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寿昌,查小军,雷祥辉,费繁旭,徐东升,高 阳
(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近年来,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页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而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1]。准噶尔盆地是中国陆相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2]:邹才能等[3]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次发现小于1 μm的油气纳米孔;汪贺等[4]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气体吸附实验以及X-CT三维数值重建模拟孔隙结构,提高了纳米级微观孔喉结构的表征精度;Slat等[5]采用纳米CT扫描技术将Barnett页岩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等;Sok等[6]通过Micro-CT扫描成像等三维重构技术对页岩储层进行数值模拟表征。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中国页岩油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诸多地质学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芦草沟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沉积特征的描述等方面[7-10],而对页岩油储层演化特征及储层差异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镜下薄片鉴定、全岩X-衍射实验及高压压汞实验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上“甜点”段页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对比分析不同岩性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并从物性、孔喉结构以及测井响应特征方面对不同岩性储层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期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及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的西南部,是在中石炭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11](图1),整个凹陷均有油气分布,且厚度较大,面积约为1 278 km2。芦草沟组整体上表现为源储一体、近源成藏、大面积连续分布等特征,具备形成致密油的良好条件[12]。目前,全区完钻水平井30余口,直井40余口,全区日产油为388.4 t/d,累计产油22.92×104t,2018年产油为4.5×104t/a。其中,芦草沟组上“甜点”储层段厚度较大,试油见油率高,为有利勘探开发层段,此次研究的实验样品选自吉木萨尔二叠系芦草沟组,目标层位为吉木萨尔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上“甜点”段(P2l2)。
图1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顶面构造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受咸化湖水和火山作用的影响,岩性复杂多变,矿物成分多样[13]。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全岩X-衍射实验表明,页岩油储层上“甜点”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屑云岩、长石岩屑砂岩、云质砂岩和砂质泥岩(图2),偶见灰色泥岩发育。其中,砂屑云岩、长石岩屑砂岩与云质砂岩为主要储集层。常见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石、方解石等多种岩石矿物组分,同时还发育多种自生矿物,如碳酸盐岩类、硅酸盐岩类、黄铁矿等。其中,长石平均含量为35.13%,石英平均含量为20.39%,白云石平均含量为19.66%,方解石平均含量为8.99%,而黏土矿物的平均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为8.55%。上“甜点”段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含量在30 m深度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纵向分布上频繁发生变化,表明上“甜点”段岩石类型及其组合规律复杂多变,同时反映了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发育一套粉细砂、泥及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混积岩。
图2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主要岩石类型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整体孔渗相关性较差,反映了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孔渗关系复杂。芦草沟组上段孔隙度为0.49%~21.80%,主要集中分布在6.00%~20.00%,平均为11.91%;渗透率为0.001~1.240 mD,主要集中分布在0.001~0.020 mD,平均为0.270 mD。
上述研究表明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岩石物性差,为致密储层,整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的储层物性特征。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局部可见少量微裂缝发育。原生孔隙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孔隙边界清晰,颗粒之间未被杂基和胶结物充填,是储层中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产生,可见长石粒内溶孔、钠长石晶间孔、白云石晶间孔、粒内杂基和岩屑粒内等溶孔,普遍发育于储层的大部分岩性中,是储层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研究区局部可观察到微裂缝,但相对不发育,偶见由粒间杂基缩水产生的收缩缝以及压实作用产生的颗粒内裂缝。
