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故事

2021-10-27 19:52孟红
文史春秋 2021年3期
关键词:首歌

孟红

有那么一系列红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革命胜利以及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应运而生,高歌行进……这些嘹亮的歌声,彰显华夏儿女凝心聚力拼搏奋进的雄心;这些优美的旋律,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展宏图的乐章。

《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

此歌诞生于文艺工作者贯彻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精神期间,《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以自己的作品服务于人民。

为庆祝减租减息和县参议会选举胜利,河北平山县举行庆祝大会,牧虹和卢肃就在平山北村一户老乡屋后山坡上,一起突击赶写一部有关庆祝胜利、加强抗日力量团结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

两人花一周时间聚精会神创作,碰撞灵感、集中修改后,小歌剧问世,随即紧锣密鼓排演。大家觉得剧情不错,美中不足是结束得突然,建议加个幕终曲。

两人熟悉剧情,很快作词谱曲,一气呵成幕终曲。

小歌剧闪亮上演。牧虹编剧、导演兼演员;卢肃作曲兼指挥;仲伟、管林、刘沛、朱星南为主要演员。首场演出在庆祝会闭幕式上,结尾大合唱呈全剧高潮,演员手挽手,齐声高唱幕终曲,词曲铿锵有力。

会场掌声雷动,群情激昂,人们情不自禁振臂高呼:“团结起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国土!”“为了新中国,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演毕,群众仍三三两两聚谈抗战,不肯离去。

此剧在抗日前提下还提出贫下中农的切身利益问题,提出不靠救世主、团结就是力量,强调抗日大团结、迎接新中国的动人前景,演出大获成功。

小歌剧公演后,影响很大,歌曲《团结就是力量》随之鲜亮面世。牧虹后来在《忆〈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一文中对此歌的创作历程有如下回忆:

1943年春天,西北战地服务团分成了几个小队,深入到各地去做宣传工作,当时我们16个人到了平山县委所在地。

这已是抗日战争第6个年头了,晋察冀边区人民经过了严重的考验,打垮了敌人几十次几百次的残酷“扫荡”……

党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打击边区内外的反动势力,发动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复查运动,在群众大会上贫农、佃户揭露了反动地主的阴谋破坏活动,经过说理斗争,群众胜利了,地主的反动气焰被打下去了。

配合这次运动,我们写了一个两场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现在我们听到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这部歌剧的主题歌。

现在回想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主要是经过了几年对敌斗争的锻炼,在生活中间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伟大力量是无敌的,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团结起来,我们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日本帝国主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疯狂进攻之所以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它们进行的是反人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是侵略的战争,敌人的进攻越残酷,人民群众的团结反抗越强烈。敌人的手段越毒辣,人民群众的团结斗争越机智勇敢。

1941年以后,敌人对晋察冀边区的“扫荡”频繁了,从正面战场调了更多的兵力进攻边区,但边区人民的武装斗争也发展了。到处是游击小组和地雷阵,到处是武装了的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情层出不穷。敌人进入边区步步都会遭到袭击,因而不敢久留。

……八路军在战时打击敌人,敌人一走,又成了生产大军,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一切斗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们,深深感到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力量的伟大,军队、老百姓,大家一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走狗们,形成了钢铁一般的力量,坚持了敌后的艰苦斗争。只要有了这样团结的力量,那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一直到最后彻底打垮日本帝国主义。

《团结就是力量》,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才写出来的。

《沒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曹火星14岁在河北平山县当某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率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唱歌跳舞搞宣传,1938年春入铁血剧社,两年后随剧社到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深造,边学边写,自编自唱,首创《上战场》受表扬。1943年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适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他以满腔热忱践行之。

铁血剧社不久移驻阜平,改由晋察冀边区抗联会领导,随即,改名为晋察冀群众剧社。曹火星任音乐组组长。

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便于有效开展反“扫荡”,1943年秋,群众剧社化整为零,编成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3个小分队,到由房山、涞水、涞源、涿县等地组成的平西(北平以西)根据地,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参加当地的土改运动。赵冀平带一小分队来到后又分成两个小组,曹火星与赵珂、张学明一组,翻山越岭,来到房山与涞水交界处云霞岭上百户人家的堂上村。

