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书写

2021-10-26 13:36焦梦雪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
名作欣赏 2021年29期

⊙焦梦雪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250014]

《古船》是张炜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其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而这主要得益于文中意象的有力塑造,这些意象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和耐人咀嚼的意味,使小说更具厚重感、神秘性和吸引力。很多意象看似没有关联却融会贯通,形成一整个意象群,意蕴丰富。本文将从城墙、老庙、老磨、古船、《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意象中,论述《古船》中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书写,并探索各意象之间的联系。

一、城墙:历史与人生困境的哲理性象征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写道:“我们的土地上有过许多伟大的城墙。”城墙何以伟大?回溯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小国林立。“高筑墙,广积粮,被认为是上上之策”。那时,城墙是守卫国家的“战士”,也是国人心中的安全带。在千年后的现代社会,勘测人员发现古都城墙,“抚摸着砖石,仰视城垛,久久不愿离去”。经过岁月的冲刷,古都城墙不再完整,不再高耸,变成了一个“土堆子”。所以,城墙首先是历史的象征,充满历史气息,为小说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审视历史的宏观视角来书写当下。城墙象征着已然消亡而又终将消亡的一个个历史时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建立在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时代背景之上,同时也预示着所书写的这段故事最终也将会成为历史而被尘封。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深度,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感怀。从“城墙”这个词本身的结构来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城墙”就是“城的墙”。墙的内部是城,有城的地方就有人,有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也有动荡杀戮。城墙,作为一个默默的见证者,目睹着这一切,也包容着这一切。

《释名》中有“墙,障也”的解释,城墙也是封闭的象征,似乎带有宿命的意味,是人生永远无法逾越的屏障。“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杨绛先生曾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虽然人的性格不一样,其突围的方式就可能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人们都必须受到围城的束缚。隋见素的人生轨迹恰好就能说明这一点。作为老隋家次子的他梦想着恢复老隋家昔日的辉煌,怀着雄心壮志开办了洼狸大商店,又意欲在新一轮的承包会上打败赵多多。接替粉丝厂无望后,他又独自一人来到大城市,目睹城市的灯红酒绿,追逐时尚新潮,暂时赚到了金钱,最终被骗。于隋见素而言,生他养他的洼狸镇是围困他的城墙,任他挣扎打拼的大城市也是他的围墙。他从一个城进入另一个城,地方虽变,可他内心的物欲未变,而物欲正是他永远无法逃离的精神围墙。小说中的隋见素一直不停地盘算,盘算粉丝厂的盈亏,谋算自己的将来。“密密的数码日夜啮咬着他,像水蛭一样吸附在他的皮肤上”。可似乎人算不如天算,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中间虽有发迹,但最终逃不过失败的他好像永远也无法越过命运的城墙。

颓败或埋没的城墙,是历史的见证,悠远而沧桑;又是宿命的象征,困顿而无奈。

二、老庙:传统与现实的反讽性象征

老庙不仅是小说情节演进的重要场所,也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重要意象。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胶东芦青河畔的洼狸镇,这是一个人口稠密,谱系分明的地方。“他们的父亲、爷爷、老爷爷、太爷爷,再到儿子、孙子、曾孙子……图解起来像一串串葡萄”。镇子上的老隋家、老赵家、老李家三大家族,各因血缘自成一体,却也因利益而彼此联系紧密。老庙安放着祖宗的牌位,代表着宗族血缘,是文化传统的象征,是洼狸镇人们的精神支柱。

但在政治运动时期,老庙又成了开会批斗的舞台。还乡团卷土重来时,四十多个男女老少被驱赶到老庙旧址上。一些人就是在祖宗面前干了丧尽天良的事情。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早已消失殆尽,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无法保障。原本延续血脉传统与寄托精神的殿堂剧变成精神的地狱,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这样的转折其实在小说的第一章就暗含伏笔。隋不召回来的这年春天,一个巨雷打中了老庙。“大火映亮了整个洼狸镇,有什么在火里像炮弹一样炸着,老人们说那是和尚盛经的坛子烧碎了。古柏像是有血脉有生命的东西,在火焰里尖声大叫。乌鸦随着浓烟飞到空中,悬巨钟的木架子轰隆一声倒塌了”。原本完好的老庙变成残败的废墟,这种事物实体的消失,一定程度上也是老庙所代表的传统的解构。“灼热的气流把围上近前的人烤得大叫,火舌就像红色的指头一样伸出老长,把试图冲上去救火的人一个一个按倒”。在老庙面前,族人本该庄严肃静,但面对“天灾”和“人祸”的现实,洼狸镇人展现出的最原始的一面,对其过往坚持的传统构成挑战,极具反讽性。

