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走出“死亡之谷”

2021-10-28 01:09陈敏
公民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重庆市

陈敏

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到底有多难走?科学界称它为“死亡之谷”。但科技成果也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立法层面解决了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中亟需解决的制度性问题。一年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旨在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唤醒“沉睡”的高科技

重庆首键药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药包材“产学研”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2月,该企业成为了北京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瓶盖的供应商。

唐光文是首键药包的一名科技人员。

“开办企业重科技,诚信创新是第一,强大莫畏辛酸苦,市场还您丰厚衣。”唐光文用一首打油诗道出了心声。

唐光文牵头承担的“冻干粉针剂及包装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是重庆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重大主题专项,他在项目中获得285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他本人还获得了“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创业导师”“重庆市‘大创慧谷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导师”等荣誉。

“条例的实施不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促进了科研平台的发展。”唐光文表示,不止他本人,企业也享受到了政策红利。2020年,他所在的企业享受的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70.6万元,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减免38.9万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条例提出: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

近年来,重庆市财政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支出的重点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6年-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科技支出340亿元,年均增长12.5%,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的年均增幅。

对于条例中提到的“依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规定,重庆市财政局也不折不扣依法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如: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只按50%缴纳个人所得税。市属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作为企业上缴利润抵扣项。

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科技人员再无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持有人有了和唐光文一样的动力。

今年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作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目前,全市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到11.3件,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七,涌现出光电芯片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形成中试熟化网络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重庆市所有本科高校和有可转化科研成果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校内成果转化制度。重庆市教委的资料显示,高校科技成果完成人可获得转让、许可净收入、作价投资形成股份或出资比例的70%以上。

重庆市在解决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允许科技人员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以在职、离岗、挂职或者兼职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享受单位基本工资待遇及职称评聘、社会保险等权利。

条例实施以来,重庆市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活跃。如:重庆医科大学积极构建“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建立1亿元种子基金,推动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再如:重庆邮电大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学校自主研发完成的EPA网关及网络控制、测试技术成果的所有权赋予团队,团队又将该成果作价600万元,与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重庆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占股20%。

科技创新不仅是为了申请项目、评定职称,最终目的是要市场主体各司其职、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此次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重点了解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和年度科技报告等。

“条例实施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我市一流高校、院所数量不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偏少,这也导致科技成果产出源头活水不够。二是科技服务机构能力不强,大部分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部门、机构缺乏市场运营能力。”执法检查组成员谈到。

万州区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部分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对研发投入的风险存在畏惧心理,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另外,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粘合度不高,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仍属于实验成果,与企业未整合形成专业化合作和连发研发转化体系。如在万州高校有有效期内专利1344件,落地转化仅92件。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声音,在此次执法检查中仍然频率很高。

据记者了解,科技成果价值难以评估,并且成果转化须经过小试、中试等过程,最后才能形成产品,而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

一些地方还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单一,缺乏长期稳定的交易平台;中试熟化基地少,缺乏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评估机构数量有限,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人才匮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信息流动和技术转移不活跃。

涪陵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了解到,高端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等单位,处于成果转化一线的“塔基”科技人员少。科技成果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对接成功率、合作转化率偏低。

重庆市科技局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成果源头供给,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催生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另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科技支撑产业平台,分领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分布式中试熟化平台,形成全市分行业、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网络体系。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日前,记者走访了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该产业园于2010年入驻涪陵区,已形成聚氨酯、聚酰胺、高端铝材三大系列高性能新材料产业。

重庆华峰集团加大研发投入,仅2020年研发投入就达37472.51万元。今年在新产品开发、智能化改造、工艺改进、节能降耗等方面共立项科研项目52项。

重庆华峰集团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和激励机制,多维度对研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考核。“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提升了科研人员积极性。”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0年集团科技创新奖励超100万元,专利奖励超10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科技人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证,才能调动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据了解,重庆市技术经纪人才队伍基数小、数量少,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机制还不完善,大部分成果转化平台、机构及高校院所还缺乏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

全市专业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人才及具备市场化运作经验的复合人才短缺,对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及转化前景判断不够准确,对成果转移转化涉及的商业管理、投融资理念、商务谈判、市场化运作等不熟悉。

在人才保障方面,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也在完善评价标准:一方面,推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改变过去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另一方面,科学合理设定评价指标,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重点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评价指标。

重庆市政府也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同时,深化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成果重庆市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职业高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探析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