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与“三个不变”

2021-10-27 02:15赵义
南风窗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监管经济

赵义

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又有了新动作。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与会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头部企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前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人们对链接屏蔽不陌生,比如你在微信聊天时,一个朋友发你一个淘宝链接,让你看看上面的“宝贝”,当你点开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宝贝”,而是这样一段文字: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这个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3年,今年的9月17日就是开始终结的日子,当然,这也还只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互通”的一小步而已。

其实,不仅是平台经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教育培训、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有关部门都陆续出台了强监管举措。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强监管时期。和常规的监管不同,这个时期改变的是众多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影响巨大。

强监管影响巨大

工信部在7月就启动了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屏蔽网址链接是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但即使是在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之后,部分互联网企业对屏蔽网址链接问题的认识与专项行动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指导会等形式督促整改。

这其实是强监管对企业和行业影响巨大的一个注脚。平台企业的犹豫正是出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商业逻辑会因之出现裂缝。但是有关部门的动作又显示,在互联互通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

互联网生态最重要的特质是互联互通,這是互联网的生命。吊诡的是,就是互联网企业自己在做大了之后搞画地为牢,出现各种“围墙花园”。实际上,也正是垄断力量才能搞出“围墙花园”。

在9月1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肯定平台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同时,也指出,互联网安全是底线。互联网发展一定要能够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助力各方面发展,最终促进互联网行业、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这段话提到的,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基本期许,也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造福,同时也要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各方面,助力各方面发展。不用怀疑,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有类似的“初心”,有类似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但是,企业大了,垄断力量形成了,一定会走向遏制创新,也一定会反噬自身。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出现了很严重的“大企业病”就是明显的例证。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加消费者剩余,就必须依靠互联互通带来的竞争压力。

如果怀疑强监管的决心,那可以看看教培行业的例子。一个“双减”政策就让教培行业彻底变了天。比如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就监测到,北京市场上就出现了近3万人涉教培行业的裁员,经过努力,已经有近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新东方在线旗下的在线直播课品牌东方优播关闭K12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预计全国范围内教师岗三四千人,都将被裁员。

任何监管都有社会成本,或大或小而已,强监管更是如此。

强监管不是针对民营经济

因为这些强监管政策影响巨大,波及面也广,所以也相应出现了一些疑虑。特别是强监管政策大多又涉及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疑虑就更强了,甚至担心是不是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基本方针政策要发生改变了。

国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基本期许,也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造福,同时也要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各方面,助力各方面发展。

人们应该清楚,国家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没有要求,这种要求包括法律上的,也包括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政策要求。比如教培行业,虽然不能说教培行业就是义务教育走向“唯分数”“唯升学”的根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行业的确是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让相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而不是得到了改善。无论哪个政府,都不可能对靠制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焦虑来发财的行当视而不见的。

对于受到强监管影响的行业,我们应当分别分析,看看你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底层商业逻辑受到了影响,这种逻辑与国家所追求的改善民生、预防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要求是否冲突,冲突到底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企业也无法看清自己的未来。

典型如房地产业,现在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时候,“三条红线”等对企业冲击很大。“三条红线”的目的是控制房地产的债务风险。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那种漠视风险、野蛮扩张、相信房价会一直涨神话的企业。这些企业陷入了做大的迷思。如果任由这样的商业模式继续下去而不制止,无疑会极大增加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企业重组带来的冲击,这种风险才是最可怕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是对房地产业底层逻辑的改变。可惜,有的房地产业头部企业,仍然执迷于所谓房价暴涨新周期的到来,大肆野蛮扩张,现在已经将要成为“大而不能倒”的又一个反例了。

而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走到现在,的确也要反思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商业模式,是否还能够持续下去,比如链接屏蔽背后的竞价排名模式、最便利生活背后的平台与骑手的劳动关系,等等。

强监管的初衷并不是来自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这个身份,而是要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鼓励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在野蛮扩张中迷失自我,放大社会焦虑和经济金融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国家必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监管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监管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