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仁海
(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表征地震波衰减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估算地层品质因子Q值的方法,用1/Q表征衰减的大小;另一类为频谱差异比较法(如高低频振幅差法、梯度法等)。两类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要进行谱分解。谱分解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实现,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广义S变换、最大熵、小波变换、子波匹配追踪、经验模态分解等,不同方法用于含气检测均有一定的效果[1-11]。由于谱分解中,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存在消长关系[12],许多学者在衰减属性提取中致力于如何降低噪音影响和提高时频分辨率。
近年来,有关地震波衰减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如介观尺度与孔隙尺度的比较)和储层结构参数(裂缝、溶洞和孔隙3种孔隙介质类型与流体的斑状和均匀分布差异)的物理模拟[13-17]、数值模拟方面[18-19],或将衰减参数与神经网络、相干、曲率等其他属性相结合,提高油气储层预测的成功率[20-21]。
地震波衰减法含气检测有两个优点:一是适用地质条件广,无论是亮点气藏还是非亮点型气藏,无论是III类AVO型还是其他类型的AVO气层,都会出现衰减异常[1,22-24];二是原理方法简单,从叠后或叠前地震资料均可获得地震波衰减信息,尤其是叠后地震资料,其成本低,运算量小,谱分解和计算的衰减参数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强。所以,叠后衰减法含气检测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应用价值。无论是浅层生物气,深层常规气,还是致密储层气,基本上都能检测出地震波衰减异常的存在[25-27]。地震波衰减异常较常用的表征方法是通过傅里叶变换或其他变换对地震数据进行谱分解,比较不同频率的能量差异属性、频谱斜率属性等,可以识别出含气层地震波低频能量相对升高和高频能量相对降低[28-30]。
应用这种方法在寻找隐蔽油气藏和开展致密气藏甜点预测时发现,虽然大部分气藏都可产生这种地震波衰减,但也存在非含气层引起类似的地震波衰减响应,即地震波衰减法含气检测也同样存在多解性,这一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那么,如何识别非含气地层引起的地震波衰减,排除含气预测多解性就成为地震油气检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具有较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塔里木盆地,在非构造气藏预测中专门开展含气检测过程中的多解性问题研究,探讨其地质成因,总结其主要类型和相应的排除方法,并为地震波衰减法在致密气、页岩气甜点预测研究中提供重要依据。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第二大产气盆地,从埋深近8 000 m的奥陶系到3 000 m左右第三系,几乎每个层位都有油气藏发现[31-32]。本研究首先在塔里木盆地北部8块三维地震工区找出钻井资料,验证不含气的地震衰减异常,然后根据测井和地震解释综合分析这些衰减地层的岩石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特征,最后从石油地质学和成藏角度找出非含气造成的地震波衰减对应的地质成因类型。
