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秋
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義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
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片土地上遗存下来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流传下来的革命文献、歌谣、曲艺等,是珍贵的历史记忆。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
湘鄂赣苏区对建立工农武装的贡献
鄂南起义。1927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赴鄂南部署秋收起义,8月20日智取通城县城。崇阳、通城两县农军合并,罗荣桓担任党代表,率领这支队伍开赴江西修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8月30日,通山数千名农民举行起义,次日成立通山县工农政府,随后通城也成立了劳农政府,这两县成为全国建立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集群,为鄂南秋收起义总暴动作好了准备。8月,何长工率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因未赶上参加南昌起义,途中改道加入秋收起义行列。9月9日,中共鄂南特委在蒲圻发动“中伙铺劫车”,打响了鄂南秋收起义第一枪。起义坚持40余日,遍及鄂南全区和鄂东3县,参加者达10万之众。
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与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会议,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起义的纲领与计划。9月初在安源会议上,毛泽东担任秋收起义前委书记,将在安源、铜鼓、修水等地5000余人的工农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渡任师长。毛泽东又亲临铜鼓县城,于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之后,部队从浏阳文家市镇出发上井冈山,中国革命开始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并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11月,红五军主力南下井冈山,留下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与黄公略所率的红五军一部继续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1929年4月,黄公略所部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委。
大冶兵暴。1929年8月,何长工、李灿率领红五军第五纵队进入鄂东南。国民党派独立第十五旅1个团进攻大冶、阳新县的红军,该团下属程子华所部于12月14日在大冶县城“武备学堂”宣布起义,史称“大冶兵暴”。此事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誉为模范式的“兵变”。起义部队被编为红五纵队第二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后来,红五纵队共3个支队6000余人扩编为红八军。
湘鄂赣苏区对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贡献
恢复和重建中共湘鄂赣特委。1928年春,中共中央将咸宁、蒲圻、崇阳、嘉鱼、通山、通城划入湘鄂赣边特区,直属中共湖北省委领导,后改归中共湖南省委领导。1928年6月底,中共湖南省委派中共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主持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工作。平江起义之后,特委与红五军党委于10月29日在修水县台庄大湾屋举行联席会议(史称“台庄会议”)。特委以滕代远、李宗白、邱训民、彭德怀、王首道5人为常委,滕代远为书记。红五军辖10个大队,11月,彭德怀、滕代远、李灿、贺国中率其中5个大队南下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11月,中共湘鄂赣特委重组,王首道任书记。193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派黄火青抵达湘鄂赣,在浏阳大围山镇楚东山召开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建立中共湘鄂赣省委,由李宗白任书记,赖汝樵、胡梓、杨幼麟、张启龙、刘建中等为委员。
调整湘鄂赣苏区空间布局。1929年8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从井冈山返回,与湘鄂赣边境支队在平江县黄金洞会合。9月,红五军第五纵队从平江出发,挺进鄂东南。1930年3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4个纵队占领大冶,5月成立中共鄂东特委,辖通山、大冶、鄂城、蕲水、蕲春、广济、黄梅等县。6月10日,红五军第五纵队在大冶殷祖镇马于村扩编为红八军,兵力超过原红五军。1930年6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红五、八军在大冶县刘仁八组建红三军团。随后,湘鄂赣独立师扩编为红十六军,划入红三军团建制。7月,红三军团相继攻占岳阳、长沙,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8月,红三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大部从湘东转向赣西南,将红十六军留在湘鄂赣苏区。