他们夜宿中堂庙的偏殿里。白天,到村里边发动群众减租减息,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除教唱革命歌曲、演戏宣传抗日,他们还为儿童团编排一套“霸王鞭”(晋察冀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晚上埋头潜心搞文艺创编。

他们先集中力量,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调改编成一种新型的群众集体歌舞形式。运用群众熟悉的小调填词,他们一连创作了4首歌曲,通过光明与黑暗的对比,共产党、八路军坚决抗战与国民党、中央军不抗日只打内战的对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歌颂抗日根据地民主自由的新生活。

4首歌完成后,曹火星总觉未彻底写到位,需有一首明快有力、概括性强的主题歌精彩压轴,需要抓住主要的、最具典型、最能说明实质的去写。他坐定,深思……

其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且掀反共高潮,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书中声称“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击,《解放日报》发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论,指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这篇社论令曹火星震撼激动,这时又因得知父亲与堂弟被日军杀害的噩耗而悲愤交加。

怀着深爱共产党之情,交织对敌之国恨家仇,他的音乐之泉喷薄欲出。

10月一天深夜,他奋笔疾书创作,激情写下词曲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顷刻间文字如珠玑滚落盘中,最终道出蓄积心胸的声音。他轻舒长气,反复默读,又立刻谱曲,心潮澎湃中,音乐的灵感如一匹骏马乘风疾驰,如一条清澈小溪欢快流泻。家乡的民间小调、戏曲曲调接续涌来,他眼前浮现出孩子们打起霸王鞭行进演唱的情景,一天一夜工夫,一气呵成这首41个小节、12个单句的歌曲。

次日,曹火星召集儿童团员教唱此歌,12月,在200多名县级干部培训班上教唱。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

传唱中,随着形势发展,个别歌词相应修改,原“他坚持抗战6年多”,一年加一年,到抗战胜利时,改成“8年多”。

这支歌采用民间流行的歌舞“霸王鞭”音乐的音调,体现出板腔体音乐的情绪发展,最终成为一种由主题材料不断发展变化再现而构成的多段并列结构。全曲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是歌曲的前两句,即歌曲核心主题。这里,作曲家旗帜鲜明、先声夺人地表达出歌曲的思想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二部分结构相对较大,前半部分3句,落音都在“la”上;后半部分从“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开始,节奏逐渐密集,一字一音,类似戏曲音乐中的垛板,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第三部分变化再现第一部分的核心主题,但节奏拉开,音区提高,将全曲推向高潮。

曹火星忆说:“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搞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作主。搞土改发展生产,给人民改善生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我亲眼所见,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对党的深情,我有亲身体会。党和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人民群众为抗战送儿、送夫参军,支援前线流血牺牲……就我本身来说,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子,不愿意当亡国奴,而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是党培育我成长,是党给了我文化知识,成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没有党怎会有今天?我讲了真理,说了实话,写了实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翟楠楠,朱艳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记》)的确,来自他内心深处最强烈、最质朴的声音,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于歌名中增“新”字的变化,后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早年曾是毛泽东主席秘书田家英的助手、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16年的逄先知和曾跟随毛泽东主席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等,他们在回忆著书里都提到以下细节: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听到女儿李讷在唱这首歌时给予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另一说法是曹火星本人的回忆: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部队驻扎在天津外围,等待天津和谈的消息。其间,战士们时常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后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出名字不妥,让部队暂时不要唱。我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确实不妥,便在“中国”前面加了一个“新”字。进天津时,部队就是唱着加了“新”字的这首歌进城的。

《社会主义好》:高歌社会主义建设宏图美景

《社会主义好》应形势而生。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重工业开始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兴起。这首歌曲就是在此期间诞生的。

