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跃东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结合图片、音乐、文字等要素的信息载体,目前已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为适合孩子的学习认知特点,它的时间一般不长,我们力图控制在一至五分钟,往往是集中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去解决学习重点或难点问题。就实施现状而言,微课教学几乎涵盖了教育教学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所关注,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微课”概念及对当前教育的影响方面,特别是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
基于此,我们尝试将微课教学引入习作课堂,采用新颖的学教形式,聚焦于小学作文教学与微课运用的融合,探讨提升学生习作效率的新途径。开发习作微课,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各年级的习作(写话)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制作具有情景化、结构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以微型教学视频、微型学习视频、教学辅助类视频、学习辅助类视频等为核心的资源和呈现载体。应用习作微课,是要将微课资源在习作(写话)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和课外对学生进行展示与呈现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實现展示与呈现不同阶段内的预期目标。
适时多元调控,强化方法指导 有心的语文老师会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并努力通过指导因地制宜地解决。对于作文学习,笔者通过调查发展,孩子们最头疼地应该有两个:一是怕写,动笔就抓耳挠腮;二是不会写,烦恼怎样组句啊,怎样用词啊等等。怕写是缺乏兴趣和动力,不会写是没有良好的方法。而实际上要写好作文,两者缺一不可,兴趣和动力是写好习作的前提,方法是写好习作的关键。习作微课的介入就是希望能在兴趣和方法两个层面帮助学习者,通过新颖的形式、有趣的画面、适合的指导,让作前、作中、作后的泛化指导成为现实,让作前、作中、作后的狭义指导更趋灵活。习作课上,当堂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姑且称之为狭义的作前指导,因为微课是精短视频,所以指导可以在写作前引领,写作中点拨,写作后巩固;也可以在观看了一段后先写一部分,再观看,再写;还可以重复多看,加深记忆。这样一来,学习者就能更广泛地打开习作思路,更有效地掌握自作方法,不仅唤醒自我,也付诸乐下笔、敢下笔、会下笔的实际行动。
跨越时间空间,真实自主学习 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写作必须经历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习作教学中开展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小学每节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这样的学习和建构是极为困难的。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则可以让学生跳出一节课、一间教室、一位教师的界限,家庭里、同学家,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课堂”,让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得以实现。
借力技术跟进,发展教师专业 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在新时代发展下势必将陆续走进千校万人,我们提出这样的尝试应该是一方区域教育教学的必然。但目前至少本地区还没有团队或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习作微课教学尝试。我们研究、开发、应用习作微课,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师借助微课契机,与时俱进,学习、认识与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而也直接或间接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学生的痛,更是教师的痛,虽然痛并快乐或不快乐着,仍然要且痛且行。教师的痛源于学生的痛,怒其不听,哀其怕做,愁其难写;学生的痛既源于教师,也源于自己。这样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要达成高效率更高、低效率转高的良好局面,就需要教师掌握和了解习作教学效率的现状和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现状,从而思考与分析习作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学生喜欢习作的原因主要由教者个性、学习环境、教学策略、习作内容四方面构成;也发现了学生厌倦写作主要集中在三类问题:第一类是情绪问题,第二类是写法问题,第三类是修改问题。概括起来讲,喜欢与厌倦是相通的。教者个性、学习环境与学生的情绪感触基本成正向关系,教学策略与会写与否基本成正向关系,习作内容与修改方法基本成正向关系。了解学生对待习作的现状问题,对于微课的介入,乃至它的开发、应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研究表明,微课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学习的多元变革。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微课,并进行大胆地研究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赋予了学校习作教学新的生命、新的价值。开发与运用习作微课,大力提高习作教学的教学效率,无论是对学生的进而学习、教师的模式尝试,甚至是教师新理念与技能的掌握,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认知由理性到感性 习作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重自我、重个性、重创造,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我们在不同的习作微课实施之后进行了简单调查,学生是喜爱微课学习的,也乐于继续这样的学习方式。其中喜欢课堂中的微课呈现方式的学生达到100%,希望作文课上继续习作微课学习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适应,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资源。这个问题并不妨碍我们进一步认识习作微课的实践价值。