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杭章(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人民政府,山东 济南 271123)
智慧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摒弃了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这种先进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因此,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已将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到长远发展规划当中,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应用成果。
大数据技术即是将农业生产全过程所发生的数据信息统一存储在数据库当中,然后利用系统的分析与筛选功能,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广大农户可以确定最为优化的农业生产方案,进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与经济收益的目的。比如农户将往年的农作物病虫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当中,系统可以根据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治理方法、防治效果等信息,将一些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农户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能够制订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并最终确定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的方法[1]。
物联网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高科技技术,构建一个覆盖“万事万物”的集成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可以准确识别出物品的特征,进而实现与物品相关信息的共享。比如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保证外界温度、湿度适中,才能使农作物健康茁壮生长,而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些农业生产参数进行精准识别与有效监控,如果外界温度与湿度无法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求,远程监控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农户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治理与改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另外,通过无线射频技术与RFID技术,可以构建一个性能卓越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农产品的每一个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使整个生产流程能够始终保持正常状态。
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的运算技术,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将产出大量的农作物生长信息、生产加工信息、物流运输信息、消费者消费信息等,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与分析,然后将其统一存储在数据库当中,这就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进而推进了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比如智慧农业涉及到的地面环境与土壤环境监测子系统、小型农业气象站、植物生理数据监测系统、智能虫情病情测报系统等智能化装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在依靠当地财政部门的资金与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为智慧农业体系的构建筹措更多的保障资金,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进程。
智慧农业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需要农业主管部门制订一个长远发展规划,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并通过组建专家小组的方式,对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研讨与论证,以增加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另外,为了调动广大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农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方法,来展示智慧农业的发展应用成果,进而使更多的农户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性[2]。
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更多的农户对智慧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印象。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当借助于微信、移动APP、抖音、互联网客户端等载体大力宣传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策略,进而来扩大智慧农业网络的覆盖面积。另外,人才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进程的根本保障,为此,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外招内培”的方式,来建设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个人职业素养高的技术团队,以此来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前进步伐。
智慧农业体系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在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逐年加大,在这一背景之下,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一支素质硬、技术强的管理团队,使智慧农业的应用成果得到切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