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刚
摘要: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化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不应是冷冰冰的,不应该只躺在书本上,要走到生活中,走到学生心理,要有热度。化学作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改变着生活,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科学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会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化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知识不应是冷冰冰的,不应该只躺在书本上,要走到生活中,走到学生心理,要有热度。这一代学生生活在我国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时代,吃的是精加工的食品,色香味俱全,见的玩的多是高大上的电子产品,声光电绚烂,虚拟空间充斥现实世界,但与过去的一代或几代人相比,学生远离了生活实际生产实际,有的学生到初三才在实验室第一次见到火柴,高中的学生不知道如何鉴别生熟鸡蛋,不知道检验煤气管道泄漏时刷肥皂液的原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中埋头做学问的学究,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化学作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改变着生活,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科学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会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元素化合物”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涉及的都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有重要用途的物质,如果不能开发出物质的应用价值,不能认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仅仅作为知识来教来学,势必味如嚼蜡,死气沉沉,所以,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我采用了“基于物质应用的教学模式”。
具体模式描述如下:
环节一:认清元素或物质的来源
(1)该物质(元素),发明(发现)的历史
(2)该物质(元素)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环节二:现在在科学上,该物质的应用
(1)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对应应用)
(2)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应应用)
环节三:在未来,该物质还可能有哪些应用
(1)已有预期
(2)你的预测
二、教学案例分析:《氮的循环与氨》
在讲氨气之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氨气的知识仅来自于初中课堂,知道它是一种气体,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人畜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氨气能用于制做氮肥,能举出两种农业上常见肥料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环节一:人类用氮的历史
(1)举例介绍氮元素对生物的重要性:氮元素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和酶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生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没有氮元素就没有蛋白质,而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植物缺少氮元素会干黄枯萎;人缺少氮元素会营养不良,牛奶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小孩要喝牛奶豆浆补充蛋白质——氮元素又叫生命元素。
(2)空气中含有近百分百分之八十的氮元素,为什么动植物还可能缺氮呢?因为对大多数动植物而言氮元素不能直接利用,需要固氮。
(3)远古时代:氮元素的利用——人类用氮的历史:
远古时代,人们靠天吃饭,饥饱由天。
其化学原理为:靠天吃饭——高能固氮——雷雨发庄稼
物质转化关系为N2→NO → NO2→ HNO3→ NO3-
(4)农耕时代:氮元素的利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农耕时代,人们普遍用人畜粪便及动植物残骸做肥料,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在我国四五十年代大街上有许多背着粪箕子的老人捡拾粪便做肥料,其中的化学原理是:NH3,NH4+→NO2-→ NO3-在此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氮元素的利用及循环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始终的,氮的循环十分重要,氮元素的利用也是逐渐发展的,从而对后续学习十分期待,知识上,也回顾练习了氮的不同的转化过程。
环节二:工业时代,合成氨及应用:氨水——氮肥
人类可以一直过着天人合一自然循环的生活吗,我们还有必要寻找新的固氮方式吗?
19世纪以前,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人口的增长使土地变窄了,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实现大气固氮,向空气要面包,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注目和关切的重大课题。哈伯就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哈伯发明了合成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氨:
(1)氨的组成
(2)氨的结构
(3)氨的物理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是为氮肥而生的,氨水就是第一代氮肥,图片展示我们国家60~70年代氨水窖,氨水罐,农民运氨水的场景,学生在惊讶好奇之余,思考为什么现在不用氨水了——进而引出氨及氨水的化学性质。
(4)氨的化学性质
展示现在生活中的常见肥料,从而预测得出氨气的化学性质——碱性气体:与水与酸反应。
至此,学生完成了对氨气的性质学习,明确了人类用氮用氨的历史以及氨气的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知识彻底走下书本融入现实当中,知识不再为了学而学,而是有用才学,学有所用。在此过程中也穿插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六七十年代工业落后,生产氮肥的技术尚不过关,农民多用粗放型的氨水,不安全不说,效率效益低下,如今我国已经成了化肥进出口的大国…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变得多层次立体化。
环节三:信息时代,人类用氨的未来
展示本节课所涉及的物质转化关系图,从类别的角度巩固上面所学氨气的性质,从化合价的角度引出氨气的还原性,再辅以演示实验,进而揭示氨气的未来。
(1)氨气的催化氧化制一氧化氮(明星分子),制硝酸(炸药),正在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2)氨气在纯氧中点燃生成氮气放出大量热,应用前景:作为汽车火箭等的高能燃料,已有一定应用,普及起来似是指日可待。
“科学家用一种含钼的化合物作催化剂,在常温下就能完成氨的合成,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液氨有望取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氨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反思:本节课把氨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人类用氨的历史中,以氨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为知识线,以氮的不同循环方式,不同转化关系,类别及结构的变化为方法线,以历史长河人类用氨的行为为情感线,三线合一,不突兀、不生涩,三线齐弹很好的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结语:
吃米不知稻,饮水不识源,是幸福亦是悲哀,书本不会凭空长出知识,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五光十色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我想更吸引人的还是宝物身前身后的故事,如何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值得思考的,做教师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tcrzPHrzXaTaMjA74CIcb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