歌曲由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词、曲作家默契合作,以群众歌曲的艺术形式,集中概括了时代的面貌,用通俗简练的词句写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二人紧扣群众歌曲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的特点,旋律上,采用易于上口的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曲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歌词所揭示的思想与情绪;结构上,采用三段歌词一段曲调的分节歌形式,便于群众记忆;最后,采用二部轮唱法,使音乐的情绪更趋热烈、饱满、奔放和自信,从而表达群众奋发图强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首歌的歌词激越铿锵,旋律奋发激昂,以朴实的语言、浑厚的旋律和直抒胸怀的手法,充分表现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充分反映出全国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满腔热情和对“社会主义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的万分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天干劲,沉浸在当家作主的欢乐气氛中。在朝气蓬勃的时代,为了美好的明天,广大人民充满乐观向上和积极创业的时代精神,团结一致,意气风发,跟着共产党,决心把伟大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万众一心轰轰烈烈地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神州处处呈现出一派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场景……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李焕之后来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歌曲作家必须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品质上成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因为我们对建设祖国的英雄事业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永远是年轻而新鲜的感觉。在歌曲作家的思想感情中,不仅要具有创业者的优秀品格,同祖国前进的步伐一致,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锋。所以,我们对祖国建设中的每一个重大进程,将是自然地密切关注,而且是敏感的,同时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也将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服务。”

周恩来当年极喜欢此曲,一有机会就带领群众引吭高唱,尽情抒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激情。此歌曾被选为15首革命歌曲之一,收入《革命歌曲大家唱》,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的、由徐苏灵编剧与导演的黑白故事片《第一列快车》的插曲。

《社会主义好》不仅在当时迅速走红,全民皆唱,而且一直传唱不衰。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出薪火傳承的最强音

此歌是影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电影讲述厦门市13名英雄小八路的真实故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动第七舰队进入我国的台湾海峡,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军队不时骚扰大陆沿海城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958年,为严惩蒋军对大陆的军事骚扰,粉碎美国制造的“划峡而治”阴谋,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决定炮击金门诸岛。8月23日,厦门与金门(台湾当局管辖的岛屿)之间的炮战即“八二三炮战”打响。

22日晚,所有居民本应转移后方,可炮火连天中有群孩子偷偷留下,冒险穿梭于硝烟弥漫的前线,英勇支援解放军战斗。这支少年支前活动大队的13名成员,年龄最大者是队长何明全,16岁,最小者何大年(父兄被国民党军队的炮弹炸死),12岁。

在辅导员吴朝注指导下,何明全带领队员不顾生命危险,帮助解放军挖工事战壕、搬运擦洗炮弹,为战士们洗补衣服、烧开水、送地瓜汤,帮民兵站岗放哨,甚至穿梭在炮火中,用手連接阵地与指挥部的电话线。他们在防空洞中把石头当凳子,以地面为黑板坚持学习。

基于他们的勇敢表现,部队授予他们“小八路,志气高,巩固海防逞英豪”锦旗。9月10日,共青团厦门市委副书记王绥踏着被轰炸过的土地来到何厝村,在一个山洞里找到这十几名偷偷留守在炮战前线的孩子们,以团市委名义授予他们“英雄小八路”称号。

从此,他们的事迹从厦门传向全国,记者、作曲家等纷纷前来采访。

1958年底,炮火仍在继续。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组成的慰问团,来到厦门前线慰问部队官兵。在何厝,这13名稚气未褪、英勇支前的“小八路”活跃的身影,令慰问团的艺术家很惊讶,他们好奇地问孩子们在前线都做些什么。孩子们一五一十地跟艺术家讲种种经历,艺术家对其英勇表现赞叹不已。剧作家、词作家周郁辉和作曲家寄明,冒出要把其事迹写成歌的念头。

寄明(原名吴亚贞,1917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1942年入党)说干就干,拿出纸笔开始构思谱子。几经琢磨,她很快哼唱出一段曲调,这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初的旋律。她将曲子哼给孩子们听,他们觉得很动听。

1959年9月,“英雄小八路”全部入中学就读。1960年春节期间,厦门三中少先队总辅导员王添成了解他们的故事后,精心编写了5幕话剧《英雄小八路》,不过,限于当年的环境和条件,一时无法上演。

1960年5月,上海戏剧学院剧作家陈耘带着学生到厦门体验生活,看到王添成写的剧本后很感兴趣,便在此剧本基础上创作出8场话剧《英雄小八路》。6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演出队在福州公演话剧《英雄小八路》,引起轰动。8月,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以“英雄小八路”的事迹为素材,实地拍摄故事片,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周郁辉主动向厂领导请缨《英雄小八路》编剧。他再次深入厦门前沿阵地体验生活,将陈耘同名话剧改编为《英雄小八路》电影剧本,摄制组于当年10月在厦门开拍。

