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遥遥望见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孙中山像,热泪盈眶。她后来回忆:“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宋庆龄与宋氏家族“三次分裂”,扮演了“背叛者”的角色。毛泽东曾写信给她:“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她顶住家庭与社会的一切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日渐猖獗,一方面联合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向革命阵营进攻,一方面组织右派小集团进行分裂活动。这年8月20日,他们杀害了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即“西山会议”),通过“取消共产党在本党党籍”“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之共产党员李大钊”等反革命议案,公然分裂革命阵营。
危难时刻,宋庆龄毅然挺身而出。她带病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站在主席台上,发出庄严沉静而又斩钉截铁的声音”,旗帜鲜明地严厉谴责右派集团违背孙中山的遗训,同时号召革命党人紧密合作,“团结坚固,不要受人家的挑拨”。在她和与会的共产党人及其他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会通过《接受总理遗嘱决议案》《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等决议案,重申国民党一大制定的纲领,并惩处了“西山会议”的首要分子,“这才把孙中山死后动摇了的国民党基础稳固住”,挽救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汪精卫加快了分共的步伐,宋庆龄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出卖群众。我们已经使他们抱有极大的希望。他们已对于我们寄予极大的信心。我们要永远忠于这种信心。”她主张依靠工农战胜反革命逆流,提倡艰苦奋斗。当她得知陈璧君(汪精卫之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一次在英商惠罗公司(汉口最大的百货公司)选购一大批日用品及衣料等,竟命令国民政府办公厅会计付款时,气愤地说:“这还像什么革命党人?我们是为人民做事的,我们有何权力要人民来支付我们所买的私用物品的货款呢?这种人哪里还有一点革命者的气息呢!”此后,宋庆龄不再和她来往。据亲历者斯特朗描述:
虽然她外表文雅乃至柔弱,但她有着一种钢铁般的意志。我看到她顶住家庭与社会的一切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她虽然孤立无援,就连家中最亲近的人(指宋子文)也反对她,但她从未动摇过,始终献身于孙先生向往的革命事业……坚持与共产党合作并组织工农。
“宁汉合流”前,宋子文带着蒋介石的密信来武汉,告知宋庆龄武汉政府即将反共,劝说她投奔南京政府。宋庆龄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对弟弟说:“不行。”她表示:如果武汉政府垮台了,她就回上海,继续同蒋介石作斗争。
1927年7月14日,汪精卫等人公开讨论“分共”。宋庆龄义愤填膺地坐在打字机前,打出要向全国人民讲的话,即著名的“七一四声明”。自此,她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她说:“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并预言:“革命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国民党一切忠诚的党员和“千百万中国人民,仍将遵循这条道路以达到最后的目的”。当时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中共地下党委书记的陈毅盛赞这项声明,呼吁国民党左派人士“把握立場,保护革命,继续工作”,指出“形势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民主人士许德珩(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忆说:当时在武汉读了宋庆龄的声明,“深受感动,从中获益良多,使我意识到革命虽然处于低潮,但必将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获得最后的胜利”。司徒慧敏当时已加入共产党,在华侨中活动,他说宋庆龄的声明传到海外,华侨中的革命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获得更大的力量,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更大的胜利信心,充满更大的斗争勇气”。
据亲历者文森特·希恩回忆:
对共产党人进行大屠杀,对劳工运动搞血腥镇压,等等,这些事使她(指宋庆龄)义愤填膺。这样,她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成了更有声望的人。她身体柔弱,又不善智谋,完全凭她的个人品格……使自己成了一位英雄。在中国革命遭到破坏的时候,如下现象是最离奇的现象之一:将军们和演说家完全垮掉了,有的屈膝投降,有的落荒而逃,有的缄默不语,而唯一的一位过去压不垮现在仍然不会被压垮的革命家就是孙逸仙柔弱的遗孀。
访问苏联,“我将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
宋庆龄在上海短暂停留期间,蒋介石集团对她威胁利诱、跟踪监视、造谣中伤,无所不用其极。家里人和一些亲友劝她退出政治斗争,无论如何不要再发表公开的言论替共产党说话,更不要发表措辞强烈的反对蒋介石的文章。但宋庆龄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决定去苏联,一方面争取国际援助,探寻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孙中山想访问苏联的遗愿。她的想法立即遭到宋氏家族的坚决反对,宋子文甚至拿出可以任意支取的支票来劝阻她。可是宋庆龄很坚定,表示除了苏联她哪儿都不去。无奈之下,宋子文跑到宋庆龄寓所提醒她:“二姐,今天我不是来动员你,外面风声很紧,你要出去就趁早,而且要绝对保密。”
