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朵拉
我们普遍认为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诗人张九龄的明月却是从海上“生”出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一次读到,完全没法理解,“生”?生孩子一样的生吗?
小学时读过的第一首诗现在还记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背诵着,然后跟着感觉走,明白不明白似乎不那么重要,就收藏在心灵深处。到了成年才读懂诗的意涵:白天为生活奔波忙碌,夜深人静时,清冷月光照耀下,抬头一看,是一轮圆圆的月亮,月圆人未圆,人心哪能不被触动呢?
这样一想,眼泪盈在眼眶,心里生出无限惆怅。
一首《静夜思》,李白告诉我们,乡愁是一轮明月。
后来,找到半个店面的小小的中文书店,拼命节省零用钱买书,才发现李白特别爱借月亮来抒发情怀。而读诗的人公认这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仙有“明月情结”。
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是诗仙一生的纠结,就有人做了结论,酒是鼓舞他入世的媒介,月亮则是他出世的向往。这两点,读者在《月下独酌》里有所发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曠达不羁的诗人把影子当成一个人,月亮也是一个人,自己又一个人,于是,在月光下喝酒的,一共就有三个人了。
想象力丰富又懂得排遣寂寞的诗人,看似把冷清化解了,但这简直就是达到孤独的最高境界。喝下解忧的酒之后,空中的月亮还在空中,相随陪同的影子仍是影子,表面看到的是自得其乐,事实正好衬托出孤寂一直都在。所以才会有最后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执意和月亮以及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天上仙境重见。诗外之意有“人世间找不到朋友”的惆怅,又有寂寞到了极点的一种高傲。
李白问月亮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这首直接取题《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诗人对永恒不变、万古长存的月亮感到困惑,所以暂停喝酒询问月亮,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人要飞到月亮上去根本不可能,而月亮却一直与人相伴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诗人以一轮圆月初始为云遮盖,云散后月光又照耀人间。夜间的明月从海上升起,拂晓时在云海间隐没。描写月亮之美丽和神秘,“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的是“今人不见古时人”,而“古月依然照今人”。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只有人,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前人今人都像流水一般逝去,面对一个永恒的月亮,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只有希望在唱歌饮酒时,月光长照着酒杯,使我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吧。
李白留下千余首诗,有月亮这个意象的诗超过300首,占全部诗歌的五分之一。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得意时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月亮呀!
重复阅读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明月从海上生出来,耿耿于怀,去问一位学者,他告诉我:“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唐朝人认为日月星辰都是从浩瀚无边的大海中生出来的。”另一位却说:“‘生字是全诗的诗眼,加入感情色彩,并暗含月亮是从作者心中生出来照耀远方亲人的意思,所以下一句为‘天涯共此时。”
听过解释,仍然不甚明了。然而诗词动人的地方,就是那些半朦胧的部分,不必完全分明,那就是诗词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