令其类尤多。有捕醉仙者,为禹(偶)人,转之以指席者”,将捕醉仙置于桌上,由行令者将其旋转,当停下来的时侯,偶人指向谁,谁为喝酒者,如此往复。“禹”,《说文》:“虫”也,传说夏部落首领鲧之子禹,虎鼻大口,脖长似虫,因貌丑取名禹。“偶”,师古曰:“刻木为人,象人之形,谓之偶人。”“捕醉仙”为“禹人”或“偶人”并不矛盾,作“禹人”时单指其外貌(因捕醉仙胡人貌,丑陋),作“偶人”指木质人偶。

酒肆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汉代时出现了胡人经营的酒肆,被称作“酒家胡”。魏晋时期士族因好酒成风,不仅在酒肆饮酒作乐,家庭宴饮也成为普遍现象,当时史料中并未出现有关“捕醉仙”的记载。直至唐代,中小型酒肆林立,胡人开设的“酒家胡”得到了高度发展。世人饮酒作乐,纵情声色,长安城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胡人相较汉人的酒肆经营手段更为多样,异域风情的胡姬,琼林宴会上奔腾明艳刚劲的胡旋舞,比比夜靡长安。“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起双袖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初唐韩休墓的壁画乐舞图即为例证。

有关“捕醉仙”的起源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测极有可能来源于胡人的“胡旋舞”。胡旋舞者周而复始,旋转不倒。宴饮时,为增添情趣,由胡人扮演“捕醉仙”发号酒令,此后用物代人,成为胡人饮酒娱乐时的一种劝酒工具。唐代卢汪《酒胡子长歌》曰捕醉仙“胡貌类人,变有意趣,然而倾侧不定,缓急由人,不在酒胡也”,可见捕醉仙当为高鼻深目的胡人。

百戏俑

相传由唐代民间艺人将“捕醉仙”改进发展成为孩童玩具——“不倒翁”。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三记载,“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推摇不倒木成精,转舵随风得大名。谄笑钻营纱帽黑,却无肝胆有官凭”。文献记载的“不倒翁”,多头戴乌纱、着官袍,一般为纸质。

唐墓M2中除“不倒翁”外,同室出土的遗物中还有陶质的童子、小陶人,其尺寸和不倒翁相差无几。陶质童子俑高8厘米,圆头无发,姿态生动,昂首右侧身体前倾,双眼微闭,圆鼻头,小嘴紧抿,裸体,扭胯鼓腹,前后分腿,双臂已残。小陶人头、双臂已残损,残高13厘米,仅见俑外罩红色开襟外袍,内穿长筒喇裙,喇叭口为手工捏塑,外形夸张。这些俑代表何意?

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新校区施工中发现了唐代孙承嗣墓,出土了6件同类型陶俑,身高均在10—16厘米,其表情诙谐,憨态可掬,皆为手工捏制,泥质红陶,底部有一竖孔,原插有支撑物。这6件陶俑为供人娱乐逗笑的百戏俑。2002年,长安区郭杜镇唐墓M31出土三彩童子叠置技俑。大力士头上顶有两组童子,每组三人。上部童子双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身穿开裆裤,作撒尿状。童子下大力士双手作平衡状,双腿分开站立于底板上。1990年,西安莲湖区热电厂M63出土三彩相扑小儿,下带圆形底座,左右合模制成,通高6.8厘米,底径3.3厘米。两小儿圆脸庞,头梳角髻,面相稚嫩,搂抱成一团,作相扑状。其中一人一手搂腰,一手扳起对方一腿;另一人一手搂脖,一手将对方一腿扳起。童子体形浑圆,上身赤裸,仅着三角形短裤。相扑亦属于百戏项目之一,由孩童参加。

这些陶俑应该都属于百戏俑,亦称为杂技俑,其种类大致有杂技、武术、舞蹈、幻术、滑稽表演、说唱等。汉代盛行“百戏”,随葬百戏俑已成为丧葬习俗,至唐代“百戏”种类增多,迎来发展的第二高峰期。

结合已出土的百戏俑及相关文献,唐墓M2出土的不倒翁可能并非劝酒工具“捕醉仙”或玩具“不倒翁”。其一,M2不倒翁为陶质,底部有孔,原插有支撑物,与文献记载的木质“捕醉仙”不符;其二,墓葬为单人葬,墓主人可能是高官勋贵,随葬玩具的可能性极小,同室出土有作舞蹈状的陶童子、小陶人。因此,M2出土的不倒翁有可能属于百戏俑的杂技乐舞类,女子身体轻盈,站立于半球状的实体上,随音乐舒缓蹁跹起舞,左右摇摆不倒,供人欣赏娱乐。

(作者刘呆运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海燕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胡人不倒翁童子
破山剑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塞翁失马
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小白菜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
故事里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