宋庆龄认识到情况的紧迫性,立即着手办理赴莫斯科的手续。1927年8月22日凌晨3时半,上海法租界一片寂静,宋庆龄一副贫穷妇女的打扮,悄悄乘车离开寓所。按照预先计划,她提前拟好的《赴莫斯科前的声明》发表在当天的《申报》上,表明了她苏联之行的目的。9月6日,列车到达莫斯科时,苏联外长李维诺夫等上车迎候。当天,宋庆龄发表了三份书面声明,阐述了当前中国国内严酷的革命形势和自己革命到底的信心和决心。10月中旬,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邓演达到达莫斯科后,与宋庆龄等人决心要把分散的国民党左派组织起来,建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蒋介石为了迫使宋庆龄回国,用尽了一切办法,甚至怂恿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连发数信。宋庆龄怒不可遏,决定暂时不回国,“他们怕我‘赤化,不愿我多呆,我却要坚持下去”。她在复电中说道:“如果我回国的话,那也只是为了参加工农斗争……我将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
1928年5月,宋庆龄到柏林研究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她和邓演达希望拟出一个土地革命的纲领,作为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思想基础。
邓演达回国后,积极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于1931年11月2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宋庆龄闻得风声,立刻去见蒋介石,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你和邓演达的矛盾,我来给你们调解。你把邓演达叫来,我们三人当面谈谈。”蒋介石默然不语。宋庆龄表示一定要见邓演达,蒋介石最后不得不说:“你已经见不到他了。”宋庆龄勃然大怒,一手把茶几掀翻,蒋介石急急逃上楼去了。此后不到一个月,“一二·一七”珍珠桥惨案发生,各地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的爱国学生遭到残酷屠杀。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让宋庆龄意识到国民党的革命性已完全丧失,她愤然写下《宋庆龄之宣言》,宣布国民党“灭亡”,实际上也宣布了她正式退出国民党。
宣言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我坚决地相信: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这清楚地表明宋庆龄在对国民党绝望后跟共产党走的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六大纲领由她签名公布
淞沪会战开始后,宋庆龄多次冒着炮火上前线慰问19路军、四处组织募捐。当年在她身边工作的顾淑型回忆说:宋庆龄为此,“几乎每天在外面奔走,常忙得连午餐都顾不上吃”。19路军在淞沪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之魂”,在宋庆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美国记者感叹道:“孙中山先生之宋夫人,德才如玉,刚强正直,爱国义勇,不畏强暴,极力宣传抗敌救国,卓有成效,举目环球,无与伦比,啊——她是一位敢死之救国女杰!”
1932年3月,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联合上海30多个进步团体,组成共产党外围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这是宋庆龄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组织。
自救会推选宋庆龄为会长。她在演说中,第一次提出她对于中国抗战的全面主张,即四项要求:一、派遣全国至少80%的军队,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热河,保卫中国;二、武装人民,并组织义勇军;三、立即恢复人民的民主权利;四、停止向中国苏维埃区域进攻。在阐述第四条要求时,宋庆龄强调:中国的苏维埃政府已经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并且曾于今年1月提议,在停止进攻苏区、恢复人民的民主权利、武装人民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愿意与任何军队或武装部队合作,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主张,由于贯彻了“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当时各种各样的救国主张中最全面、最彻底的主张,实际上也是共产党的主张。它为翌年宋庆龄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奠定了基础。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遭受蒋介石的军事“围剿”,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受到严密封锁。所以,宋庆龄在演说中宣传共产党两个月前发布的、在三个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和一切武装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声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共产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电示上海局书记盛忠亮与宋庆龄接触,争取她的帮助。盛忠亮来到宋庆龄寓所,与她会谈了5个多小时。宋庆龄表示愿竭尽全力帮助共产党,答应出面筹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六大纲领中提出的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以及发起拥护六大纲领的签名活动。她后来谈到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六大綱领怎样由她签名公布的情况时说:“是午夜,由地下党召集会议。我是会长,宣布了六大纲领。参加会议的还有美、法、比国某些著名领导人以及其他代表等。”
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公布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签字者包括全国各个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的代表,因此,它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次尝试,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依据。