本研究采用的地震波衰减表征方法为广义的低频阴影法,即相对于同层位的地震资料,其低频能量相对升高,或主频朝低频方向移动5 Hz以上,即认为存在衰减异常。采用叠后地震体进行每隔5 Hz的100 ms时窗的傅里叶变换后,分别计算10,15,20,25 Hz等峰频能量与相邻能量平均值的差,如果能量差值(无量纲)大于10,则认为存在地震波衰减[33-36]。8个不同类型储层气藏的研究表明,可能由于频散,导致不同气藏发生衰减的峰频不同。假如非含气地层的主频为30 Hz,则同层位致密气藏衰减后的峰频一般在10~15 Hz,高渗砂岩气藏的峰频在20~25 Hz(见图1)。该方法对于识别15 m以上的气层普遍吻合较好;对于小于15 m的气层,使用连续小波变换或S变换谱分解计算衰减参数同样具有一定的检测效果。本研究把此方法称为广义低频伴影方法[37],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气田、桥古气田、塔河岩溶气田和顺南4井等气田验证有效后,将其应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开展隐蔽圈闭识别研究。但是,本研究在利用衰减法寻找塔北非构造气藏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实际观测三维地震的研究表明,个别非气层也会出现类似的地震波衰减响应。
图1 不同类型储层的含气前后频谱变化情况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frequency spectrum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gas-bear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衰减对低含气饱和度地层较敏感[38],用衰减异常最易发现气水同层[39]。饱含气时衰减值大小有时也不稳定,如何把非工业气层与工业气层的衰减区分开,一直是含气检测的一个难题[39-40]。塔北地区遇到的情况也一样。
本研究在塔北隆起新和三维地震工区多个前中生界潜山中均识别出了地震波衰减异常,但只有寒武系白云岩潜山产工业凝析油气,具类似衰减特征的花岗岩潜山却无工业产能。三维区白垩系砂泥岩直接覆盖在元古界变质岩、侵入岩和寒武系白云岩等地层之上,在潜山顶面时间域构造图上显示存在多个低幅度短轴背斜圈闭(见图2A、3)。在其中4个潜山构造上部署了探井,但除Qg1井和Qg101井所在潜山为白云岩储层,上覆白垩系砂岩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外,位于其他几个潜山的钻井,如Qg2、Qg3和S53井只有油气显示或低产气,在不整合面上下50 ms时窗对应的低幅度背斜部位也存在弱的衰减异常(见图1B)。具古潜山圈闭的Qg1、Qg2、Qg3和S53井的目的层频谱主频约25 Hz,古潜山背斜区在谱分解后出现15 Hz低频能量相对升高的“振幅阴影”(见图2B);S53井在图1B衰减平面图中出现了衰减(红色),钻后揭示其为潜山岩性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孔隙度极差,白垩系和基底合并射孔只有低产气流。
Qg2和Qg3井的低幅度潜山构造也有一定的衰减异常,但均因为同样的原因,只有低产凝析油气。
该实例说明,低产气井S53、Qg2和Qg3依然能够形成地震波低频能量相对升高的衰减异常,说明衰减法含气检测难以区分地层低含气与工业含气。从地质成因角度看,这些地区虽然存在低幅度构造,而造成低含气或无工业气的原因是潜山的地层时代、岩性发生变化和缺乏有效储层。
相对低速岩性指比目的层背景速度偏低的具有一定厚度(地震剖面上半个周期内累厚大于15 m)的岩性,如煤层和页岩、钙质含量变低的砂岩、混积岩中的砂泥岩等。
塔北地区6个面积500~1 000 km2的三维地震探区寒武系—新近系中,经钻井验证发现了以上4种类型低速岩性造成的非含气衰减。其中,煤层和低速页岩形成的衰减出现在库车三维和轮台三维的侏罗系;钙质含量变低造成的非含气低速砂岩出现在轮台三维区的吉迪克组和顺南三维地震区的志留系;混积岩中的低速砂泥岩在托甫台、库车、轮台和新和等三维的库姆格列木群出现,该段地层整体由白云岩、膏云岩和膏盐岩夹砂泥岩组成,其中碳酸盐岩和蒸发岩速度较高,陆源碎砂泥岩速度较低,衰减主要反映了相对低速的砂泥岩的存在和分布。砂泥岩分布面积较大,无典型的沉积微相平面形态,显然不是气藏所能达到的面积规模和圈闭形态。下面以吉迪克组低速砂岩为例,介绍这一衰减地质类型。
A T50时间域构造图;B T50±50 ms主频由25降低至15 Hz的衰减异常平面图图2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道桥三维区古潜山顶面构造及其对应的衰减异常平面图Fig.2 The top surface structure and its corresponding attenuation anomaly map of ancient buried hill in 3D seismic area of Sandaoqiao,northern 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统吉迪克组为大套褐红色泥岩、粉砂岩夹多层数米厚的条带状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含“灰绿色条带”是吉迪克组重要的鉴定标志。
