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立
重阳将近,更深露重,我一个人静静地呆坐书桌前又想起了母亲,我们常常随女儿亲切地唤她一声“奶奶”。
奶奶是2020年年底走的。半年多来,我一直陷于无尽的悲痛中,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常会忆起旧事,不觉泪流满面。
最近,留学国外的女儿梓睿学成回国,第一时间回山东老家去给奶奶上坟,向奶奶磕头。这对我来说算是一种精神慰藉,对远走的奶奶也是最好的怀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梓睿从去年春节急匆匆离京后,一直无法回来,以至于奶奶走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7月11日,梓睿和我以及亲戚友人来到家乡村后奶奶的坟前,把事先准备的水果和鲜花摆上。梓睿告诉奶奶,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水果很软,没有牙也可以吃。大家陪同梓睿一起,在给奶奶鞠了三个躬之后默哀:感念奶奶的仁慈厚爱,感激奶奶的言传身教,感恩奶奶一辈子的辛勤付出,感谢奶奶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的一切温暖与美好。
浓浓婆孙情
梓睿生长在北京,但是与奶奶一直感情很深。记得她第一次回老家看望奶奶时不足两岁,跟奶奶相处了几天,天天逗得奶奶乐呵呵的。当我们要返回北京时,奶奶很舍不得,拉着孙女的手不放开。
山东农村冬天很冷,家家户户都习惯敞着门,室内室外几乎温度一样。奶奶年纪大了,虽然穿得很厚,但坐的时间长了,地面的寒气上涌,半截腿都是凉的。我担心她身体受不了,近20年来,国庆节后都会接她到北京与我们住上小半年,梓睿自然与奶奶相处的机会就多了。
梓睿是个孝顺的孙女,只要在家,晚上给奶奶洗脚的任务一般都轮不到我。她边给奶奶洗脚边和奶奶有说有笑。梓睿也因此学会了一些山东话,在之后的几年里,大家说普通话跟奶奶沟通不顺畅时就能派上用场。
有一次,奶奶吐了一身,梓睿也不嫌脏,一手扶着奶奶,一手给奶奶擦拭。正好赶上我回家看到这一幕,颇为感动。奶奶有时候也闹点小孩儿脾气,她总是尽心地去哄奶奶,在外面发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给奶奶带一份。她还帮着新来的保姆做饭菜,让奶奶吃得可口。有一年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奶奶想要回老家,梓睿不让奶奶走,奶奶便说:“好孙女,别难过,如果这次我回去死不了,入冬还来北京与你们一起过春节。”
去年春节,梓睿从国外留学回来,原本计划和奶奶好好聚些时日,没想到疫情发展,怕回不去耽误学业,当晚决定改签机票,返回悉尼。奶奶虽已脱衣上床,得知孙女要走,重新穿好衣服坐到客厅,与孙女惜别,奶奶抚摸着孙女的脸,亲热地搂在一起,拉着梓睿的手迟迟不愿松开。梓睿的飞机远行了,奶奶连续念叨了好多次:“前年春节她是过了正月十六走的,去年春节正月十三就走了。没想到,今年春节连初十都没待够就走了。她这一走,俺娘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上一面。”后来很多天,奶奶就坐在床边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鸟儿发呆,还自言自语:“要是梓睿在家里多热闹啊。今年春节,我还没顾上分给她压岁钱呢。”
家风恒久远
奶奶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小没读过书,但是我觉得她很有文化。她从祖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不但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点点滴滴灌输到梓睿身上。
在我还不知道孔子是谁的时候,奶奶就告诉我:我们生长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见人要打招呼,遇到长辈该行礼,家中来人倒水要把茶杯把转向客人一边,出门问路要称呼“二哥”等,还时常拿《三字经》《朱子家训》里的句子要求子女,打小就给我们埋下了“忠孝传家久,诗书继时长”的种子。
奶奶还会很多谚语、诗歌和歇后语,经常兴奋地讲给我们听。比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怕事难,就怕手软”“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宁可人负我,不可我不负人”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一直鼓励、敦促我们兄妹勤勉励志,不敢懈怠,也让梓睿在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份谆谆教诲和家教家风的传承。
奶奶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干净利落、深明大义,做事讲究原则,明白事理。每当我们给她买来新衣服,她都会反复说:“以后别买了,俺有很多衣服到死都穿不烂。”
为了让奶奶消除寂寞,有时候我故意给她找点“麻烦”。比如我的袜子穿破了洞,会让她帮我缝,缝完后她会面带微笑地问我缝得怎么样。我边摇头边说“不行、不好”。她十分耐心,认真地拆了再重新缝。有一天,我買来一大兜花生,想让她剥了煮着吃。计划想让她一天剥一点,没想到她一天剥完了。她老人家哪里知道,我这次给她找的“麻烦”,是想让她“细水长流”,她却把这当成“革命任务”。
人生断舍离
奶奶手里有几件喜欢的小把件,走哪带哪,静下来时总是自己把玩,自得其乐。
在她临走前的几个月里,只要有亲戚朋友来看她,她就特别高兴,还把珍藏的小把件送了出去。有一天,她把用了多年的四个爪的拐杖送人。人家说“不要”,奶奶却说“我用不着了,你拿走吧!”
这根拐杖跟了奶奶十几年,多次带着往返于北京与山东之间,晚上睡觉都不忘放在床边。当我知道她把拐杖送人心里还咯噔了一下,疑惑了好几天。后来奶奶走了,才联想起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也有人说过,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好最后的时光。这是不是奶奶最后的“安顿”呢?
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次我老母亲走后,再听到类似节哀顺变、知常达变的安慰话,深感苍白无力。也许什么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都很难体会这种“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的真情实感。
人淡如菊伴墓旁,细雨纷纷泪两行。曾几何时,梓睿说起奶奶的往事,便同我一样哽咽难言、眼圈泛红。曾几何时,奶奶走进我们的梦里,温情如故,其乐融融……
正谓:一生通透步生香,心静从容度时光。童心一颗永不老,活出自我好模样。您老人家抚育我们成长所付出的那份宽厚和慈爱,您为支撑和操持我们这个家所承受的那份艰辛和达观永远激励着我们无悔人生、负重前行,不负自己、不负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