周郁辉完全沉浸在剧中少年英雄事迹中。为更好地烘托银幕形象,他觉得应该创作一首有时代特色且具震撼力的主题歌,才能表现出人民爱祖国的肝胆衷肠。怀此想法,结合两次亲临前线采访所获得的资料,周郁辉很快写出歌词。

与此同时,为了塑造好英雄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音乐形象,寄明反复阅读剧本,而且跟随摄制组深入福建前线去体验生活。在前线,她走学校,进军营,采访了参加过支前活动的少先队员以及耳闻目睹他们事迹的解放军指战员与民兵,掌握了大量真实可信而感人的创作素材。譬如,孩子们冒着炮火给前线的解放军送弹药与食物,为解放军洗衣裳、刷鞋子……当听说他们用身体接通前沿阵地的电话线路时,她止不住流下热泪,一群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浮现脑际,便在原大概曲谱基础上反复斟酌修改,最终成此铿锵优美旋律。影片主题曲及其他插曲、乐曲的谱写,她花了4个月精心完成。这首传世之歌,堪称其呕心沥血之作、音乐生涯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拍摄过程中,剧组演职员住进厦门三中。他们邀请王添成参观剧组,向他赠送电影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插曲《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歌页。王添成率先在“小八路”学生中教唱,请剧组的小演员在全校师生中传教。12月29日,在厦门江头师部礼堂举行的慰问前线三军的大会上,由王添成策划主持并任指挥,这首歌以合唱形式首次登台亮相。合唱团成员中有“英雄小八路”队员和电影剧组小演员。从此,歌声响彻阵地前沿,传遍厦门,传向全国。

1961年,电影拍摄完后在全国放映。经典画面令人震撼:5位少先队员手拉手,用身体接上被敌炮火炸断的电线,电流通到指挥所。随着命令的发出,霎时间,威力强大的炮弹一齐倾泻到敌军重炮阵地上。5位少年英雄紧紧拉着电线,昂首远望,响亮地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随着影片放映,这首饱含朝气热情、充满希望力量的歌,不胫而走,广为传唱,成为中国少年抒发心中誓言和远大抱负的不朽名作。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谈及继承人问题时说,“继承人”这个词不好,我一无土地,二无房产,银行里也没有存款,继承我什么呀?“红领巾”唱歌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叫“接班人”好,这是无产阶级的说法。

从此,“接班人”这个名词,又有了新含义。

1965年,《红旗》杂志将这首歌作为13首革命群众歌曲之一向全国推广。原歌词中的“爱国家,爱人民”在后来传唱中逐渐演变成“爱祖国,爱人民”,更庄重准确,感情深挚。

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决定,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民心向党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筱舟在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采矿技术员。一次突发14名井下矿工死亡事故时,他虽因病歇家,但身为技术员,他难脱干系而被认定有间接责任,不久受撤职下放、管制劳动处罚而成井下采煤工。一向孜孜追求进步的姚筱舟突遭打击,一度沮丧苦闷,后来他有两次死里逃生,都是因为有党员矿工施救,他深受感动,从此主动同矿工一起喝大碗茶、拉家常,倾听老矿工直起嗓子喊唱高亢的陕北民歌。矿工也不再把他当外人,生活里的喜、怒、哀、愁都愿意与他聊。在他情绪低落的那些日子,区队党支部书记除了常找他谈心,还特意让他去写表扬稿、编黑板报。有些矿工休息时也总听他谈古论今,一起喝茶下棋。后来他才知道,矿工兄弟所做的这一切,均受党支部和党小组委派,是专门帮助、照顾他的。这结结实实的爱、浓厚深沉的情,使他很快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树起对生活的信心。

