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世兵 周海林 胡汉明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石滚淌村是一个地处两县三乡(镇)六村交界的偏远村,全村面积2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91 亩,以蔬菜种植和传统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全村辖5 个村民小组649 户230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3 户509 人。
近年来,石滚淌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统战为平台,以村民为主体,以支部为堡垒,以党员为榜样,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激发村民致富信心,2020 年全面完成“村摘帽户销号”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初显成效,先后被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石滚淌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组织领导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保障。
建好堡垒固根基,突出基层组织作用。着力提升引领能力。围绕增强表率作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支部党日+”等制度,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党员先锋岗”等服务群众活动;围绕提升治理能力,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实行由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党员大会审议的村级事务管理模式,确保村民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围绕培养后备干部队伍,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要求,采取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期培训、定时考评等方式培养后备干部。不断提升发展能力。立足村情谋对策,真抓实干促发展,逐步形成了低山发展茶叶、半高山发展养殖和高山种植蔬菜的区域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模式,发展壮大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全村有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合作社4 家、养殖大户20多户。
不忘初心在行动,注重党员干部带动。发挥勤劳致富排头兵作用。按照“1+5+N”的结对帮扶要求,本着“就近、对路、务实、有效”的结对帮扶思路,对党员明确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联系非贫困户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建立“党员帮扶服务队”“新时代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发挥邻里和睦润滑剂作用。在石滚淌村,党员就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消化器”,每当村民因田界、山林等事发生矛盾纠纷时,无论是村组干部党员还是就近的无职党员,都能第一时间做说服调解工作,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信息传输联络员作用。建立了信息联络处置机制,对村组干部和党员提出了“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知道群众遇到了什么困难、知道群众迫切需要什么”的“三个知道”和“第一时间报告信息情况、第一时间处置”的“两个第一时间”的工作要求并产生了积极效果。
培育标杆重导向,选树乡贤影响相邻。培育典型。群众身边的典型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石滚淌村注重培养村民身边的典型,在全村范围内选出基础好、口碑好的家庭和个人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一大批村民公认、跟学的典型。选树典型。坚持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家庭”“好婆媳”“市场主体带头人”“致富能人”等系列评选活动,选树了一批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敬、可学的乡贤。彰显典型。坚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选树的各类典型进行宣扬,扩大影响力和感染力。2018 年以来,石滚淌村结合举办“六送”活动和召开村民大会等时机,对各类典型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将各类典型的先进事迹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在人员密集场所用宣传标牌宣传各类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利用村民代表大会、屋场会等形式,请他们现场讲述自己的事迹,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发挥了榜样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石滚淌村村貌
石滚淌村精准扶贫产业技术培训
近年来,石滚淌村紧紧抓住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按照“抓产业、稳增收、可持续”的思路,在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的同时,重点在激发群众想致富的志向上、能致富的技能上和可持续的产业上找门路、下苦功,取得可喜成效。
对症开方,激发群众树立致富的信心。政策激励。对有劳动能力和经济头脑,但苦于无资金投入的家庭,帮助他们选准发展产业的基础,用好用准国家一系列政策来激励他们,如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就业创业扶贫政策、生态扶贫政策等,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加快致富步伐。典型激励。一些村民头脑灵活,有发展想法,但缺少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石滚淌村从帮助村民在敢想敢做上下功夫,用身边的典型来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了敢闯敢干的精神。关心激励。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用真心、动真情、“结穷亲”、真帮扶的生动事例感化引导村民,帮助村民了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道理。期盼激励。脱贫致富关键在一家之主,为此,石滚淌村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道理来激励当家人,用家人向往幸福生活的期盼来感染当家人,激发当家人带领家人致富的动力。
分门别类,带领群众实现富裕的愿望。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石滚淌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医疗救助、助学扶智、政策兜底等“五个一批”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户情、综合研判等精准识别,坚持因户施策,精准帮扶。一是激励“能脱户”,鼓励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蔬菜、茶叶种植和养殖业以及劳务输出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助力“可脱户”,对有发展愿望和需求的贫困户落实政策扶持、金融贷款和安排公益岗位等扶贫措施,激发发展勇气、增强发展动力,通过发展产业、创业就业增加收入。三是关爱“兜底户”,对失能弱能等无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落实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易地搬迁等兜底保障政策,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帮助他们走出穷境。
立足长远,帮助群众掌握致富技能。举办技能讲座学。紧紧抓住县直部门开展的“六送”活动机遇,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赴村进行专业授课,让村民了解一些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为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能人现场传授学。农业合作社和生产加工企业都定期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讲解传授生产技能、注意事项及安全生产知识,有效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和安全生产系数。印发资料随时学。将种植养殖的方式方法、生产过程中常遇到的病虫害、预防措施等知识印制成资料,发给村民进行学习,帮助村民提高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效益的提升。鼓励参加培训学。在鼓励村民自学的同时,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上级举办的技能培训,为他们求职创业创造条件。走出家门针对学。坚持有针对性地分批分产业组织部分村民走出去学习,村民们在现场观摩交流中汲取了经验、掌握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和增强了信心。
因户而宜,引领群众巩固发展的成果。坚持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石滚淌村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坚持工作不停歇、要求不放松、帮扶不缺位,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规定,定期梳理排查主要风险点,当村民发生重大疫病、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等容易返贫致贫时,及时跟进做好帮扶工作,让村民吃上“定心丸”。坚持画好有效衔接“起跑线”。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力度,为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头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不断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带、农业合作社带、能人大户带和自力更生发展的“三带一自”产业帮扶发展模式,把产业做大、把产品做响、把质量做优,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深化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试金石”。石滚淌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帮群众之所需,全力做好农村急需、农民关心的事,得到全村各族群众的赞许。
石滚淌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同心向党”惠民演出活动
塑造宜居环境。加大植被保护力度,倡导村民烧火做饭使用清洁环保燃料,禁止滥挖滥采、滥砍滥伐,聘请村民任护林员加大植被的保护监督;积极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成立“张富清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和“张富清志愿服务队”成员对村主要道路和人口密集区域进行集中打扫和清理;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扶持农户改建卫生厕所;注重公路沿线环境治理,聘请村民分片负责公路沿线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
改善交通条件。“要想富,先修路”。石滚淌村山大人稀,交通条件较差,生产生活物资进出主要靠人力肩扛背驮,是制约石滚淌村发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石滚淌村把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交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天晴一身灰,雨天满鞋泥”的道路情况已成为历史。
同时,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先后新安装变压器17 座,满足农户和生产加工企业的安全用电和稳定用电。
完善饮水设施。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命根子。石滚淌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村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一直靠收集雨水来供应。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村民的现实问题,石滚淌村把村民生活安全用水和满足生产用水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攻克,按照“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合理集中修建堰塘、鼓励农户自建水池、加强堰塘管理维护”的思路,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投资集中新建堰塘、维修老旧堰塘,鼓励扶持农户自建蓄水池、水窖或水罐,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