塔北隆起雅克拉断凸上的轮台三维地震工区,褐色吉迪克组中部为一层厚度10~120 m的灰绿色湖相低速泥岩夹砂岩地层,该低速砂泥岩呈楔状体,顶底面分别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2x和T2x2,两个不整合面之间的楔状体整体为强振幅反射。地震剖面上显示它们具有朝南东方向上倾减薄尖灭的趋势,具备形成T2x不整合削截圈闭或T2x2不整合超覆圈闭的可能(见图4、5)。从沉积相角度看,T2x—T2x2之间的低速地层段本身为灰绿色砂泥岩,剖面上呈楔状被夹在大套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河流相沉积的高速砂泥岩地层之中。都护1井钻遇该段地层时,声波时差值显著高于上下地层,但没有含气显示。
该段地层在衰减属性平面图上出现了明显的衰减异常(见图3),衰减区目的层峰频15~20 Hz,同层非衰减区主频28 Hz左右。楔状体底面附近50 ms衰减平面图上,衰减异常大致呈北东向近椭圆形延伸(见图3A),应为来自北西的三角洲前缘砂体。Yang1井和Dh1井位于异常带的两侧附近,朝南东东上倾尖灭(见图3B)。
楔状体顶面附近50 ms时窗的衰减异常位于Dh1井以北约5 km,平面上呈北西—南东的蛇曲状延伸(见图4A、B),朝南上倾方向尖灭(见图4C),Yang1和Dh1井均未钻在该曲流河道砂体之上。但钻井揭示,吉迪克组中部,该段楔状体地层为高时差泥岩夹砂岩测井响应特征(见图6)。吉迪克组这套灰绿色楔状低速体应属于夹在区域上、干旱条件下红层中的灰绿色条带,为短暂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湖沼相泥岩与粉—细砂岩沉积,同时伴随电阻率减小。其速度变低可能与钙质胶结物含量减少有关。
该实例表明,吉迪克组低速楔状体顶部和底部均可出现衰减异常,但可能由于引起衰减的砂体微相不同,则在平面图上表现为不同形态、大小和延伸方向的异常展布,指示了某种具有特殊平面形态的沉积微相,如曲流河道或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平面形态和规模[41]。
A 过S53-Qg101-Qg1井的连井地震剖面;B 过S53-Qg101-Qg1井的15Hz频率能量衰减剖面图3 三道桥三维地震工区过S53-Qg101-Qg1井常规地震剖面及其对应的低频能量衰减异常剖面Fig.3 Cross-well conventional seismic profile and low-frequency energy attenuation profile of wells S53-Qg101-Qg1 in Sandaoqiao 3D seismic area
注:Dh1井钻井资料揭示异常段为125 m(深度段:4 585~4 710 m)的低速泥岩夹砂岩,无气显示A T2x2至向上50 ms的15Hz广义低频振幅伴影衰减异常平面图;B 过Dh1井及异常区的地震剖面图4 轮台三维区中新统吉迪克组低速楔状体广义低频振幅伴影衰减异常平面图及过异常的常规地震剖面图Fig.4 Plane map of generalized low-frequency amplitude shadow attenuation anomaly of low velocity wedge set of Miocene Jidike Formation in Luntai 3D area and conventional seismic section passing through the anomaly
A 低速楔状体时间域厚度图;B 低速楔状体对应层位的(T2x+50 ms)峰频15 Hz的广义低频阴影衰减平面图;C 过Dh1井的南北向常规地震剖面图5 轮台三维区中新统吉迪克组发生衰减现象的低速楔状体Fig.5 Low velocity wedge set with attenuation phenomenon in Miocene Jidike Formation in Luntai 3D seismic area
注:井位位置见图4A,地震层位T2x与T2x2之间为造成地震波衰减的低速灰绿色砂泥岩。图6 塔里木盆地轮台三维工区Yang1-Dh1-S3井吉迪克组测井对比图Fig.6 Logging contrast diagram of Jidike Formation of wells Yang1-DH1-S3 in Luntai 3D seismic area,Tarim Basin
