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21-10-27 11:57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草图建筑学言说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张应鹏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ZHANG Yingpeng

Partner, 9-Town Design Studio for Urban Architecture

非功能空间的意义

因为建筑有具体的使用功能、具体的建造场所,还需要各种工程技术的支撑,以至于很多人倾向于设计就是一项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技术活动。事实上,和绘画、音乐及文学一样,建筑师是用空间在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所以,改进建筑,我认为首先是要肯定建筑师的主观态度,包括对功能、场所环境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成就不同的设计,并因此形成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形式语言与风格特征。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追随功能”,而时间已经证明功能是不可靠的。昨天的工厂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创客中心,昨天街角的服装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街头转角咖啡馆。所以,改进建筑,我认为形式也可以转而追随“非功能空间”。第一,没有了具体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钳制,非功能空间更加自由、更加活跃;第二,没有了形式的责任与负担,功能空间也被彻底地解放了出来,从而更加均质,可以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最后,讨论一下空间品质。我一直认为建筑不只是一个被功能填满的被动使用的物理空间,建筑是主动地陪伴我们生活的伙伴。如果我们将功能空间、非功能空间与人的工作时间、业余时间相比的话,有人说:正是你业余时间所读的书决定了你的工作能力,你业余时间的生活态度往往直接决定你的生活品质。我们当然也可以这么说: 非功能空间的合理组织决定着功能空间的合理性,非功能空间的品质决定着建筑空间的品质。□

李华

东南大学教授

LI Hua

Professor, Southeast University

言说的焦虑

观察当今建筑的出版或发表,似乎存在着一种言说滥觞的现象:那些不能被言说的建筑物或建筑实践便好像欠缺了一些价值。然而,情况并不一直是这样。如果时间退回到60、70年前,我们会发现当时很多中国建筑师秉持的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建筑物对他们来说是自明的,或者说自主的。这固然反映了中国建筑话语(architectural discourse)的一些历史变化,但言说如何有效依然是一个问题。英国建筑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艾伦·科洪(Alan Colquhoun)认为,建筑物和建筑言说或批评有着各自的范畴,彼此都有对方无法触及的方面。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言说的多少,而在于如何有效地建立建筑实践与建筑言说之间的关系,使言说既不成为脱离对象的一种自说自话,又可以揭示后者无法呈现的部分,将之转化为自觉的意识、普遍性的议题,为新知识和认知提供可能。这也是对现当代中国建筑进行历史化、理论化和知识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

作者:卢健松,姜敏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每位建筑师应该读解的二十五栋建筑

作者:[英]西蒙·昂温 /Simon Unwin

译者:卢紫荫

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

与全球化、普世性相对,关于地域性的研究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特别是进入19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社会学、人类学对乡土、民族等问题被重新讨论,乡土建筑、地域建筑逐渐成为建筑师、建筑学者反抗国际风格的重要阵地。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lfsky)在纽约现代博物馆(MoMA)举办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展览及同名专著的出版,标志着一种新的、非英雄主义的建筑学出现。此后,保罗·奥立弗(Paul Oliver)在他主编的《房屋与社会》(Shelter and Society)和《房屋、符号与象征》(Shelter, Sign and Symbol)等书中进一步为乡土建筑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发、匿名、本土、民间等一系列形容词成为此类建筑的前缀。

1981年,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及其夫人丽莲·勒菲芙(Liane Lefaivre)基于康德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首次提出了“批评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是对现代主义和早期地域主义的批判。次年,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发表了《走向批评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

必须承认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学者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无论是李晓东教授提出的“自省的地域主义”,还是单军教授基于人居环境的地区主义思想都或多或少以批评的地域主义为基础。中国建筑师近年来的乡村建筑实践也多以其为理论武器,在很多作品中不难发现对地方传统继承的同时,基于现代性的设计演变。这与批评的地域主义主张的在全球化、普遍主义的前提下,保持建筑的地域性、多样性的观点无疑是吻合的。

