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吴瑕
“有高铁的地方就没有远方。”时隔四个月,再说起绵泸高铁的开通,李俊的话语里依然是藏不住的喜悦。作为一名交通人,李俊和所有泸州市民一样,对高铁的开通充满了期待,“当坐上首发列车的那一刻,激动和自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李俊满心欢喜地向朋友们发出邀请:“欢迎来泸州玩!”
实事遂民愿,暖流润心田。就医更贴心、教育更优质、出行更便捷……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民心工程在老百姓心坎里如花绽放,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这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得益于泸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在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频频出实招,让千家万户的“小幸福”逐步汇聚成“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民生“大福祉”。
“一站式”服务,让“急事”变“暖心事”
“谢谢你!”挂号单背后略显潦草的文字是谢艺洪老人就医后所写,这也是对泸州市人民医院“一站式”服务的最大肯定。今年1月,听力不好的谢大爷来医院办理残疾人鉴定,一进医院却有些手足无措,在哪里挂号、在哪里检查,谢大爷一头雾水。
“大爷,我来帮您。”泸州市人民医院综合服务部工作人员陈张钰琳一声悦耳的话语让谢大爷安下心来,从挂号到检查,陈钰琳一直帮老人跑腿,很快谢大爷便完成了残疾人鉴定的办理。
主动迎接、全程陪同,如此充满“人情味”的便民服务要从泸州市人民医院便民服务中心推出的“一站式”服务说起。“以前病人要想办理病历复印、残疾人鉴定、双向转诊手续等业务,需要来回跑四五个科室,不仅手续烦琐而且耗时还长。”站在便民服务中心前,泸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袁云华道出了不少就医群众的烦恼,“通过整合医院行政办公室、医务部等科室资源,现在从咨询、导医到挂号、缴费、取药,就医群众能实现‘只问一个人、只跑一次腿,平均办事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将服务前移,从小事入手,是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关键。今年5月,新生儿户口登记中心被“嵌入”泸州市人民医院,刚刚“升级”为爸爸的市民李高培在女儿出院当天花了十分钟便办理好了户口登记,忍不住连连点赞:“太方便了,在医院就能给娃娃上户口!”
内涵不断丰富的“一站式”服务在泸州全市不断延伸,从医院就医到养老服务,老百姓的“急事”变成了“暖心事”。
在大山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舞魅舞蹈团的退休老人们正在排练节目,95岁的文方汉爷爷和伙伴们玩起了纸牌……在这里,大家吹拉弹唱,各抒情怀,其乐融融,热爱生活的爷爷奶奶们充分享受着“有温度”的生活,一幅怡然自得、老有所乐的画面。
“养老服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这个建在社区的服务中心,设有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厅、社区食堂等,能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医、娱、学等‘一站式全方位养老服务。”江阳区民政局副局长罗小平说,多样化的服务吸引了不少老人前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贴心的“一站式”服务如今已在泸州全域推开,让人既舒心又安心。
渔民“上岸”走实又走心,“难事儿”不再难
一大早,50岁的退捕渔民陈申伦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长江澄溪口码头,踏上巡江船开始一天的巡逻。“我曾经是一名地道的渔民,从事捕鱼工作三十多年,每天吃住都在小漁船上。”陈申伦说,现在他有了新的身份——“护渔员”。从捕鱼到护鱼,陈申伦端上了“新饭碗”。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仅江阳区水域岸线长就有122公里,长江全面禁捕后,这群与江为伴、以江为生的渔民都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转产。
但打了几十年鱼,现在又能干什么?“我们年龄大了,文化程度也不高,要找工作谈何容易。”虽然有就业意愿,但现实却并不如意,陈申伦在“上岸”后,曾一度陷入焦虑。
而像陈申伦一样,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无其他行业工作经验的退捕渔民不在少数,如何解决群众的“难事儿”,让渔民“退得安心”?泸州市在江阳区、合江县分别成立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专班,摸清底数、制定政策,根据退捕渔民的不同需求,从政策保障、就业服务、产业扶持等方面入手,为退捕渔民分类服务。
“转产不失业”的生活让陈申伦感觉很“踏实”:“政府给我们每个渔民都缴纳了养老保险,还让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再漂泊的日子很安心。”
针对退捕渔民安置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泸州市采取“一对一”模式,对1400多名退捕渔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就业指导等服务。在合江县,针对在家务农或发展种植养殖业的退捕渔民,县人社局安排农技人员上门提供“一对一”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江阳区,区人社局为28名自主创业的退捕渔民开展创业巡诊服务活动,宣传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免费提供项目运营、资源对接等创业孵化服务。
退捕“上岸”的渔民许文英没想到自己也能创业成功:“刚退捕上岸时收入减少,找工作难度也很大,政府就为我们提供技能培训、举行专场招聘会。在得知我们有创业意愿后,便给我们宣传创业补贴政策,还会不定期打电话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现在的许文英,在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天远广场开了一家火锅店,用心经营着自家的小生意,收入比起以前来说还增加了不少,对于未来的日子许文英充满信心。
问民生冷暖、解急难愁盼、办惠民实事。走实又走心的举措,真正实现了退捕渔民“平时有人访,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
教育润无声,“心贴心”思民之所忧
9月1日,15岁的高一新生吴俊秀迈着轻快的步伐,步行5分钟便来到了自己的新学校——全区最大的高中龙马高中。这一天,蓝天白云下的龙马高中迎来了第一批学生,11栋红色的教学楼依次排开,宛如“一艘巨轮”,吴俊秀的高中生活也将从这里扬帆起航。
“过去龙马潭区只有三所高中,学位特别紧张,而且全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江阳区,娃娃读书很不方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曾让吴俊秀的父亲吴陶很忧愁。作为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龙马潭区教育工委工作人员王静感同身受:“龙马高中从2月份开工建设,到9月份开学,仅花了7个月就建成投用,不延期、按时开学是我们给群众作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