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华
一、飲水思源,不忘农村的伟大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功,离不开中国农村的伟大贡献。换言之,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农村都居功至伟。其一,新中国得以建立,靠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正确道路;其二,中国的建设事业得以飞速发展,靠的是走“改革开放”这条快车道,而改革开放也是始于农村承包责任制。所以,农村既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源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源头。饮水思源,不忘农村,便是不忘根本,不忘初心。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必事关“三农”。党和国家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村发展,如取消农业税,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对此,我曾以《筑梦亲民》赞曰:“中华筑梦路维艰,赖有人民共跨鞍。治国兴邦谋国富,为民执政解民难。小康决胜欢而喜,百姓高歌富且安。不改初心存远志,江山万古胜春妍。”党对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我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成为我爱农村,爱田园生活,爱田园诗写作,乐为家乡做点好事实事的一个动力源。
二、解甲归田,亲历农村的巨大变化。
退休后,我回到了故乡浠水县团陂镇毛畈村。这里地处巴水中游东岸,一脚踏三县(浠水、团风、罗田),过去是穷乡僻壤,而今是鄂东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记得十年前,我在团风但店作客,主人家一位90高龄的老农,站在他家门口,抬起右臂,指着大畈对我说:“打从盘古开天地,没有这样好的社会。你看,畈里看不到人,家家有饭吃,有钱用,日子都过得好。”这位老人的话,代表了山区农民的心声。这些年来,我身居农村,听到最多的是农民夸党的政策好,现在社会好。他们还说,现在体制也好,农民想解决的问题,通过人大代表反映上去,都能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农民当家做主,也变成了现实。这些话,若非身在农村亲耳所闻,是不会相信出自农民之口的。我常常想,都说中国最苦的是农民,恰恰是他们对党最感恩,恰恰是他们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神器。
在我看来,农民感受最深的,是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我感受最深的,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我是1976年去部队服役的。之前,在生产队劳动。那时劳动又苦又累,特别是“双抢”季节,早工夜工(即加班)连轴转,长达一个多月。可以说,那时年轻人想逃离农村的一个直接动力,就是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今,这样的忙和累都不见了。就种水稻而言,跟过去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一,耕田不用牛,用农机。其二,现在无育秧、扯秧、插秧、薅秧等环节,直接用机器撒播。其三,管理主要是除虫、除草。除虫用机器,除草用除草剂。其四,收割不用镰刀,不挑草头、不上稻场脱粒。由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谷子卸入汽车,直接拉走。为此,我写了四首律诗,从耕田、播种、管理、收割四个方面反映这种变化,并以一首《种稻闲》来作结。即:“自古种田多苦颜,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谷腰疑断,上晒下蒸衣不干。盛世完成机械化,农民安享四时闲。青山绿水伴人笑,梦想千年一日圆。”这里再补叙一个我特别意外的变化:2019年9月12日,我路过团溪河堤,看到堤下稻田有无人机打药,心里一惊,如今种田竟这么“奢侈”,不禁联想起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农药员,在一个大热天,身背喷雾器打农药,不幸中毒,送医院抢救才脱险的事。我记得当时队里的农药员,都先后中过毒。现在多好啊,无人机打药,掌上遥控,又快又好又安全。我当即下畈拍照,还配了一首七绝《无人机打药》,发在当日的微博上。诗曰:“贴稻低飞如燕轻,喷云吐雾任纵横。掌中遥控好如意,胜似儿童放彩筝。”
三、知恩图报,回馈农村的绵薄之力
对于国家,农村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个人,故乡养育了我。作为党员和故乡之子,应有所回报。回乡后,我在物质和文化两方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是为故乡做点好事实事。如为村组修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塘等,筹资40多万元,不向群众收一分钱。且不因自己做了点事而索取任何回报,也不与民争地,两分菜园是自己在屋后开荒所建。二是在文化宣传方面,做点服务农民、歌颂农村的事。比如,为村部或村民写春联、婚联;为本塆王氏古门楼的重修题字、彩绘;支持镇办诗刊《团陂艺苑》和书画展;写田园诗宣传农村发展变化等。武汉洪山诗苑微刊,要为我发专版,我特选一组田园诗,发出后读者达25万余人,创了该刊单期阅读量的新高。
我还邀请城里诗人到农村采风,让他们感受和宣传农村的巨大变化。2020年秋,武汉大学珞珈诗社社长陈志鸿等一行16人,应我之邀,来我镇采风。我向他们介绍了巴水两岸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和风土人情。中午,在华桂山脚下的一“农家乐”就餐时,各位教授诗家争先恐后,吟诗畅怀,场面动人。他们说,这是一次田园之旅、文化之旅。当日即发微刊,展示这次采风成果。2019年春,我邀请茶港诗社社长周国全等一行26人,来我县采风。当时,正是油菜花黄时节,我带他们到田头地角、农家院舍,感受自然之美和乡村之美。因他们大多来自武大,而浠水之子闻一多,曾是武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故还带他们参观了闻一多纪念馆。他们回去后写出诗词一百余首,自办微刊两期。其中,部分作品被《湖北诗词》《鹰台诗词》《清泉诗词》刊用。我当时写过一首《茶港诗社浠水采风和周国全教授(社长)》:“诗家生性爱春浓,肯借吾乡来采风。平野铺金迎雅客,长天裁帛撒晴空。漫行阡陌吟高咏,肃立清泉祭鬼雄。今日听君歌一曲,高山流水入弦中。”城里和高校的诗人、教授的诗作水平高、传播广、影响大。我感到有他们的参与,我的这种以田园诗宣传农村的力度,便成几何级数增长。我亦从中收获着快乐(2021年7月9日写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