显然,《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一书也受到以上一系列地域建筑思想的影响。但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延续以建筑师或经典建筑为主体的思路,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和自发建造上,正如王路教授在《旁白(代序)》中所述:“作者在全球-地方互动关系的语境中,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深入城乡聚落和地区,在百姓生活的人间烟火中寻找智慧,在普遍匿名的日常建造中辨析道理,在司空见惯的残余碎片中寻找活力,从居民自发建造和邻里生活中领悟地方的精神,思考建筑的本质”。正是这种思路和重心上的“偏移”造就了本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日常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也是一个地区、族群的集体记忆,是建筑文化形成的基石,但对于日常的研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建筑学界所重视。学界的视域往往集中在历史性的、经典的或者名人的项目上,希望借助这些蛋糕上的樱桃,以举一反三之势明晰建筑的地域特征。忽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日常中的“自发性”是促进地域形成共性的根本动力,是探讨建筑地域性生成机制的关键。无疑,《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一书以一种“舍末逐本”的方式,填补了学界在此领域的空白,使我们能从更立体和全面的角度面对地域建筑。

更为可贵的是,本书的两位作者既是学者,也是地域建筑的实践者。他们并没有停留在纸上建筑或者笔头研究,而是身体力行地在乡村进行建筑实践,用一座座房子来证明地方的自组织也可以与建筑师的他组织共存。在本书的第6章“干预自组织:作为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的空间自组织”中,可以看到两位作者多年实践耕耘的成果,其中既有中观层面的导则,也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如花瑶厨房更新等。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论述:关注自发性,强调其自组织特征,并非以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当今城市与乡村建设,而是寻找一个地区特有的“基本原理”以及更为本质的“隐藏的秩序”,并实现其在设计原理与管理方法上的合理转化,以改善城乡面貌。□(撰文: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

建筑始于草图。在过去,建筑是根据画在地上的草图进行建造的,这种将建筑以小比例绘制在纸上的方法,已有数百年之久。

对于建筑师来说,创作构思的快速记录、思维过程的细化深入、设计作品的氛围表达,都可以通过草图来完成,即使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不断提高,草图依然是建筑师交流思路、推演理念的最常用方式。无论细部、光影、材质、尺度、还是结构、功能、流线、环境,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均蕴藏在设计草图中,等待读者的挖掘与研究。

草图作为一种“媒介”,位于建筑师的思想与读者的理解之间。建筑师赋予了作品精妙的构思,通过草图展现并传达出来,留给后人细细品读与揣摩。

《每位建筑师应该读解的二十五栋建筑》就是这样的学习媒介,大篇幅的分析手稿草图迎面而来,将建筑实体如此鲜活地剖析拆解,将建筑师的巧思一层一层呈现眼前。

本书作者西蒙·昂温1952年生于英国约克郡,获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学位,现担任苏格兰邓迪大学建筑学名誉教授,撰有多部阐释建筑学基本原理的精品著述,是一位资深的建筑学者。本书是其著作《解析建筑》的姊妹篇,已在英、美、法、德等13个国家出版。本书详细解析了世界范围内25栋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设计实例,同时检验并演示了在《解析建筑》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方法,探索人与建筑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并通过丰富的草图语言,加深读者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在案例的遴选上,本书所选案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特别适用于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基础教学,有助于学生流利掌握建筑语言,并提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

西蒙·昂温在本书中喜欢引经据典、举一反三,大量的经典建筑案例分析能够极大增强低年级同学对建筑学的研究兴趣。例如,西蒙·昂温在分析完布斯克别墅后,又拓展分析了相似的建筑作品,如赖特的马丁住宅和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斯住宅,帮助读者构建起完整的知识关系网络,同时也通过建筑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建筑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依据作者的表述,本书的写作是为了那些希望启发建筑思想的读者,因此本书更加关注于一般性的建筑作品及建筑分析的可能性,并从特定的建筑作品中提取思想理念,通过图解的形式展现建筑师的推动力,以便使正在学习建筑设计的人们了解这种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及其多样的可能性与潜力。

在学习方法上,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不仅展示了对特定建筑的分析成果,还梳理总结了如何进行分析、应该怎样分析的一整套方法,使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对建筑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研习他人作品,也能在审视自己的设计时,形成更加理性的思考。通过对已出版的草图资料进行分析研判,提出质疑并纠正,读者能够对建筑师所做的决策以及如何做出这些决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建筑设计的学习过程与语言学习类似,在学习语言之初,我们通过对他人的模仿开发自己的语言潜能,再逐渐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若想解读建筑的内涵,就需要通过草图学习他人的设计思路与表达方式。作为译著,本书的翻译精美流畅,既是语言学习的优秀作品,也是建筑设计的桥梁之作。相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建筑案例的分析能力,并通过草图世界,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

猜你喜欢
草图建筑学言说
SolidWorks二维草图的绘制经验与技巧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