在一天天与矿工的广泛接触中,姚筱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大多数矿工以前曾在私人小煤窑中采过煤,受尽折磨,交谈中他们常新旧对比,对共产党充满深情与感激,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是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的家。”矿工大多是文盲,姚筱舟常代他们写家信,一位矿工每次在信尾都要写上“记住党的恩,好好听党的话,报共产党的恩,交好公粮给国家”这样几句话。让姚筱舟感动的是,矿工虽不识字,说出的话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形象风趣。他因此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他们吼唱的歌谣:“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旧社会,矿工像冬天里的一棵葱;新社会,咱是国家的主人翁。”等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即,全国上下掀起“实现总路线,歌唱总路线”高潮。受这股热潮影响,姚筱舟萌发工余写诗的念头。特别是在矿区,耳闻目睹矿工火热的生活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深受感染的他,心弦被强烈拨动,产生创作冲动。

一个深夜,他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思绪万千,一口气写成3首矿工小诗,其中就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取与矿名谐音的“蕉萍”为笔名。诗的其他部分,他都写得比较顺手,第二段则磨了他好几个小时,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理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个胖地主拿鞭子抽打几个长工的画面,顿生灵感,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接近百姓、贴紧生活,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值得一提的是,与姚筱舟工作生活在一起的矿工编的顺口溜,对他的创作启发很大,“我把党来比母亲”就是从“党是咱的妈”借用过来的。

他把好几首诗陆续投寄到《陕西文艺》,不久便被全文刊发在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编印的一份不定期小报《总路线诗传单》上。其中,《唱支山歌给党听》刊登于该刊1958年6月26日第8期。这首诗全文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

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

億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

1962年,该诗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汇编在《新民歌三百首》,署名蕉萍。

这首诗刊登后,当时正在部队服役的雷锋无意中看到。他顿觉该诗完全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便把它工工整整抄录在日记里,并改动原诗中的3处,将“母亲只能生我身”一句改为“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删除诗中有关“大跃进”内容的最后4句,最终变成以下经典内容: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后来,姚筱舟曾深情忆说,这一首诗能成为歌词,是雷锋同志的功劳。雷锋在摘抄这首诗时,曾作了“点石成金”的修改……这一改,就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更适宜于谱曲了。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雷锋活动高潮,随即《雷锋日记》也出版面世。

远在上海的音乐家朱践耳在这波学雷锋热潮中,深深被雷锋那首小诗吸引与打动。他聚精会神,仅用半小时,便创作出一首优美的独唱歌曲。受诗意境的感染,他特意谱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山歌风格曲调。因不知此诗是雷锋摘抄、改动自别人的,故注明歌词摘自《雷锋日记》,并附有300字的“唱法说明”。

此歌寄到《文汇报》后,1963年2月该报发表,经才旦卓玛等深情演唱,唱红大江南北。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人民爱领袖诉衷肠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是一首颂唱毛泽东主席的红色经典歌曲。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词曲作家付林写下词作《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后由曲作家王锡仁谱了曲。

付林回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最得意之作时说:“就想写出一种毛主席还没走,还活着的那种感觉。”他把自己对毛主席这种无限热爱和敬仰之情写了出来,完全摒弃语录式的口号,此歌一出,就受群众认可。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很多人还住在地震棚里。作曲家王锡仁冒着余震危险,手捧付林歌词,走出没灯的地震棚,来到空无一人的大楼里谱曲。他打开电灯、铺开稿纸,一遍遍读着那直击心坎的质朴歌词。很快,共鸣倍增,灵感顿生……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翌日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朝霞,向人们唱出此歌动人旋律。

这首歌创作仅花不足一周时间。它饱含中国人民对世纪伟人毛泽东的思念和爱戴之情。此歌一经问世,海政歌舞团即调集全团的骨干力量排练,先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再到中央电视台录像,然后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新闻纪录片。首次登台演出时,场面十分热烈,群情振奋,欢声雷动,观众久不离去。这首歌从词到曲都浑然天成、平和亲切、朗朗上口、通俗深情,朴实得好似朋友邻里间聊天般透明平实,群众的真情实感在当中表露无遗,颇受喜欢,很快传唱开来。

原版歌词如下: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指航程。您的功绩比天高,您的恩情似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您永远和我们心连心啊。是您砸碎了铁锁链啰,奴隶翻身做主人;是您驱散了云和雾啊,阳光普照大地换新春;是您开出了幸福泉啰,千秋万代流不尽;是您开辟的金光道啊,我们坚定不移向前进!

