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的城市品牌优势,深度发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兴山王昭君纪念馆、长阳资丘民族文化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各类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功能,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族群众共筑思想根基、共提能力素质、共享发展成果、共促“五个认同”,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明确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市委中心组学习,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培训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党政同责工作责任清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贯彻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对民族宗教界的教育。
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指导各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利用主题活动、研学、墙报、特色文化体育课程等渠道加强宣传阐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西陵区常刘路小学精心培育“跃美——生命跃动,成长至美”文化品牌,将56 个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改编升华为适合小学生开展的民族体育课程,打造了以“一套校本教材、一个课程体系、一个文化场馆、一批多彩社团、一个娃娃宣讲团、一系列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一”宣传教育体系,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常刘路小学这一举措得到国家民委和湖北省民宗委的充分肯定。2019 年,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梅菊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始终坚持让党员干部当好排头兵。近年来,宜昌市各级各部门切实办好道德讲堂,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道德模范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故事。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多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题进行中心组学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纳入主体班授课,市县两级定期举办基层统战(民宗)干部培训班,确保干部教育实现全覆盖。
始终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根据宜昌历史文化故事拍摄的《宜昌保卫战》《哭嫁》等影视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电视剧《宜昌保卫战》讲述了1938 年“宜昌大撤退”、1943 年“石牌大战”两个抗战故事,土家族划夫队等武装力量众志成城,谱写的“民心不失、国门不倒”抗日壮歌一度成为大街小巷、村头寨尾热议的话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哭嫁》以土家族家庭哭嫁为现场,以土家儿女舍生冒死营救红军女伤员为主线,展现出土家儿女赴汤蹈火闹革命的凛然正气,赋予宜昌民族民俗经典新的寓意。该电影参加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荣获“金杉叶·优秀影片奖”。
宜昌市民宗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四进”活动,引导各民族和信教群众开展公益慈善、扶贫帮困、志愿服务、联谊交流等活动,让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2021 年“七一”前,宜昌市民宗委创新工作方法,为民族宗教界人士举办音乐党课,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为载体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讲述宗教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讲述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奋斗历程,民族宗教界人士深受感染,纷纷表示“要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民族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
宜昌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固本之举和必经之路,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融入中国诗歌之城、阅读之城建设,作为服务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重要举措,营造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能力素质,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宜昌市出台《推广普通话及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本地方言普通话对照手册》等文件,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在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构建起立体全覆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网络。指导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原贫困县贯彻落实宜昌市《推普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精准推普、助力扶贫”活动,面向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推普到校”,2020 年开展教师、青壮年农民、基层干部等推普脱贫培训9000 余人次。
融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近年来,宜昌市相继举办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暨端午诗会、“中华情·致远方”端午诗会、第五届中国诗歌节、“中国端午·诗意宜昌”端午诗会、“云上端午·诗意宜昌——屈原故里端午诗会”等系列活动,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推进“阅读之城”建设,组织开展“云享阅读、书香宜昌”全民读书活动,指导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打造“书香长阳”“茶乡领读”“全民阅读进企业”“小手拉大手”“书香共战疫”等特色品牌,营造了全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西藏加查中学学生在宜昌开展“宜加一家亲”研学旅行,与宜昌三中学生同上一堂课
宜昌市伍家岗区建设社区组建辖区居民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文化扶贫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新路径,依托五峰图书馆核心力量优势,打造8 个乡镇图书分馆、108 个农家书屋、25 家景区酒店书吧、26 家全民阅读职工书屋,形成图书流动车定期流通的图书馆一体化网络,创建“土家讲堂”等品牌,通过“茶乡读书节”“五峰书友会”等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各族群众常态。2020 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书香城市。
作为服务各民族流动人员的重要举措。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存在普通话交流障碍的问题,宜昌市以西陵区、伍家岗区等地为试点示范,建立了以“一支志愿教师队伍、一个微信公众号、一系列微视频和多个教学点”为依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机制,开启了“网上视频自学+网下现场教学”培训新模式,近年来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0 多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书本化、语音化”向“图像化、视频化”转变。在宜都市经营餐饮店的新疆姑娘卜再乃普·阿卜杜拉,从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到用普通话与女儿进行对话交流,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我从祖国边疆来到宜昌开店创业,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在这里买房安家过上好日子,我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建设宜昌、报效国家”。
宜昌市始终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有关民族乡村放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聚焦同步小康,拿出非凡举措,取得骄人战绩,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深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知。