“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1932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宋庆龄被推举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该组织在宋庆龄等领导下,高举“保障民权”的大旗,为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营救被囚的革命者、反对国民党的非法拘禁和杀戮,开展了许多工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宋庆龄等人的营救下,陈赓、廖承志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获救。美国医生马海德(后加入中国籍)称宋庆龄是“我的革命导师”。据他回忆:
当时的上海,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国民党蒋介石不仅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就是对宋庆龄同志这样一位有崇高威望的人,他们也不放过,她的住处受到严密的监视。但是宋庆龄同志是一位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她不顾个人的安危,千方百计地帮助中国共产党进行各种革命活动。
由于我的阶级觉悟不断提高,逐步地取得了她的信任,因此,她经常把我的诊所安排给地下党作为联络开会的地方。红军根据地医疗条件十分恶劣,她让我买药品和医疗器材支援红军。我那个小小的诊所只能零买一些,因为买大批的药品需要国民党政府批准。她就介绍我找当时国联的卫生顾问,请他帮忙批准,终于买到了许多药品,由她送往革命根据地。有的共产党人要到国外去,宋庆龄同志也是想方设法,予以协助。
1935年夏季的一天,宋庆龄同志叫我把两位客人护送到一艘开往苏联的船上。我立即穿上时髦的西服,开着一辆蓝色的福特轿车,护送两位客人到了码头。在旧中国,我这个外国人就是畅行无阻的护照,因而胜利地完成了送人的任务。回到诊所不久,宋庆龄同志给我打来了电话,她一再说我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对我表示感谢。后来收到宋庆龄派专人送来的信,我才知道送走的是两位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我因为能为中国共产党办点事情而高兴,也因为能取得宋庆龄同志的信任而骄傲。
对于宋庆龄,蒋介石虽然恨之入骨,早就想除掉她,但由于她崇高的威望和特殊的地位,他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蒋介石指使戴笠选择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作为暗杀的对象,以“杀杨儆宋”。1933年6月18日,戴笠手下的特务将杨杏佛暗杀于离宋庆龄寓所不远的中央研究院门口。宋庆龄得知杨杏佛不幸遇害的消息后,异常悲愤。她不顾特务的恐吓和威胁,亲自前往万国殡仪馆吊唁,还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杨杏佛的无耻行径,表示自己将再接再厉,“直到我们应达到的目的”。
她还不顾国民党的禁令,亲自到码头迎接国际代表到上海参加远东反战会议,她的宣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被印成传单散发。
“只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和反帝革命才可以建立使中国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础。”宋庆龄在远东反战会议作了题为《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演说。这次大会是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胜利完成的一次国际反帝反法西斯会议,是实行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初步尝试。她在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完全一致,也是她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写信给宋庆龄:“庆龄先生左右:武汉分别,忽近十年。每从报端及外来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国的言论行动,引起我们无限的敬爱。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帮埃德加·斯诺进入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苏区访问,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革命
1931年9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准备撰写宋庆龄的传记,为此请求会晤宋庆龄。斯诺的前妻海伦后来回忆:“斯诺对这位英勇的妇女极为钦佩,她不惜牺牲家庭关系和财富置身于革命一边。”
在宋庆龄的影响下,斯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他的整个世界观,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不愿意当一个旁观者,而要积极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来。1936年春,已在北平安家的斯諾专程到上海拜会宋庆龄,“我请她帮助我,以便红军起码把我作为一个中立者来接待,而不把我当作间谍”。宋庆龄答应了斯诺的请求。不久,她接到中共中央电报,“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去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宋庆龄推荐了她最信赖的斯诺和马海德前去陕北。
斯诺在陕北参观访问三个多月,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巨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为国外记者开辟了采访苏区、报道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途径。在斯诺的影响和介绍下,外国记者纷纷前往中国苏区和抗日根据地。许多人从该书中了解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了解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同时,世界上的许多爱好和平、支援和同情中国人民的人,从《红星照耀中国》中得到鼓励,走进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
宋庆龄与中共中央一直保持着联系。1935年底,蒋介石出于政治目的,为寻找与共产党接触的线索派出了好几路人马,其中一路是宋子文。宋子文找到宋庆龄,请她设法与中共联系,将国民党愿意谈判的消息传递给中共方面。宋庆龄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当时以牧师身份在上海从事中共秘密工作的董建武。