在怀念毛主席的歌曲中,为何它能脱颖而出?首唱者卞小贞回忆道:“这首歌的歌词与曲调都一扫以往沉痛悲情怀念伟人的老调调,平实温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并且领唱加合唱的形式比较新颖。说起我唱这首歌的因缘,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毛主席逝世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社会征集歌曲,我那时是海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30多岁的我,乐感和状态都比较好,因此就成为了这首歌的领唱。那时我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与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去唱的。当时是同期录音,而且两遍就录完了。那个年代的录音设备无法与现在同日而语。但当时这首歌的反响的确太大了,非常深入人心。1976年那时候没几家有电视,我自己还是从半导体收音机里听的这首歌,电台播的时候没有报演唱者,很多听众纷纷询问这首歌是谁唱的。过了不久,电台再放这首歌的时候,加上了我的名字。现场演唱的情境下,就更火爆了。后来,我收到了很多的群众来信,他们对我的鼓励令我终生难忘。《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成了我的保留曲目。”

后来,广大群众根据时代发展,创新改动了个别歌词,这首歌日臻完善,俘获了几代人的心。

改编版歌词是: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

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你的功绩比天高,你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你的功绩比天高,你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你的功绩比天高,你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你的功绩比天高,你的恩情比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你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你的革命路线永远指航程!

这首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高潮,多种唱法演绎,均产生巨大社会反响。

音乐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将这首《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精心改编成钢琴曲之经典作品,他的浪漫气质给这首名曲增添了更多温馨的感觉。随后,这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演奏,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和我的祖国》:唱出对祖国的永恒挚爱

一首歌的创作流程,一般是先有词再有曲,而《我和我的祖国》却相反。

曲作者秦咏诚一向追求“朴素、集中、明快”的表达风格,作品选材习惯大骨架、大气势、大背景。1985年,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他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学习。

其间,秦咏诚常喜欢周末到大连老乡、青年词作者张藜家小聚,畅谈音乐。二人志同道合。每次聚会,他总要从张藜处拿回几首中意的歌词来谱曲。就这样,一年内秦咏诚为张藜歌所写的词谱了50多首曲,陆续寄给《音乐生活》编辑部。

一天,张藜打电话给秦咏诚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试图为它填词,但这是一首器乐曲,填得不好,我不是很满意……你看,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要同样情调的,可是旋律不能雷同!”

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张藜邀秦咏诚到家进一步切磋。二人交流一会儿歌曲背景、意图与主题思想后,秦咏诚迅速进入谱曲状态,琢磨着什么样的旋律能适合张藜的具体要求,15分钟后,他顺利找到想要的主旋律,不到20分钟,一首乐曲一气呵成。

意想不到的是,作曲完成后,张藜竟将歌谱揣兜半年不露声响。张藜回忆说:“1985年,曲子写出来后,我却久久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词。”

后来,张藜去广西出差,一路颠簸的旅途中,望着窗外远景近物,思索着歌词,专心到忘我境界。

抵达风景宜人的广西后,因旅途劳顿,疲惫的张藜住进招待所,美美睡了一觉。翌日早上醒来,他推开窗户呼吸清新空气时,但见眼前一座大山绿嶂叠翠、山下一条清河潺潺流动、一轮红日把对面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他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灵感顿涌。

他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虽曲曲折折但始终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触景生情之下脫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开头这一句神来之笔,使整个作词思路豁然开朗:“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一串闪着珍珠般光泽与大气的歌词,瞬间涌现他脑海。

20世纪80年代,在秦咏诚推荐下,张藜结识了著名女歌唱家李谷一。张藜对创作的执着及歌词表达的炙热情感,很快打动了李谷一,她痛快地答应要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经李谷一的深情演绎,此歌一下唱红全国,广为流传。

猜你喜欢
首歌
我心中的一首歌
不健康
有一首歌
就是这首歌
雨和伞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生活奔忙得太快,不如慢下来听首歌 Wharfedale乐富豪85周年纪念版书架箱Denton 2
我是一粒米
如果还有明天
八万多遍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