戮力同心奔小康。全市5 个贫困县先后摘帽,243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4.25 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特别是2020 年以来,在打好战贫硬仗的同时全力答好战疫、战灾“加试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每一个乡村角落、温暖每一个贫困家庭。为支持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宜昌市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印发《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十三五”时期全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意见》,多次进行现场办公,出台对口支援、“飞地经济”等举措,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系列困难和问题。拿出专项资金和务实举措支持民族乡、民族村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彰显特色助增收。宜昌市坚持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特色民居、弘扬特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等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共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 个,在支持脱贫攻坚、助力群众增收上发挥积极作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理念融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中,推动栗子坪村、腰牌村、茶园村、杨家埫村、楠木桥村、月山村、红烈村等逐步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示范村。2020 年元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在五峰仁和坪镇杨家淌村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五峰脱贫攻坚成果,将欢乐和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得到了五峰人民的一致好评。
扎实有效落实民贸民品企业政策,引导各企业围绕茶叶、蔬菜、柑橘、医药、魔芋等宜昌农业主导产业,以增加生产、扩大就业、技术改造、平价销售等方式用好用活贷款贴息资金,实现产业得发展、群众得红利。2020 年,宜昌市为69 家民贸民品企业落实贷款并到位贴息资金1800 余万元,鑫鼎生物科技、五峰汲明茶业等公司积极参加宜昌春茶“百圆惠”活动,推出简包装、小份量、高质量的新茶,通过扶贫超市、直播带货等方式线上线下销售,销售量明显提升,有效降低疫情影响,创造直接经济收益2.42 亿元,直接带动群众就业6600 余人,加上“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辐射带动,有效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效衔接促振兴。宜昌市委、市政府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对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重点帮扶县建立“7 个1”帮扶制度,强化了对民族地区的立体帮扶机制,12 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1 个乡镇及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将长阳、五峰自治县和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共17 个村纳入市直驻村帮扶行列,每个村各3 个市直单位帮扶,分别派出市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统战、民宗等部门制定实施“助力民族地区疫后重振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宜昌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专场推介会在武汉成功举办,在商会、民营企业现场签订认购长阳、五峰农副产品1.65 亿元。湖北省“万企兴万村”现场推进会在长阳召开,长阳、五峰与7 个商会及民营企业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协议。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和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宜昌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擦亮“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发挥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注重健全机制,构建互嵌式社区。2017 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宜昌市印发《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服务管理平台和嵌入式社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民族事务网格化管理,组织创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社区20 个,切实落实入户走访、信息报送、困难帮扶、联谊促进等工作机制,开展“一站式”“订单式”服务,培育了西陵区环城北路社区、伍家岗江山社区、宜都市东风社区等一批嵌入式社区典型。
2021 年以来,宜昌市民宗委积极将民族团结融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在机关党员“双报到、双报告”社区伍家岗区建设社区等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指导社区把辖区共建单位党员职工和辖区居民组织起来组建“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深入街巷楼栋开展“健康养生”“平安365”“环境保护”“文艺宣传”“筑爱暖心”等志愿服务活动40 多次,服务群众1000 余人次,为各族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有力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提升,营造了各族居民亲如一家、互帮互助、水乳交融的浓厚氛围。
注重示范引领,强化为民服务。宜昌市民宗委定期组织民族工作任务重的街道、社区和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节日联谊交流和政策法规宣讲活动,激发各族群众感党恩、促团结、共发展的热情。2021 年,组织基层单位探索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服务进店、送关爱到家“三送”活动,协调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入学、开店办证、困难救助、卫生环保等问题近200 个,实施的不打扰群众休息、不耽误群众开店、不增加群众负担的“三不”举措,成效显著,赢得群众的称赞。
坚持以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依托,以党员干部、企业员工、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为重点宣传教育对象,联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成立宜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指导基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50个。西陵区石板溪社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纳入社区党校学习内容,聘请在社区居住的退休党员干部围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做一颗石榴籽”等内容开展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辅导授课,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探索了新思路新方法。
注重文化浸润,强化深层次认同。宜昌市坚持“把品牌擦亮”“把品牌打响”,将三峡大坝旅游区建设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举办首届“湖北·昭君文化旅游节”,推进打造屈原文化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让各民族群众在旅游参观、研学考察、交流互动等过程中强化“五个认同”。
2021 年5 月,宜昌市民宗委、市教育局合力承办西藏山南市加查县中学“宜加一家亲”研学旅行,孩子们在三峡大坝体验“水涨船高”、探讨“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的奥秘,实地感触建设场景,真正感受到百万移民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在屈原祠朗诵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在昭君纪念馆了解昭君出塞史实和民族团结故事,还观看了土家歌舞、学会了包粽子,极大触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在三峡广电中心与宜昌市第三中学的同学结对体验新闻播报,在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与当阳市玉阳初级中学的学生携手举办“宜加一家亲、民族大团结”联欢晚会,生动展现了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