三、老磨:工业、人格与时间的多维性象征

老磨这一意象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老河道边上还有一处处陈旧的建筑,散散地矗在那儿,活像一些破败的古堡”。老磨既作为洼狸镇的重要背景,时常发出呜隆隆的声音,不停地提醒着洼狸镇人。同时,老磨的存在也映衬着主人公隋抱朴的形象。

首先,老磨是传统手工业的象征。老磨是用来磨绿豆以制作粉丝的,所以老磨代表着传统手工业。从过去的大量的老磨屋到现在的仅存的几个老磨屋,老磨的数量减少也代表着工业文明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的落没。

值得注意的是,老磨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一个老人端坐在一旁的方凳上,看着老磨,一会起身往磨眼里倒一木勺浸湿的绿豆。”往后,老磨的出现大都伴随着此人——隋抱朴。“河边,老磨呜隆呜隆地转着。抱朴怀抱着滑溜溜的木勺,一动不动地坐在最大的一个磨屋里”。主人公抱朴是老隋家的长子,经历了父亲隋迎之和后母茴子的去世后,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在巨大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他照顾弟弟,爱护妹妹。历经了磨难的抱朴不像弟弟见素那样雄心满满,疾恶如仇,而是终日一言不发地坐在老磨里,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可当洼狸镇人需要他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挺身而出。当赵多多的粉丝厂“倒缸”时,他出山去“扶缸”,倒了几次缸,他就扶了几次缸;当粉丝大厂需要总经理时,他也选择承担起粉丝厂的重任,不辜负洼狸老百姓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老磨也是隋抱朴人格的象征,象征着他踏实质朴、坚实可靠、任劳任怨的可贵品质。同时,老磨也隐喻着隋抱朴人格的内倾性。在小说中,抱朴有着一种强烈的自省和反思意识。“我是老隋家有罪的一个人!”为什么老隋家走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洼狸镇成为现在的样子等等这些问题,抱朴都在心里有所思考,就像推磨一样反反复复地追问。他尽管沉默寡言,但内心里时常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老磨也是时间的象征。“老磨呜隆呜隆地磨着时光”。“一个个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间不慌不忙地转动,耐心地磨着时光。两头老牛拉着巨磨,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的路上缓缓行走”。慢慢的老磨就像慢慢的时间,老磨磨一圈,时间就一分一秒地流一段。老磨朝着一个方向磨,时间也只能往前走,消逝的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四、古船:固守与突破的对立性象征

“古船”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虽不多,但确是文章的核心意象。

胡明贵《论张炜小说〈古船〉意象的隐秘含义》一文中详细探讨了“船”这一意象有着古老的历史背景。他指出:在古代船的意象主要负载着表达漂泊之情,抒写离愁别绪和抒发出世之感想三种思想感情类型。张炜借鉴了古典文学中用船来表达愁苦的这一方面,但主要抒写的不是个人的羁旅哀愁与离怀别恨,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

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就写到了老庙突然中了巨雷被烧毁,接着芦青河变浅,大船搁浅,码头荒废。后来,老船被挖掘出来,被运到省城,成了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大船搁浅在河滩,失去了其航行与探索的作用,只能渐渐腐朽而荒废。古船象征着古城镇,更是古老中华民族的象征。搁浅的古船象征着故步自封的民族,固守在变浅的河道,不愿探索改变,也日益失去了前行的激情,逐渐没落。在风雨频仍的环境里,整个民族像搁浅陈旧的古船一样,不断经历社会风雨,遭受挫折。大河文明之下,以农业为主的华夏大地相对闭塞,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比较固守。面对天灾人祸,他们并没有多少抵抗力。“洼狸镇人实在经不起苦难了,可苦难老是跟在他们身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老的洼狸镇使用过的船这种传统交通工具,也代表着交流与自由,象征着突破与探索。在陆路交通设施还比较落后的20世纪,凭借着天然河道即可通行的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成为连接内部与外部的桥梁。有物质的交换,“这其中有很多船是为粉丝工厂运送绿豆和煤炭,运走粉丝的”。有人员的流动,隋不召就是跟着船出去闯荡;有文化的渗透,隋不召带来的《海道针经》等。船代表着自由。隋不召没有和哥哥隋迎之一样担负起家族的产业,而是选择独自一人,跟随着他自己的“郑和大叔”,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同时,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以农为本。只有极少数人可能不被捆绑在土地上,不被束缚于别人的观念里,可以大胆选择乘风破浪。隋不召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他更多的是浪子的身份。可他本人并不在乎,他只管说着自己想表达的,做着自己想做的,过着自己想过的。隋不召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是如此的自然率性,如此的轰轰烈烈。这不就是突破吗?