衰减不仅与低速岩性有关,而且与低速层的厚度关系密切。低速岩性厚度接近调谐厚度时,衰减现象最明显。
在应用衰减法预测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地层圈闭时,在塔东顺南1井三维区的泥盆系底面区域性不整合面之下识别出了一个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削截带的衰减异常。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衰减异常不具备形成气藏的条件,其成因应与存在低速砂岩有关。附近的钻井资料揭示,该层低速砂岩属于广布的滨浅海亚相,衰减异常的平面形态和范围只与该低速砂岩的调谐厚度分布范围吻合,大于或小于这一调谐厚度的低速砂岩并未发生衰减异常。
研究区存在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T60,上覆石炭系巴楚组和东河塘组(在研究区可能局部尖灭),下伏泥盆系依木干他乌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塔塔尔塔格组和奥陶系桑塔木组等,下伏地层朝东南上倾方向削截尖灭。从石油地质条件看,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带是可能形成地层圈闭油气藏的重要场所,也是含油气检测的重点区域(见图7)。三维地震衰减分析表明,沿不整合面T60至向下50 ms,或塔塔尔塔格组底面T63至向上50 ms,均会在上倾削截尖灭带出现了一个15 Hz左右峰频能量差衰减异常,其异常体层位对应于塔塔埃尔塔格组,异常体平面展布范围正好与该组双程时间厚度图的30 ms展布范围吻合(见图8A、B),结合地震剖面来看(见图8C),酷似不整合削截地层圈闭。但是,在异常层位的顶面构造图上,衰减异常区的下倾边界与构造等高线不平行(见图9),这一点说明,该异常不一定是地层圈闭气藏所形成。因为地层圈闭气藏的底界应当是一个水平的气水界面,在时间域构造图上,气藏底部边界应该与等时间线大致平行。另外,图7表明,Tz31、Sn3和Sn6井在T60不整合面之上揭示了10~20 m的东河砂岩,说明该不整合面可能存在的东河砂岩疏导层,不具备顶板封堵性,所以难以形成不整合削截地层圈闭。
注:Sn3井塔塔埃尔塔格组顶部和Sn6井柯坪塔格组中部稍低速砂岩造成了地震波能量衰减,在平面上衰减沿尖灭带边界呈带状分布;钻井位置见图8B图7 Sn3-Tz31-Sn6-Sn5井连井剖面对比图Fig.7 Comparison diagram of connecting well profile of wells Sn3-Tz31-Sn6-Sn5
A塔塔尔塔格组双程时间厚度图;B 塔塔尔塔格组底界至向上50 ms峰频15 Hz能量差平面图;C 过衰减异常的北西向三维地震剖面图图8 塔东顺南三维区柯坪塔格组上倾尖灭带衰减异常Fig.8 Attenuation anomaly of updip pinchout zone of Kepingtage Formation in Shunnan three-dimensional area of eastern Tarim Basin
根据测井资料,若取低速砂岩速度为3 900 m/s,由于衰减区主频降低至15 Hz,则对应波长为260 m,四分之一波长为65 m,这一厚度与图6顺南3井的砂岩透镜体厚度60 m较接近。四分之一波长可造成来自砂岩顶底面的反射发生最大的振幅相长性干涉[42],其顶底面反射相长性干涉造成了15 Hz 左右的低频条件下的振幅调谐。该异常反映的砂体与顺南3井塔塔埃尔塔格组顶部的60 m较低速砂岩应属于同层位砂体,由于剥蚀后残余的砂体面积变小,形态也变成了沿剥蚀线分布的带状;Sn3井的资料中,该砂体由于位于三维区边界之外,无法看到是否也会形成衰减异常。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低速层出现衰减异常的范围与调谐厚度范围大体一致,大于或小于这一厚度则可能不会出现衰减异常。表1给出了地震纵波速度降低后引起的低频能量相对升高的峰频频率、相对低速体的地层速度和产生衰减的调谐厚度(四分之一波长)三者的关系。
本研究在多个盆地的三维地震实例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含气后一般会从30~35 Hz的背景主频降低至10~15 Hz,常规或高渗砂岩气层则降低至20~25 Hz[33-36]。含气层的速度一般为2 500~4 000 m/s,由表1可以看出,发生衰减异常的调谐厚度一般为20~100 m。换句话说,对于主频30~35 Hz的常规地震资料而言,无论含气层还是非含气层,只要存在20~100 m相对低速的地层,均可能产生低频能量相对升高,或高频能量相对降低和主频朝低频方向移动的衰减异常,发生异常的地层具体厚度取决于其速度大小。