通过大量样品统计发现,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4类储集空间,即剩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晶间孔和溶蚀孔较为发育,剩余粒间孔和微裂缝次之,有机孔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图3)。
图3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3.1.1 沉积环境
沉积物在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下的发育特征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沉积物的分选性、磨圆度、粒度等各项指标差异上,从而直接影响储集层的发育特征[14]。吉木萨尔芦草沟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咸化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上“甜点”段P2l2主要发育于凹陷东斜坡,厚度为13.4~43.0 m,平均为33.0 m,沉积类型主要为浅湖相、滨浅湖相、滨湖相夹云泥坪相,沉积了一套咸化湖泊准同生白云岩化的混积岩。同时,上“甜点”段在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局部水退—水进的过程,导致物源供给差异较大,水体发生变化,岩性复杂多变。
3.1.2 岩石类型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来源于周边的古隆起,受不同成岩作用的影响,页岩油储层岩性复杂,矿物成分及含量多变,与其他盆地细粒沉积岩类致密油储层存在明显差异,长石岩屑砂岩、云质粉砂岩和砂屑云岩是上“甜点”段的主要岩石类型,储集性能较好。
3.1.3 成岩作用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对储层物性和孔隙发育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岩石薄片镜下特征和扫描电镜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岩石矿物组分复杂,胶结物类型多样,以方解石胶结、白云石胶结、硅质胶结和黏土矿物胶结为主,部分碳酸盐胶结物充填于粒间孔隙,导致储层物性变差[15]。同时,在镜下观察发现大多数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均发生溶蚀分解,溶蚀现象普遍存在,大量微米、纳米级孔隙发育,提高了储集性能(图3)。
3.1.4 裂缝
裂缝的存在能直接影响储层中油气的富集规律及开发效果。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观察发现,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相对较少,裂缝密度普遍较小,仅J174、J34井的构造缝密度相对较大,偶见少量层间收缩缝和溶蚀孔缝。因此,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复杂缝网。
3.2.1 成岩作用类型
3.2.1.1 压实作用
研究区总体上表现为颗粒间点-线接触,压实作用中等。泥晶云岩组分单一,呈块状结构,压实作用相对较强,部分微孔隙发育,而灰质云岩中的条带状、团块状的长英质矿物在压实作用之后呈定向性排列。随着碎屑组分石英的含量增加,孔隙度有所增加,压实作用减弱,云质粉砂岩中矿物颗粒呈明显的线接触,砂质云岩的压实强度中等,磨圆较差,颗粒间主要以线接触为主。
3.2.1.2 溶蚀作用
在酸碱流体交替溶蚀改造作用下,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其中以长石溶蚀最为显著,储层物性得到极大地改善。通过镜下观察,砂屑云岩和灰质云岩中的石英、长石矿物颗粒表面或边缘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蚀现象,白云石晶间孔隙较为发育,被有机质充填,长英质矿物定向分布,见少量铁白云石晶粒均匀分布,粒间微孔呈定向分布(图4a)。云质砂岩的溶蚀作用较为强烈,岩石内的显微晶状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及显微粒状白云石矿物相间分布,粒间微孔(缝)具有定向性,大多数孔隙常被有机质充填(图4b)。
3.2.1.3 胶结作用
不同岩性的胶结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发育大量白云石、方解石、自生石英、自生钠长石和黏土矿物,主要以方解石胶结、黏土矿物胶结和硅质胶结为主。其中,砂屑云岩胶结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亮晶方解石和黄铁矿晶体集合体呈团块状分布。云质粉砂岩主要以方解石或铁白云石胶结为主,黄铁矿晶体及方解石集合体呈团粒状及斑块状分布,局部可见长石颗粒溶蚀土化,表面相对较脏(图4c)。长石岩屑砂岩颗粒呈点-线接触,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式-接触式胶结,可见方解石晶体被挤压于碎屑颗粒之间以胶结物形式产出,黄铁矿晶体集合体呈圆粒状充填于粒间孔隙中(图4d)。
3.2.1.4 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主要表现为方解石、铁白云石、黏土矿物等交代长石碎屑颗粒或杂基,不同岩性表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铸体薄片观察可知,研究区方解石交代长石碎屑强烈,局部可见长石加大,多数长石碎屑沿解理缝被方解石交代,呈长石假象(图4e)。长石岩屑砂岩部分斜长石铁白云石化严重,局部可见粒间充填于白云质和黏土杂基(图4f)。长石砂岩主要表现为颗粒斜长石被黏土矿物交代,部分泥岩碎屑绿泥石化,可见长石、石英次生加大现象。
图4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不同成岩作用特征
3.2.2 成岩演化阶段及孔隙演化