调整湘鄂赣苏区领导体制。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滕代远在修水县上杉召集湘东、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40余人开会(史称“上杉会议”),成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7月,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孔荷宠任总指挥,黄志竟任政委。9月23日至10月4日,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县长寿街召开。其间遭敌机轰炸,会议迁至修水县上杉继续举行,于10月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赖汝樵任主席)。
1932年4月1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上杉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重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以王显德为主席,刘建中、彭德怀为副主席。4月12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移驻万载县小源。1934年1月,陈寿昌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徐彦刚任湘鄂赣省军区司令员。1934年秋以后,湘鄂赣保存下来的少数部队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
湘鄂赣苏区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湖南有:浏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收起义文家市纪念馆及里仁学校、永和镇红一方面军诞生地李家大屋、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以及胡耀邦、王首道、王震、宋任穷、杨勇、李志民等人的故居;平江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起义纪念馆及天岳书院、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江县博物馆)、加义“平江惨案”烈士陵园。
江西有:銅鼓县秋收起义纪念地;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万载县博物馆)、湘鄂赣省级机关小源旧址(在今仙源乡);修水县秋收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萍乡市秋收起义纪念碑和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
湖北有:阳新县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龙港红军烈士林、烈士纪念堂、王平将军纪念园,以及通山县湘鄂赣省党政军机关旧址。
以上厚重、多彩、鲜活的红色文化遗产,丰富了党史育人资源。
湘鄂赣苏区留存的革命文献、歌谣、曲艺等文化资源
革命文献有:修水县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献文物7件,二级文献文物12件,三级文献文物58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省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婚姻法布告》和《征收累进税布告》、省苏维埃政府宣委会的《关于选举工作画报》和省苏维埃政府第七、八、九期公报;邓乾元向中央报告的原件《独立十五旅兵变经过及阳冶五县工作概况》等。
革命歌谣有:《红三军团建起来》《捉土豪》《他说长工为长工》《红五月暴动》《红军越打越坚强》《建立苏维埃》《专打土豪劣绅》《黄茅“三一八”暴动歌》《反白色恐怖歌》等。
革命歌曲有:《彭德怀的五八军》《放脚歌》《慰劳红军》《攻打沿埠头胜利歌》《鄂东南革命委员会歌》《迎接红军歌》《土地革命歌》《誓把革命来完成》《转战鄂南功劳大》《妇女十叹歌》《妇女去放哨》《我们红军到》《鄂东南游击队歌》《拿起刀枪投红军》《十送情郎当红军》《我夫革命要坚定》《四季歌》《红军誓师歌》《红军游戏歌》《红军竞赛歌》《红军纪律歌》《红五纵队十进歌》《十愿士兵歌》《红二师打回来了》《革命就要当红军》《十恨民团》《暴动歌》《“二二七”烈士纪念歌》《纪念红色五月运动周歌》《革命互济会开幕纪念歌》《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战歌》等。
湘鄂赣苏区产生了大批革命人物
从湘鄂赣苏区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了张爱萍、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张震、宋任穷、杨勇、李志民、唐亮、甘泗淇、余立金、王平、杜平、王宗槐、赖毅、钟赤兵、欧阳文、张令彬、邱创成、吴信泉、刘志坚、甘渭汉、方强、方正平、郭鹏、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刘玉堂、李贞等100多位共和国将军。
据不完全统计,湘鄂赣苏区有37万余革命烈士,还有76万群众在革命战争中遇难。著名英烈有:罗亦农、郭亮、彭公达、卢德铭、黄公略、彭雪枫、蔡升熙、袁国平、邓萍、李灿、刘士奇、刘奇、陈毅安、邓乾元、彭遨、潘心元、李宗白、杨幼麟、赖汝樵等。据《修水县志》记载,全县10万余人牺牲,注册烈士10342名;平江县13.4万人牺牲,注册烈士19989人,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1/5。通山有2.7万多人献出了生命;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
总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毛泽东在湘鄂赣地区发动过秋收起义,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期间在浏阳永和镇李家大屋创建了红一方面军。湘鄂赣苏区的党组织和民众积极投身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的斗争,先后诞生了红军的多支劲旅。正如彭德怀1957年的题词所写:“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在湘鄂赣苏区这片热土上,红星闪耀,孕育出独特的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这些红色基因和精神遗产,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作者系中南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