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对家庭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三注重”理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并且对家园合作的实践,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家园合作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所在河南省郑州市教工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家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当前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所在,结合实际提出促进家园合作实效的对策。
家园合作的理念认识 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家园合作的理念认识,直接决定了家园合作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访谈,我们得知: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和幼儿园教师是共同教育孩子的合作关系,但其中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这种合作关系就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只是普通家长,尽好家长的责任即可;极少数人会认为自己属于教育的局外人,他们认为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调查结果充分体现了家长对于幼儿园的信任,但也揭露了家长将自己置身事外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座谈后,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是共同教育幼儿的合作关系;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承担着信息交换的任务,即将幼儿园的信息传递给幼儿及家长。从结果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对家园合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仍然有小部分教师没有摆正位置,没有正确认识家园合作的意义及自己身处其中的重要作用。
家园合作的具体实施 一是家园合作的形式。通过调研得知:我园幼儿家长大多会通过电话微信、接送孩子时间、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幼儿园教师交流;而幼儿园则会采取家长会、网络、亲子活动等形式开展家园合作活动,集体交流更是幼儿园最常采用的形式。二是家园合作的内容。目前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展开的,如幼儿的行为习惯、爱好、兴趣、健康情况,在沟通内容上,幼儿园注重幼儿的行为习惯,而家长则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情况。三是家园合作的频率和程度。大多数教师每月可以与家长进行三次以上的交谈,合作程度上停留在中低层次的较多,家长大多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基本是受邀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等,而如参加幼儿园各类决策、来园共同听课等合作方式,还比较少见。
家园合作的评价 当前,绝大多数家长和幼儿教师都能认清家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家长对于科学育儿方法的理解,激发了家长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得到了丰富。而双方良好的评价是家园合作取得实效的基础。通过调研得知,对于家园合作的评价,我园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是满意的,只有一小部分家长表现出了不满意,并建议丰富家园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家长的参与感。
家园合作内容的一致性有所欠缺 家园合作内容的一致性欠缺体现在家园合作中,表现为大多家长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主体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和教师才是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家长大多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状态,认为只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家长对于家园合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认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而家长也普遍存在“因为尊重教师而不乱提建议”的想法,最终出现了合作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家园合作形式不深入,表面化合作较多 家园合作形式不深入,表面化合作较多,是当前幼儿家园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很多幼儿园都专门明确了家园合作的具体措施和渠道,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表面化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导致设计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幼儿园对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深度不够重视。例如,幼儿园往往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家园合作活动,但只是提出让家长到场,很少设置家长发言、互动交流等环节,家长大多是作为观众或摄影师被动参与,并没有深入参与其中。二是家园合作缺乏常态化。家园合作是幼儿获得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真正常态化开展的却非常少,很多只是配合新学期开学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才会开展。三是幼儿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很多幼儿园在各种活动中,只是将幼儿表现良好的一面展现给家长,有些幼儿园甚至在幼儿出现各种问题时,会结合幼儿家长的性格、学历等情况,决定是否告知家长。这一现象在民办幼儿园比公办幼儿园表现更得为明显。
家园合作责任不明确 家园合作中,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不明确,是当前制约家园合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教师会站在幼儿园角度去思考家园合作,他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忽视了家长在家园合作的重要作用。而家长对于自己在家园合作中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也缺乏正确认识,他们有的希望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但是却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更多的只是在接送幼儿过程中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谈。出现责任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和教师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会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就应该接受幼儿园的各种教育,而家长则认为,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后,一切活动就应该由幼儿园来安排。这些有失偏颇的思想使得双方的家园合作资源无法共享,进一步制约了家园合作的成效。
教师和家长在家园合作的换位思考能力不足 家园合作中的各类活动基本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予以配合,家长的职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彼此的思想交流较少,家园合作中的换位思考能力不足。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双方面的:教师由于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在家园合作中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而家长则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格外关注,大多选择在接送时间向教师询问幼儿的情况,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导致家园合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家园合作实效,首先就是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幼儿园应避免“一言堂”现象,要就家园合作的形式、内容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常态化家园合作机制,杜绝随意开展活动。开展各种活动之前,要充分尊重家长意见,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形式了解家长对于家园合作的期待和意见建议,和家长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家委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家园合作的纽带作用。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到家园合作的各项决策事务中来,家长在产生各种意见或建议时,也可以及时向家长委员会提出,从而保证家园合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此外,幼儿园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例行的家长会中,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鼓励家长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家园合作良性发展。
丰富家园合作形式 丰富的家园合作形式,不仅能提高家长、教师、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能有效巩固家园合作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丰富家园合作的形式,拓展合作的途径,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展示性的活动项目上,而要设置一些家长可以深入参加的环节,进一步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增进家长对于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一要丰富双方的沟通平台。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咨询、幼儿园开放日、幼儿教育讲座等多种方法,完善现有的沟通平台,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和家长共同制定幼儿成长手册。二要建立多种高层次合作方式。幼儿园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多种高层次合作方式,提升家园合作实效。例如,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建立起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与幼儿共同上课等各类活动,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合理使用家长、社区资源,激发互动 首先,教师要积极帮助家长改善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明确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其次,针对家长的不同特长和资源,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就自己擅长的领域举办讲座,提升家长参与性的同时,也丰富幼儿的知识面。例如,针对家长中有警察、消防员、医生、军人等职业的,可以开办职业相关的各种活动,如防火演练、日常安全知识讲座、健康知识讲座等等,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家园合作的实效。
开展换位思考,提升合作成效 教师和家长都要积极转变家园合作的观念,开展换位思考,提升合作成效。双方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园合作观念,幼儿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能对家长存有偏見,要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家园合作活动中。家长也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避免出现将幼儿送进幼儿园后不闻不问的情况,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工作,听从他们的指导,并积极与其探讨各类育儿经验。特别是在有独特建议和想法时,要勇于提出,用科学的方法观和育儿观去教育幼儿。此外,教师和家长应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共同协作,充分信任和尊重对方。教师要虚怀若谷,耐心听取家长们的各种意见,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保持良好的素养。家长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理解他们工作中的辛苦和不易,虚心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类意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探讨各类育儿事项,共同协作推动家园合作的开展。
总之,家园合作是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途径,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找到当前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但由于学识有限,研究面还不够宽泛,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将来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加强家园合作方面的研究,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教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