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情境下权变理论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

2021-10-25 02:08林新奇石嘉伟
关键词:理论研究管理

林新奇,石嘉伟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当时美国民众为了争取更多公民权利进行大规模游行活动,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剧烈震荡,而同时期爆发的石油危机更是对欧美许多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政府和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此时,在西方管理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主要致力于追求“通用”与“普适”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上,忽视了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因此,这些已有的管理理论无法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基于这种现状,人们不再相信管理实践会有最佳的行动方式,而是必须根据情境的改变采取相应措施,由此形成了一种根据所处环境条件采取对应管理方式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因势制宜和权宜应变。权变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认为每个组织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管理实践中,没有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原理和方法。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权变的管理策略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这种策略取决于环境要素、管理技术要素,以及管理思想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对于组织实践而言,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而在管理活动中,组织应当采取与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这是因为权变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组织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并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策略。

权变理论被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早期对权变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领导效能的预测。由于个体行为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对特定情境下的领导行为进行研究,有时也很难自圆其说,获得满意的解释。与以往研究不同,权变理论考察了情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领导者特质,而且也取决于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匹配关系,这种匹配关系受到情境因素影响。因此,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可以看成是领导者、下属以及情境因素三者构成的函数。随着西方管理学界研究的深入,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多种权变领导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House(1971)[1]的路径——目标领导模型、Korman(1973)[2]的领导生命周期模型、Vroom(1973)[3]的领导者——参与模型以及Fiedler(1973年)[4]的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

改革开放后,权变理论随着西方管理学进入中国,在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和变革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理论作用。林新奇(2008)[5]认为,改革开放的30年,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也是绩效革命的30年,在这一过程中信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正是权变理论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林新奇(2016)[6]通过对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特点,提出HHP管理模式,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国际化,并不一定要照搬某种特定管理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各种管理问题,因此,权变理论的指导思想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针对权变理论主题的研究回顾仍然较少,早期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开展评述,如王艳平和徐济超(2007)[7]以权变理论作为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述评;罗辉和肖华荣(2007)[8]从权变理论角度,对中国行业协会管理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郑馨(2007)[9]基于权变理论探讨了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这些述评往往只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难以对权变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全面的回顾,且对权变管理主题研究的系统性和定量评述尚属空白。据此,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权变理论主题研究的演变特征描述和趋势展望更全面、直观和客观,更有助于为中国权变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导。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近30年来权变理论主题研究演进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新时代中国权变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以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为来源,分析中国情境下权变理论主题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出1993—2000年主题中包含“权变理论”的文献43篇;检索出2001—2008年主题中包含“权变理论”的文献163篇;检索出2009—2014年主题中包含“权变理论”的文献211篇;检索出2015—2020年主题中包含“权变理论”的文献161篇。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权变理论”相关的文献共计578篇。

二 近30年来权变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分布

从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上检索到主题词包含“权变理论”的论文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权变理论和其他西方管理思想一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入中国,在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上,最早关于中国情境下的权变理论研究始于1993年(肖云昌,1993)[10],在随后的近十年中,相关主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长较为缓慢。直到2000年左右,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历年发文量仍然维持在10篇以内,说明国内学者虽然已经关注到权变理论,但相关的研究仍然较少,普遍处在探索和尝试的状态。

图1 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上主题词为权变理论论文年度分布(1993—2020)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也有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全球贸易并开展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此时,西方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也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相关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从2001年到2008年这8年中,权变理论领域相关研究的历年发文量呈现井喷增长态势,直到2008年左右,该领域主题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接近50篇,达到历史峰值。

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出现,随后蔓延至全球,造成世界经济的剧烈震荡。在之后的几年中,与权变理论相关的发文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度波动,甚至是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相关主题的发文数量,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术界把部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当中,造成了主题为权变理论的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的暂时下降,但学者们依旧把权变理论视为重要的西方管理理论,截至2015年,与权变理论相关的论文年度发表数量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最高水平。

从2015年至今,主题为权变理论的相关发文数量持续下降,一方面表明,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立足于国情,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学术界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研究正在变得多元,对于这些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应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中国式”权变理论,乃至于“中国式”管理提供理论和思想内涵。

(二)期刊分布

表1反映的是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发表论文数排名前十的重要期刊。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评论》的发文量最多,紧随其后的是《经济管理》《财会通讯》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以上刊物成为国内权变理论研究的几大主要阵地。

表1 近30年中国权变理论研究载文重要期刊(前10名)

(三)研究机构共现分布

根据中国权变理论主题研究机构特征,构建该领域研究机构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2)。其中网络节点大小显示的是相关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的是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开展过合作,而这些连线的粗细程度则反映的是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深度。通过分析近30年来权变理论主题研究的机构分布特征及其合作网络,可以发现,在发文数量方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院校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高产机构;在合作广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同兰州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开展过合作,南京大学同北京邮电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等机构开展过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同东南大学和广西大学等院校进行过合作;而在合作深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同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南京大学同北京邮电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之间开展过深度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同东南大学之间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上这些研究机构为中国情境下的权变理论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2 近3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机构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四)作者共现分布

权变管理研究高产作者及其发文量如表2所示,其中上海财经大学的潘飞以9篇发文量成为近30年来权变理论研究领域的最高产作者。

表2 近30年中国权变理论研究高产作者及其发文数量

根据中国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学者特征,构建该领域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3),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的是不同作者之间开展过合作,而这些连线的粗细程度则反映的是不同作者之间合作的深度。通过考察近30年来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分布特征及其合作网络,可以发现,中国权变理论主题研究高产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已初具规模。例如,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张正堂和安徽理工大学研究团队的丁明智等人(2017、2018)[11-12]根据权变理论的内涵,将研究重点放在领导非权变惩罚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团队的潘飞和张川等人(2008)[13-14]分别通过权变理论和代理理论对非财务业绩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权变理论视角对管理控制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新疆财经大学研究团队的张双鹏和胡本源等人(2011)[15-16]基于权变理论视角,分析环境权变要素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及环境权变要素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匹配关系,推动了权变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当前国内权变理论的研究合作网络整体上呈现出“一个领先集群和多个重点研究团队”的结构特征。