然而,衰减与低速层调谐厚度的关系并不适合于某些气藏。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某些气藏气层厚度大于15 m,尚未达到低频条件下的调谐厚度,50~60 m时即可观察到本方法指示的衰减异常。所以,关于低速层厚度与衰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衰减异常区的下倾边界与等时间线不平行,说明异常区底界非气水界面;单位为ms图9 顺南1井区塔塔埃尔塔格组底面等时间构造图Fig.9 Time-domain tectonic map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ataaiertage Formation in Shunnan 1 well area(unit:ms)
表1 相对低速的地层速度、衰减后的峰频与调谐厚度三者之间的关系Tab.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ly low formation velocity,peak frequency after attenuation tuning thickness
经过在塔里木盆地多个三维地震区的试验研究表明,在6个三维地震工区所有层位含气检测结果中,仅找出了3种成因类型、被已知钻井证实的非含气成因的地震波衰减的实例。这些实例发生衰减的层位、岩性和构造背景等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异常体的纵波速度降低。造成纵波速度降低的原因包括各种岩石的微含气或低含气、压实与钙质胶结物减少引起的粉砂-砂岩速度降低,或有机质增多造成的速度降低(如碳质泥岩和煤层等)。从地层时代来看,造成非含气衰减的地层既可以是较新较浅的新近系,也可以是较老的古生界。从岩性来看,多数非含气衰减地层为砂岩,少数为粉砂岩和泥岩,个别为碳质泥岩煤层等。从造成相对低速的非含气砂岩的成因来看,埋藏浅、时代新的砂岩一般纵波速度会小于泥岩,或者当泥岩含较多于灰质成分时,其速度往往大于同层位所夹的砂岩。
砂岩与泥岩的速度相对大小受地层时代、埋深、成岩作用、矿物成分等多种因素影响[43]。一般埋藏浅、时代新的古近系—新近系砂岩速度小于泥岩速度,这也是砂岩含气后形成亮点和III类AVO的地质条件[44]。随着埋深增大,时代变老,或泥岩地层中含较多钙质成分时,砂、泥岩速度接近或砂岩速度会大于泥岩速度[45]。所以,对于浅层较新地层而言,若含相对低速砂岩,即使砂岩不含气,也有可能产生低频能量相对增高的衰减现象。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区已有钻井的自然伽马、声波和电阻率测井等资料就可判别是否有可能存在这种非含气相对低速砂岩,一旦出现了衰减异常,可设法排除此类成因对含气预测的干扰。
煤层、碳质泥岩和页岩等也属于除含气之外可造成低速的岩性,它们也可能会造成地震波衰减异常。研究中,库车和顺南三维地震区上三叠统沼泽相约20 m厚的沼泽碳质泥岩出现了衰减现象。这些岩性一般都与特殊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条件有关,具有在某个盆地或地区沿某个层位广泛分布、稳定发育的特点。如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晚三叠世延长组页岩等低速层是广泛分布的地层对比标志层,地震剖面上呈强振幅连续反射,也容易识别。塔北三叠—侏罗系煤层也有较为固定的分布区域和层位,从地质背景和地震强振幅特征等方面容易识别。低速煤层与含气砂岩在展布形态和规模上应当存在差异。不同沉积微相的砂体往往具有不同的规模[41],以及蛇曲状、窄带状、朵状和分支状等不同的平面形态[46],平面上一般小于页岩、煤层等的规模,且形态与后者席状或不规则的形状容易区分。所以,低速煤层或页岩引起的衰减具有面积大、席状形态等特点,与低速砂体平面特征有所不同。遇到这种岩性的衰减,可从排除砂体储层成因方面排除其含气性[47]。但是,对于大面积的较厚煤层或页岩等非常规气层,局部的衰减异常也可能与甜点有关,这点有待深入研究。