例如教学《xx的自述》这篇习作,为了让学生写具体、写生动,我们就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围绕“言之有物、言之有问、言之有文、言之有情”四点,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认真观察后写出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写作时对语言表述多问几个问题,学会运用打比方、拟人、排比等手法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事物的喜怒哀乐自然流露出来,化枯燥为生动,化讲授为画面,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方法由僵硬到灵动 习作微课的介入让方法指导充满了活力与灵动。其一,让作前的广义指导成为现实;其二,让作前的狭义指导更趋灵活。它以适合学生发展的形式开拓视野,让习作指导具有明显的方法效应,诚如冰心先生所认为的,要通过课堂与生活,努力训练自己,学会更多地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更多方面、更多层次来训练与丰富自己,习作质量自然会有更好地提升。实践表明,98.3%的学生认为看了微课后有收获,92.6%的学生认为习作微课能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时空由控制到自主 我校一语文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习作3“请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根据习作的要求编写、设计、开发、制作了连贯的“微老师助你来选材”“书信的格式”“信封格式”“如何写好景物”“如何写好家乡特产”5个微课,并要求学生在前一天进行自主学习。第二天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情境设置、导入课堂后迅速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由交流评议中梳理习作素材、习作方法、习作语言积累,教师相机点拨,再组织学生进行初稿书写。不求共识,重在实现学生想表达、乐表达、能表达的愿望。初稿完成之后,再次组织交流评议,进行评点修改,并适时提供“微老师助你评病文”“微老师助你学例文”2个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修改初稿,也可以在课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修改,或回家之后自主选择学习修改。这样延伸了课堂学习的范畴,强调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话语权,实现了学习时空拓展的目的。课后的调查显示,希望今后写作文时能在课外或者家里电脑上看到这样微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2.6%。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书籍是成长的基石。我们特别重视全体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已有微课的国内外研究形态与趋势,微课教学的基本理论、经验与案例进行学习思考、提炼概括,充实自我研究的针对性。同时,进一步了解微课资源开发的要求与标准,探究微课开发的内容选择原则,学习微课拍摄、剪辑、制作的方法。
每学期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开展阅读推荐与购买活动。每两周一次的“微讲堂”集中理论学习与培训交流更是风雨无阻。语文教研组聚集一堂,常常就微课如何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进行深入互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知,在倾心交流中得以提升,让每一位参与人员的认识水平和观念境界都不断攀登新台阶。
此外,为了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我们将进一步重视专题网站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快捷方便、传递迅速的特点,将一些课堂设计、教学经验、教学随笔等及时上传至研究专题网站以及QQ群、微信群等,让教师了解动态,让成员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态势,让研究氛围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设中的专题网站、QQ群、微信群等既是展示风采和成果的窗口,也是开展学习交流的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教师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专家引领,实现共进 我们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切实做好专家引领工作。利用教育局培训活动与自己掌握的观摩信息,组织参加省内外作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省特级教师吴勇的专题讲座,邀请了语文报刊社副社长、《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裴海安先生、常州市教科院主任龚国胜、李令永博士、王俊博士、溧阳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陈建华来校参与课题开题汇报与诊断指导,邀请了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罗志龙老师进行价值引领、南渡小学常州市比赛获奖者徐菲老师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课堂演绎,专家指导不仅能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理论指导,更有助于我們在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修正研究的路线。
开发应用,建设资源 我们组织教师集中培训,集中钻研,组织教师参与名师成长工作室的活动,围绕“微老师助你明要求”“微老师助你来选材”“微老师助你找方法”等7个版块参与辅导材料《微课助我学写作》的编写和微课制作工作,开发制作三四五六年级系列习作微课近400节,配套学生学习与教师研究交流使用。
搭建平台,共同分享 我们认识到,习作微课的效果显而易见,但要在课堂中有效实施,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成目标,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运用,忽视课外的学习与家庭的学习也远远达不成目标。因此,搭建一个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势在必行。2016年,我们与91淘课网合作开发教辅材料,同时将系列习作微课发布于91淘客网平台,供全校师生免费使用,学生在校、在家都可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在时间、空间的充分利用下学习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我们计划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与学习,从而进一步开拓信息化学习的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