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德慧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200)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现阶段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从信息化角度来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分析,可知汉字的文字设计在现代文字信息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文字设计与中国书法视觉语言形式创造所蕴含的设计价值和书法在历史上的关系有着直接联系,书法为现代文字设计提供的参考意义及经验集中体现在现代文字设计对书法意义的理解中。相较于西方现代文字设计所强调的“理性实用”观念,中国书法章法较为注重文字设计中“情”与“神”的传达。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设计中的“理性实用”和“诗性”并不冲突。书法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哲学道理对我国文字设计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国的文字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和谐”的设计观念。将书法章法融入现代文字的设计之中,不仅是文字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
文本形式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即为文字设计的基础,文本形式应当根据内容来表达,反之,设计将会沦为视觉形式的表象,继而沦为形式主义。
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提及:“文字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旨归,文笔之同致也”,他认为文字不仅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文章也有一定的关联。文字通常都具有一定顺序性及逻辑性,不会颠倒混乱地置于所书写的文章里,[1]这不仅是抒情的必要要求,也是叙事的刚需条件。将此观念应用到文字书写中,即为在构建书法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构建了书法以及文章的整体章法意识,集中体现了文字运用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性。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书法是一项较早将结构作为艺术评价标准的艺术形式,生命线条在书法的运转中得以良好体现,在书法的运转中,极其讲究传达神态、运笔的速度及力度、结构之间的疏密、气运的流畅性以及所配置的笔画,要求书写之人综合把握其结构。有一些书评家认为书法章法与曲调中蕴含的“起承转合”类似,在组织顺序时不应局限于封闭或是静态的形式中,在安排叙事材料时,可根据左右、轻重、多少、缓急以及大小等来安排结构。书法书写在章法形式中的叙事意识同样会受到文学整体构思意识的影响。观摩苏轼的书法作品《梅花诗帖》(见图一),其书法形体先从行书转为草书,再转为狂草,苏轼在被贬途中创作的这一作品,集中反映了苏轼彼时烦闷愁苦的心情。
图一 苏轼《梅花诗帖》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要对视觉效果进行综合考虑之外,还要注重文字的语言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一些擅长写文章的人也会为了文章字形之美而对文字进行推敲,对创作者而言,文字的形状以及文章的形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汉字在表述时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定性”。我国南北朝时期,用文诗学对书法进行品鉴之风极为盛行,由此从文学至书法的过程,可发现,书法章法对古代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视觉组织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汉字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形性”,文字的形状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信息。汉字的创立是人们将身边的图像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体现,例如甲骨文中的“马”和“车”等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再现痕迹。因此,书法章法也可认为是事物初构造的视觉组织以及视觉再现。在尝试深入对书法审美理解的过程中,审美的要求逐渐在一些理论以及实践中得以体现,中国古人对世界、个人以及世界与个人之间存在的契合精神的理解在中国书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充分利用毛笔以及文字,来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2]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中华民族注重对整体性的把握,体现在当发现语言概括一项事物,欠缺对感情内容的表述这一问题时,随即在语言意义的整体系统之外,创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视觉形式,即“形”来作为辅助,人们将内心活动与书法的视觉形式以及书法的书写技巧相融,渐渐从中形成默契,在不断的磨砺发展中,其关系得到有效的调整,最终形成中国书法这一极具独特性的艺术。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形式的载体就是书法。我国文学中,对于文字的文学意义理解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大部分单字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也有一定的差别,如,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具有“重量”的隐喻,而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中的“愁”被赋予了“味道”的隐喻。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因为汉字字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书法家在书写汉字的时候通常会按照自身的心情、喜爱以及自己对该文字的理解来进行书写,在对汉字的笔画以及偏旁进行组合的过程中,主观性以及主动性较强,在书法的传统规范要求中,注重强调每个汉字之间的区别性,在书写时应当凸出其差异,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言:“字字有别”。由于汉字的笔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曾有人认为这是落后的体现,但是正是由于汉字所蕴含的这种复杂性,才使汉字在书写时更具灵活性,也不会对书法的整体观感以及阅读体验造成影响,西方在对文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文字的易观看程度以及易阅读程度称之为“易读性”以及“可读性”,我国古代的碑刻、经书、版刻以及诏书等一系列形制下的书写均属于“易读性”文字,草书则属于“可读性”书写。
设计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现代文字的艺术形式表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而中国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为其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书写创作”和“概念形成”是书法章法以及书写技巧的统一结合体。这样的品鉴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发生“按人评书”的情况,项穆曾言:“人正则书正。”其理念并非无合理性,但是从书法的整个主体形式而言,在书法的形式上更应当注重形式质量本身。不管是设计或者是书法,设计“形式”的质量以及“形”的质量对视觉传达的最终效果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以文字形式的观点为分析角度,文字以意象隐喻为出发点,通过文字来展现自然的“形”和“势”,在发展过程中曾逐渐向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渐渐与书写的实用性背道而驰,过渡到纯粹形式的文字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渐渐被认为是书写者文化形象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擅长行书及楷书,而其所书写楷书的书法章法风格特色则是雄伟高古。[3]颜真卿遵循祖训,并且将其延续下来,结合当时的时事以及朝政情况,积极推行古文运动,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书法家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技术的扎实。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王铎日日练字,不曾有一日落下,在长时间的思考以及训练中,逐渐形成其书法章法的表演性、即时性以及直接性。偶然发生的即时性形式造就了书法章法的生动、灵活以及有机的生命形式。现阶段,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但是,视觉文化的传播方式依然还是以观看为主。而文字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审美意识、审美判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法则为人们的观看体验创造了路径,在外国人士眼中,书法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也是极富个性以及情感的。谈及书法形式,大部分人一般都会将其理解成书法中的笔触痕迹,虽然这也是在设计中较为关键的元素,但是,其尚未具备成为书法章法形式的整体,同时,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唯有整体性思维指向的视觉组织才能够成为章法的意义。
汉字书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艺术方面倾斜,这并非偶然,其中不仅具有形态本身的原因,在汉字中,“意”和“言”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为“象”,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思维的诗意特性。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项瑰宝,在发展过程中和绘画、文学以及音乐等领域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书法章法中具有的整体性思维也从未消失。虽然现代设计和传统书法所处的语境具有一定差异,对象以及所使用工具也大不相同,但是书法的具象思维以及诗性思维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沉淀记忆,创造视觉文化的人也不约而同的遵循着章法美学的相关品质要求。书法的品鉴意识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赏析书法之美、了解书法发展的路径。在展望物质文化逐渐发展为精神文化的过程中,美学指向性为我们开拓了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