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立
(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综合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2019 年旱情程度与旱情特点,对比分析历史年份旱情,以解决旱情实际为落脚点,结合需要与可能、投入与效果和轻重缓急等诸多方面因素,确定旱情主要分布在九龙岗镇、洛河镇、孔店乡及上窑镇。根据境内农业灌溉工程因干旱而暴露的问题,提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水源工程、提水工程、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灌区续建配套更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其他灌溉工程供水能力、完善旱情监测系统[1-3]。
根据大通区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大通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发生,且旱灾出现的概率高于洪涝灾害,旱灾发生机率达2年一遇。据统计,2019 年大通区内累计受旱面积0.45 万公顷,大通区共计投入抗旱经费320万元。
2019 年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及9 月开始,气温整体偏高、没有有效降水是导致大通区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如表1 所示,根据分析,淮南站2019 年7—9 月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3.8%,属于重旱级别。
统计2019 年全年淮河淮南断面、高塘湖窑河闸水位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图1、2 可知,6 月淮河水位明显高于高塘湖水位,使得利用淮河水补充高塘湖条件良好,随之7 月安徽省防汛指挥部做出开窑河闸引淮河水入高塘湖的决定,缓解了大通区的旱情。
图1 2019 年6—12 月淮河干流淮南站水位变化情况
根据2019 年7—9 月旱情程度及分布,旱情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上窑镇东部,九龙岗镇中部,洛河镇、孔店乡西部等乡镇,总结大通区旱情特点如下2个方面。
1)灾情空间差异较大
大通区的农业种植特点是以水稻、旱作物为主。水稻的种植周期多为4—7 月,该段时间东部降雨充足,但西部及上窑镇东部高岗地区,地面高程相对较高且远离淮河、高塘湖,农业灌溉水源多依靠水库、塘坝蓄水,降雨少、气温高导致区内水库水位持续下降,塘坝干涸见底,农业灌溉引水困难,旱情较其他地区严重[4]。
图2 2019 年6—12 月高塘湖水位变化情况
2)水源工程单一
大通区境内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高塘湖。干旱期高塘湖水位持续降低至16.9 m 以下时,近岸湖区多年淤积,沿湖泵站进水渠无法引水,泵站取水困难,影响农田灌溉用水。
目前大通区境内沿淮河、高塘湖周边地区,农业抗旱灌溉水源主要为淮河和高塘湖水源,依靠短时自然降雨灌溉程度较低[5]。大通区内约0.2 万公顷耕地,由于距离淮河、高塘湖较远,取水较为困难。根据调查,其主要存在问题有如下5个方面。
1)湖泊淤积严重,沿湖泵站提水困难;2)水库库容减少,蓄水能力持续降低;3)备用水源匮乏,应急灌溉保障力偏弱。
现有部分灌溉除涝工程建造年代久远,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设备陈旧老化、能耗高、效率低,工程建设时因陋就简,标准较低,加之缺乏维护改造投入,工程损坏严重,泵站提水能力下降,影响灌排效益的发挥,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亟需更新改造。
大通区内无有效的引调水工程,干旱年份多数依靠湖泊、水库、塘坝自然蓄水,工程蓄水量直接影响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大通区内部分渠道断面未达到设计标准,部分渠道渠底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减少[6]。
大通区大多为提水灌区,渠系不配套,大部分灌溉渠道为传统的土渠,淤积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建筑物配套不全,沿线涵闸基本已丧失功能。
1)河道范围内存在违章乱建拦蓄工程;2)缺乏及时准确的旱情监测系统。
在安徽省“依托皖江、置换皖西、配置皖北、改善皖东、保护皖南”的水资源配置框架下,以引江济淮为契机,枯水年份通过引淮河水源补给高塘湖,加大灌区配套更新建设,构建覆盖农业灌溉区的水资源调配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农业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灌溉水源条件[7]。
大通区农业灌溉工程总体布局为:以引江济淮工程为契机,抢抓水源建设,相机引淮,提升高塘湖用水保障。沿淮、沿湖地区以提为主,沟通渠系,完善田间配套;中部、西南地区引蓄结合,补水扩容,提高供水保障。
1)对大通区境内10 座水库进行清淤疏浚;2)新建各类节制闸、引水闸38 座,过闸流量共计68.05 m3·s-1,灌溉面积0.44 万公顷;3)新建各类机井共计218 座,出水流量8.76 m3·s-1,保证灌溉面积0.49万公顷。
新建、扩建提水泵站共计31 座,其中新建6 座,扩建25 座,提水流量12.3 m3·s-1,保证灌溉面积0.6万公顷。
对大通区内59 条灌溉渠道进行清淤疏浚、水系连通,连通总长82.69 km,保障灌溉面积0.27万公顷。分别有:1)孔店西部灌区水源补给工程;2)高塘湖引水工程;3)沿湖泵站引水工程。
自2013 年大通区逐渐加大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至2018年底,孔店灌区已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面积0.35 万公顷,但仍需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田面积约有0.2万公顷。
截至2018 年底,大通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共计0.48 万公顷,计划2019—2022 年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0.17万公顷。
1)提升其他灌溉工程供水能力,跨河新建河道拦水坝2 座;2)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按照“集中水权、统一调度;精准调度、均衡受益;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原则优化大通区水利工程调度;3)完善旱情监测系统。
规划建设项目投资主要包括水源工程、提水工程、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灌区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他灌溉工程及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项目投资。大通区农业灌溉规划估算总投资约40 100 万元,其中水源工程投资25 508 元,提水工程投资1 435 万元,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6 227 万元,灌区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工程3 000 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3 750 万元、其他灌溉工程建设80.5 万元,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00万元。
计划在2020—2025 年分年进行实施,在2020 年实施2019 年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统筹考虑农村饮水、城镇供水、规模养殖畜禽供水、高标准农田等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加强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提水工程等规划建设,提升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完善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布局;优化水利工程调度,完善旱情监测系统建设。
1)组织管理措施。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抗旱减灾的资金投入,保障抗旱应急设施的建设。3)技术保障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人员素质,是实施规划的技术保障;4)政策和法律、法规措施。严格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制订抗旱物资补贴优惠政策,完善抗旱法规制度。5)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共同实施。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忧患意识,创建和推进新的社会公众参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