五、《共产党宣言》:明灯与蓝图的升华性象征

在文章中,《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也多次出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也有多重象征意义。

“我一遍又一遍读它,心想我们从哪里走过来?还要走到哪里去?日子每过到了一个关节上,我都不停地读它”。父亲的死、后母茴子的死,以及粉丝厂的变动等等,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一切都让抱朴感到一种疑惑和不安。抱扑有着老磨般的性格,沉默寡言,但“世上那些不怎么说话的人其实说了最多的话,说得口焦舌燥。他们在跟自己交谈啊,最累的是心”。当他处于黑暗的时候,当他心乱烦躁的时候,他就会读这本书,他渴望在这本书里找到现实问题的答案。

当然,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共产党宣言》象征着一盏明灯。在隋抱朴苦恼的时候,他就会反反复复地读这本书。尽管他可能无法说清这本书的内容,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的真谛,但他却时常感到这本书非同一般。“要真懂没那么容易。我准备读一辈子”。在小说中,抱扑对见素说:“我从很小就得了这病,愈来愈重,胆小怕事,从来不敢说出心里的话;有时正说着,有人大声对应一句,我又变得吞吞吐吐了;我不敢走到人多的热闹地方去,不敢大声说话。镇上出了什么事,追查起来,我老觉得是我做的。……这大概要从头治。不过我有信心治好,我会里里外外强壮起来,我的信心一天天大起来。”在抱扑“治病”的路上,这本书如同灯火一样,可以给身处黑暗的他带来一点光明和几丝希望。抱朴常常觉得这个粉丝厂不是老赵家的,也不是老隋家的,而是整个洼狸镇的,是每一个人的。因此,他从未像见素那样想把粉丝大厂囊入怀中,从未为了个人利益奔波忙碌,他只是静静地坐着,稳稳地守着,当外界需要他的时候,他不会拿着架子,而是选择适时而动。他的这种人生取向和处世态度不能说不受到《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也是未来的蓝图的象征。在《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中,没有压迫,没有强制,没有异化。小说最后,抱朴毛遂自荐,成功担任了粉丝厂的大经理,可谓是实至名归。那他又将带着粉丝厂,带着洼狸镇的百姓走向何方呢?那或许是一个人人向往,自由平等,物质丰裕,精神饱满的美好世界。整个意象群中,《共产党宣言》是具有升华小说主题思想作用的重要意象。

六、小结

“这本书奇怪的地方,就是每个读它的人必须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它”。张炜的这部史诗性的著作,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在大与小,粗与细,集体与个人的张力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大处,这部小说跨越了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在小处,不妨细看一下隋家兄弟的名字。不管你对待命运的态度是“迎之”还是“不召”,它都会分秒不差地降临。隋迎之猝死在了还债的路上,隋不召为了救李知常被卷进了机器。见素和抱扑的名字似乎有点中国的道家底蕴,有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传统智慧。老子的 《道德经》第十九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是老子对世人的忠告。

在小说的行文中散落在细处的意象,更是给读者奇妙的阅读体验。本文分析的五个主要意象有着不同意义上的多重性。城墙象征着历史与人生的难以破解的困境,老庙象征着带有对立性的传统与现实,老磨象征着工业、人格与时间,古船象征着固守与突破的多元,《共产党宣言》象征着前行道路上的明灯与未来的蓝图。

小小的洼狸镇浓缩着中国一段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在整个中华民族浩浩荡荡前进的过程中,有像抱朴一样踏实肯干的务实者,有像见素一样满怀壮志的探索者,文中的意象与人物紧密结合。同时,各个分离的意象又合成一体,在被“城墙”环绕的古老城镇,在某种程度上受着“老庙”影响的,拥有像“老磨”一样品质的主人公,驾驶着洼狸镇这条“古船”去追寻“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想世界。意象交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个人和集体之中,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

① 雷达:《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当代》1987年第5期。

② 张炜:《古船》,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凡引《古船》原文皆出自此书,不再详注。

③钱锺书:《围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