“生储盖圈运保”是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6个基本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成藏。所以,对地震衰减法识别出的异常应该从它们是否满足这6个基本条件进一步分析,以明确是否属于油气藏。利用地震构造和地震相解释可以确定异常区是否存在圈闭条件。如沙53井与桥古1井相比,虽然均具备潜山构造和衰减异常,但前者缺乏与后者类似的白云岩有效储层,变成了较致密的侵入岩,而不具备工业气藏条件。所以,通过地层时代和侵入体识别可排除其陷阱。再如塔塔埃尔塔格组衰减异常的底界延伸与构造等高线不平行,又缺乏T60不整合顶板封堵条件,则排除了其地层有气藏的可能。总之,构造圈闭较易识别,而岩性和地层圈闭识别起来存在较大难度和不确定性,需要开展综合研究。正因为如此,利用衰减法含烃检测与岩性地层圈闭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才有望成为排除非含气成因衰减的方法。
除非常规天然气聚集外,由于多数地层岩性气藏的面积受砂体微相、不整合面顶底板封堵性等限制,其面积一般不会太大,数个平方公里的面积较常见,少数可能达到数十至上百平方公里。所以,在一个数百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区,如果发现某个层位存在面积很大的地震波衰减异常,其面积达到了三维地震区的三分之一或更大,则很可能是非含气所形成。如塔北地区新和三维、托甫台三维、于奇东三维地震区的库姆格列木群,由于在膏盐岩和白云岩等高速地层背景上存在较大面积的相对低速砂泥岩分布,出现了上百平方公里的大面积的地震波衰减异常,其范围超出了常见地层岩性油气藏所能达到的规模,因而不可能是含气所致。
地震波衰减法检测含气层比亮点法和AVO等具有更广范的适用地质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以上多解性。知道了非含气衰减的地质成因及类型,就可设法在含气检测中排除它们,从而提高含气预测的成功率。研究中,在地震波衰减法含气检测分析中,也遇到了几个没被钻井证实的衰减现象,它们有两种成因可能,一是具备油气圈闭或成藏的地质条件,属于隐蔽油气藏勘探目标;二是不具备圈闭或成藏地质条件,属于与上述地质成因类似的非含气衰减类型。经过多解性排除,可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1)广义低频伴影的地震含气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经过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苏里格气田、南海荔湾气田等验证后,又在塔里木盆地桥古气田、塔河岩溶油气田、顺南4井等凝析油气田、雅克拉凝析气田验证有效,并在2021年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复合圈闭凝析油气藏的成功预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但是,当将该方法应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开展隐蔽圈闭识别研究时,发现多种类型的非含气层形成的与含气层类似的地震波衰减现象。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低的地震纵波速度,其类型包括低速泥岩和粉砂岩、低速砂岩、碳质泥岩、煤层、混积岩中的碎屑岩等;具备一定的厚度,多在20~100 m;在常规地震资料主频30 Hz左右下,衰减异常区的地震波峰频降低至10~25 Hz的某个频段。
2)根据是否存在低速岩性、圈闭和成藏条件以及衰减异常的规模过大等可以排除某些地层衰减现象的含气可能性。具有低速异常的砂体,无论是否含气,均可形成地震波衰减异常。衰减异常的平面形态和面积对识别这类砂体的沉积微相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否含气仍需要结合圈闭和成藏条件等综合判别。
3)虽然非含气的相对低速地层也会形成类似含气特征的衰减现象,但经过以上3种方法的多解性排除,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致密气甜点识别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地震波衰减含气检测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预测的地层含气性的可靠程度随地区、地层时代、岩性组合等条件发生变化。探索衰减的地质成因类型及多解性排除方法,对隐蔽油气藏勘探和非常规油气藏甜点预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