1936年,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恢复地下工作。冯雪峰回忆,临行时,中央交代,“被破坏后的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同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两年”,特别嘱咐他到上海后先找宋庆龄等人了解一些情况后,“再去找党员”。
在抗日救亡这一民族最高利益的大目标下,宋庆龄抛嫌释怨,与宋霭龄、宋美龄结束了因政见不同而长达12年之久的隔阂
少女时期的宋氏三姐妹亲密无间。成年后,政治上的沟壑使她们日渐疏远。特别是在1929年以后,宋庆龄公开宣布,如果蒋介石不回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上来,她绝不参加国民党的任何工作。20世纪30年代初,宋庆龄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迅速恶化,有一段时间,宋美龄写给宋庆龄的信都转手由秘书代笔,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全面抗战前。
在抗日救亡这一民族最高利益的大目标下,宋庆龄抛嫌释怨,与宋霭龄、宋美龄结束了因政见不同而长达12年之久的隔阂,走到一条路上来。她们于1940年春和1941年秋在香港公开联袂参加抗战筹款会议,携手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相互配合,彼此支持,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她们的同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名英国记者震惊地说:“我相信她们(宋霭龄和宋美龄)在那里,但我不敢相信孙夫人在那里,她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同其他两个人一起光临这个大英帝国的前哨阵地。”
从1937年冬到1941年冬,宋庆龄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在粤、港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整整坚持了4年。她以崇高的声誉和威望,指导抗日救亡工作,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还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架起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战的友谊桥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12月,宋庆龄飞往重庆继续保盟事业。她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保持着密切联系。1942年的一个冬夜,宋庆龄在寓所举行晚餐会,欢送中共代表董必武返回延安。周恩来、邓颖超、冯玉祥、李德全等应邀参加,大家围坐在壁炉前,凝神聆听周恩来分析西北战场和国内外的形势。
窗外雪花飞舞,室内炉火正红,壁炉架上,摆放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株颗粒饱满的谷穗。李德全指着谷穗大声赞叹:“你们瞧,多么好看啊!这两株谷穗简直像金子铸成的一样!”“这比金子还要宝贵呢。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宋庆龄笑着说。
周恩来双手抚弄着饱满的谷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人民坐了天下,一定要把这两株谷穗画到新中国的国徽上面去!”
7年以后,这个美好愿望实现了。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国徽审查会议上提出国徽上应该有谷穗的图案,获得一致通过。
她没有子女,将一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内战开始后,宋庆龄打破了几年来的“沉默”,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的声明》,强烈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大声呐喊:“这个灾难必须趁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加以阻止。”她把自己的主张归结为三点:联合政府、人民民主和土地改革。并警告说:“国民党应该立即执行这些任务,否则就要担负掀起内战的责任。”而且,“国民党是不能在这种战争中获得胜利的”。
宋庆龄在解放战争时期充分展示了她“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由于宋庆龄拒绝与国民党合作、拒绝为国民党站台,遭到国民党的监视。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曾经计划将宋庆龄劫持到台湾。1949年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到沪,名义上访问胡适,实际上催促宋庆龄离开上海。4月26日,蒋介石到上海“邀请”宋庆龄到台湾。孙科要宋庆龄以“亲情、党国利益、总理基业为重,迅速离开上海,去台湾或香港皆可”。宋庆龄对他们的“邀请”一概谢绝,引起国民党的强烈不满。
1949年的一天,宋庆龄展读毛泽东的来信,心绪难平:丈夫确立的共和大愿,国民党没有实现,而他的同盟者共产党实现了。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宋庆龄与宋氏家族“三次分裂”,扮演了“背叛者”的角色:
第一次是选择当孙中山的革命伴侣,与家庭决裂。1915年,为去日本和孙中山相会,她打开后窗,利用撕开的床单,从二楼坠到了地面,然后赶往港口,乘上了一艘开往日本的轮船。
第二次是选择共产党。1927年,当共产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被迫转入地下时,宋庆龄明确表示:“我相信共产党。我还想看一看。”
第三次仍是选择共产党。1949年8月26日,宋庆龄北上。自此,她再也没有与家人见过面。
宋庆龄没有子女,将一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革命征程中,她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在革命即将胜利时,她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歌《向中国共产党致敬》:“这是一个最伟大的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里程碑。我们解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的束缚。我们铲除了封建制度。人民正走向新的、更光辉的高峰。敬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