通过上述储层特征的研究可知,研究区剩余原生粒间孔隙逐渐减少,溶蚀孔和晶间孔发育,局部可见少量微裂缝发育,泥晶云岩和砂质云岩的机械压实作用较弱,颗粒之间主要以点-线接触为主,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长石岩屑砂岩和碳酸盐类的压溶现象明显,长石溶孔相对发育,可见亮晶方解石。通过岩石颗粒接触方式和孔隙类型大致推断出研究区处于早成岩B—中成岩A晚期。
结合镜质体反射率Ro、最大热解峰温Tmax和有机质荧光特征等各项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埋藏深度和自生矿物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埋藏深度约为3 150~3 460 m,早成岩阶段碎屑颗粒呈点状接触,剩余粒间孔隙较为发育,直至中成岩A期,碎屑颗粒主要以点-线接触为主,次生孔隙发育。研究区目的层段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3%~0.96%,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6~460 ℃,有机质荧光多呈绿色、浅黄色。根据J174井的薄片鉴定、全岩X-衍射实验和电子探针资料分析结果可知,碎屑长石、石英颗粒溶蚀明显,矿物成分复杂,方沸石具有溶蚀现象,可见连晶式-亮晶方解石胶结,局部方解石化、铁白云石化严重。依照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标准,结合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段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中成岩阶段A期。
在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阶段划分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定性分析孔隙演化模式。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早成岩早期剩余粒间孔隙发育,颗粒主要是以点-线接触为主,石英、长石颗粒碱性溶蚀。由于早期生烃排放出大量酸性流体,促进了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压实作用逐渐受到抑制。直至中成岩A早期,亮晶方解石呈连晶式结构,长石、方解石化严重,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作用强烈,溶蚀孔隙发育。中成岩A晚期大多数斜长石被方解石、铁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交代,部分泥岩碎屑绿泥石化,石英加大现象明显(图5)。
图5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控制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等,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促进储层物性的分异,而裂缝能对储层物性进行改善。此次研究针对不同岩性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和测井响应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岩性储集层之间的差异。
根据不同岩石样品的孔渗数据和孔喉结构参数统计结果,结合J174井的测井响应特征(图6),最终对3类主要储集层(长石岩屑砂岩、云质粉砂岩和砂屑云岩)物性、孔喉结构参数和各项测井值进行对比分析(表1)。
表1 不同岩性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及测井响应差异
图6 J174井测井解释综合柱状图
总体来看,不同岩性孔隙结构差异较大,长石岩屑砂岩类最好,砂屑云岩次之,云质砂岩相对较差,但云质砂岩的储集性能比砂屑云岩的更好。粉砂岩、云岩类呈低伽马、低中子、高密度特征,其中云岩的密度较粉砂岩的密度更高,砂屑云岩呈高阻、云质砂岩呈中低阻、长石岩屑砂岩呈低阻特征。
(1)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主要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受准同生及调整白云石化等作用的影响,储层岩性多变,矿物成分复杂,成岩作用较为复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屑云岩、长石岩屑砂岩、云质砂岩、粉砂质云岩及灰色泥岩,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整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溶蚀孔和晶间孔为芦草沟组上“甜点”段的有利储集空间。
(2)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页岩油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及裂缝。其中沉积环境决定岩石分布范围,影响早期孔隙的发育,砂屑云岩、长石岩屑砂岩与云质砂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储集性能相对较好,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复杂缝网,压实作用在成岩早期制约储层孔隙的发育,而溶蚀作用决定次生孔隙的形成,提高了储集性能。
(3)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早成岩阶段剩余粒间孔隙发育,石英、长石颗粒部分碱性溶蚀,由于早期生烃排放大量酸性流体,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压实作用受到抑制;直至中成岩阶段,亮晶方解石呈连晶式结构,长石、方解石化严重,部分方解石、铁白云石发生胶结作用现象,大多数斜长石被方解石、铁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交代,部分泥岩碎屑绿泥石化,石英加大现象明显。
(4) 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上“甜点”段不同岩性储集层孔隙结构差异较大,其中长石岩屑砂岩类孔隙结构最好,云质砂岩相对较差,但云质砂岩的储集性能比砂屑云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