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探究
——基于重庆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2021-10-28 11:28林鉴军苏勤勤王鹏飞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顶层三全育人

林鉴军 苏勤勤 王鹏飞

(1.重庆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重庆大学 资源与安全学院; 3 重庆大学 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重庆 40004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一方面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倡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个方面来统筹各个方面的育人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最终达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全员育人”解决的是育人主体的问题,“全方位育人”解决的是育人空间的问题,“全过程育人”解决的是育人时间维度的问题,三者协同发挥作用后将会对育人效果带来质的提升[1]。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成为了诸多高校努力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系统,创新和创业是双生关系,“创业”的前面加上“创新”两字,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个综合教育系统成为新时期科学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2]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而且也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但是对“三全育人”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贯彻落实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在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全国教育界所普遍接受。各高校也都在各个层面践行“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在不同的维度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但是现实中反映出来各高校的“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考虑还不够,对于学校育人目标定位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途径等都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还需进一步提高[3],学校的“三全育人”总体工作落实和考核等方面缺乏保障机制,育人的总体顶层设计实施效果欠佳。部分高校的“三全育人”理念还没有转化为可实施的规章制度和精确到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这些问题都亟须解决。

韩慧莉认为“全员育人”包括教师的教书育人、干部的管理育人和后勤系统的服务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在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专业课教学和学术活动的渗透作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作用;“全过程育人”就是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4]。目前的研究对于“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少有涉及,例如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科研育人等情况也没有考虑进去,大思政教育的格局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1.2 校内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水平明显不高,校内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的衔接不畅,“三全育人”的实际工作机制不健全,十大育人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存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缺乏联动,相互脱节,各项工作合力不够,有些环节甚至出现相互挤压时间的情况。

1.3 校内外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增强

高校育人功能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做好家校联合、校企协同,健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这些都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重庆大学的育人过程中对于如何联合学生家庭、科研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等开展育人方面的工作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协同育人工作有待提升水平。

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只有联合家庭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前本校学生普遍存在人生目标定位偏低、就业决策时志向不远大等特点,需要家校企、校内外共同发力,精心设计引导,协同发力。

2 “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虽然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实践探索才是丰富理念的有效途径。作为全国首批10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重庆大学,一直致力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3年开设了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学分课,2018年成立了虚拟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试点运行虚拟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校内外教育力量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目前已逐渐形成了“1+6+N”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在此工作模式下学校取得了卓越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成果。

图1 “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中的“1”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工作目标,即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学校所有的创新创业工作都围绕工作目标来开展。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处、研究生院、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挂靠教务处,由教务处一名副处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新创业学院总体运行,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校内单位的统筹协调,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校外联络等工作。

工作模式中的“6”指的是虚拟创新创业学院中的6个运作机构:基础部、创新实践部、创业实训部、导师部、企业孵化及拓展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具体职责分工见表1。

表1 重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工作模式中的“N”指的是与学校创新创业学院6个职能机构对应开展协同育人的诸多教育主体,涉及学生培养、社会实践、实习、就业指导和服务、用人单位、家庭等校内外30多个教育主体。

通过实践,充分验证了“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的有效性,“1”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所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是围绕这个工作目标开展设计的。“6”是具体实践落实的部分,所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是通过这6个部门来开展工作和具体落实。“N”体现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和精髓,涉及校内外方方面面的教育力量,只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的都系统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有些教育力量可能只与“6”中的一个部门相关,有些可能与“6”中的多个部门相关,只要有需要都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是一个以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为圆心,以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及平台为半径的同心圆。虚拟创新创业学院中的6个运作机构绘就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校内的主要组织框架,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用人单位和家庭等校外教育主体凝聚成双创教育的外围支持系统,无论“6”还是“N”,都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这些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转,平台资源的充分利用,协同发力,打好学校双创教育的“组合拳”。

3 完善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的建议

“1+6+N”整合了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力量,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真正做到“三全育人”还需要着重开展顶层设计并进行一系列更具开拓性的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开展“三全育人”顶层工作机制设计

在“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已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做好工作的顶层设计,用“三全育人”理念统筹发挥“十大育人”体系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都朝着一个育人目标前进。在国内一些高校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学校的顶层工作机制设计引领着学生的培养风格,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学校的所有部门和机构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育人合力,育人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在这方面国内很多大学都有了一些经验总结,值得国内其他高校学习借鉴[5]。

各高校应该积极凝练教书育人经验,站在更高的历史站位统筹规划高校的育人工作,落实好“三全育人”,发挥好十大育人体系。重庆大学依托“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充分调动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大学科技园、校友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要真正使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还需要大力激发并吸引更多的、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加强引力和动力。

3.2 完善“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保障建设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是高校治理的关键,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6]。在“三全育人”顶层设计工作指引下,需建立和完善可执行可实施的具体工作制度来保障育人工作的实施。目前部分高校在学校层面缺乏具体的工作制度,缺乏全校性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和人、财、物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工作任务分工等工作。在这方面,“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应开展相应的制度设计,围绕总体工作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如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学分体系等工作,并逐步使之制度化和科学化,真正推出有利于学校育人工作且受学生欢迎的制度。

3.3 建立科学高效的“三全育人”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学工、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部门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这些部门工作形成合力也是当前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课堂有第一课堂的优势,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享受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全校的部门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层面去推动,需要全校凝心聚力,共同去营造育人氛围,出台一定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遇到问题协同解决而不是各自为战。重庆大学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部门协同,教务处和就业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校团委负责创新创业赛事组织,大学科技园负责创新创业实践,多部门协同作战,协同育人效果突出。

3.4 建立成熟开放的“三全育人”校内外联动机制

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需要依托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封闭式教育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有效的家校联动、校企联合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门实用教育,一方面要依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型的网络教学,另一方面更需要依托校外的平台和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和体验。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平台更趋于向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资源互通共享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共识[7]。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有一定的实习、实践、参观、实地调研等环节来增长才干,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在校内校外两个环境中配合开展,建立成熟开放的校内外联动育人机制是当前高校急需探索解决的。重庆大学在国内外联合培养、依托校友资源反哺学校教育、校外实践育人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尝试,但仍需继续深化探索这方面的经验。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赋予“三全育人”更多新的内涵和任务,重庆大学“1+6+N”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给各高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熟案例。新时代各高校应继续开展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真正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顶层三全育人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滨海顶层公寓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重庆大学将用人脸识别技术监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