图3 近3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五)高被引与高下载文献

近30年来CNKI数据库CSSCI期刊上,权变理论主题的“高被引前十”文献如表3所示。其中被引次数越多,表明文献质量越高。通过表3可以发现,张勉和张德单篇文献被引次数最多,达到324次,占前十文献总被引量(1543篇)的21.0%。高被引文献中有两篇的作者包括潘飞,仅此2篇的总被引数也达319次,占前十文献总被引量(1543篇)的20.7%。此外,高被引文献主要发表于2008年及以前。

表3 近30年中国权变理论研究高被引前十篇论文列表

权变理论主题的“高下载前十”文献如表4所示。其中下载次数越多,表明文献热度越高。由表4可知,文东华、潘飞和陈世敏单篇文献下载次数最多,达到4644次,占前十文献总下载量(39,170篇)的11.9%。高下载文献中有三篇的作者包括潘飞,仅此3篇的总下载数达12,042次,占前十文献总下载量(39,170篇)的30.7%。高下载文献中有两篇的作者包括张正堂,仅此2篇的总下载数达7929次,占前十文献总下载量(39,170篇)的20.2%。此外,高下载文献主要发表于2008年及以后,与高被引文献发表时间相比,存在明显时差,且在研究主题方面也各有侧重。

表4 近30年中国权变理论研究高下载前十篇论文列表

三 国内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可视化分析

为考察近30年权变理论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权变理论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视图(图4),同时结合CNKI数据库CSSCI期刊上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年度发文量(图1),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的阶段性变化,以2001年、2009年、2015年为节点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四阶段:引入探索阶段(1993—2000年)、井喷发展阶段(2001—2008年)、系统深入阶段(2009—2014年)、协同多元阶段(2015—2020年),分别析出文献43篇、163篇、211篇和161篇。

图4 近30年权变理论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视图

关键词是对文章使用的重要理论、术语等的高度概括和凝炼,而通过高频关键词特征可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近30年来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上578篇权变理论主题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该领域相关主题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从总体上看,除了权变理论概念外,相关研究还涉及权变管理、决策、企业领导、企业文化、环境不确定性等诸多方面。

图5 近30年中国情境下权变理论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一)引入探索阶段(1993—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权变理论随着西方管理学理论引入中国,为中国企业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当时中国刚刚经历国有企业改制,关于企业如何发展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还存在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会更加复杂多变。中国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适应环境,因势制宜采取应对措施,权变理论的出现为中国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1993—200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6),可以发现此时大多数学者都处于摸索阶段,发文数量相差不大,此时学者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极少,一般在各自的领域开展研究。

图6 1993—200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有部分学者对权变理论的内容进行梳理,试图扩展该理论的内涵。例如,吴文盛(1993)[17]回顾了包括权变理论在内的众多管理学理论,认为权变理论的观点和其他不同学派的主张是相互补充的,无论是古典管理理论抑或是行为科学理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试图构建更加统一的管理学理论;张尚仁(1993)[18]基于权变的视角分析“渐进调适”说,为国内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提供了全新视角;唐卫东和程勇等人(1993)[19]将权变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相结合,提出系统权变法,用于解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遇到的难题,扩展了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宽度;舒默(1996)[20]将中国传统管理谋略中的权变思想和西方权变理论进行比较,丰富了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内涵;林东民(1997)[21]和王夏阳(1997)[22]采用权变的观点,探讨了企业管理中的不同人性假设,为深化权变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戴斌(1997)[23]基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对权威的选择偏好,构建新的权变理论模型,强化了权变理论的数理基础;张劲松(2000)[24]对管理思想的演进趋势进行了回顾,并梳理了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邓辉和薛建峰等人(2000)[25]提出了企业管理中心模式的权变理论,将该理论引入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领域,扩大了权变理论的适用范围。

还有一些学者将权变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研究,例如,冯家宇和阎进(1994)[26]主张利用权变的方法解决医院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王哲(1995)[27-28]回顾西方权变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权变理论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可能,有助于推进权变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余敬(1997)[29]基于权变思想,提出了企业权变动力结构,用于解决管理实践问题;黄宗忠(1995)[30]、刑尤斌(1996)[31]、彭前卫(1998)[32]、王健群(1998)[33]、邵青(1998)[34]等人认为权变理论能够指导图书馆管理实践,提出了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采用权变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王铁军(1998)[35]、曾仲(2000)[36]、郭晓红(2000)[37]等人探讨了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考核评价中的运用。

此时,中国权变管理研究还处于拓荒之中。通过1993—200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可以发现此时学术界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研究方法。权变管理、权变管理理论、泰罗制、科学管理等概念相继得到重视,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虽然这些思想和理论在西方管理学中已经发展成熟,但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引入这些思想理论一方面是为了使中国管理研究尽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外国管理理论的“西体中用”,最终形成立足于中国情境、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变理论体系。

图7 1993—200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井喷发展阶段(2001—2008年)

20世纪初期的几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全球贸易中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实践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这一时期也是国内权变理论研究高速发展的阶段,学术界开始对该领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借助2001—2008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8),可以发现,与引入探索阶段相比,该阶段国内学术界有越来越多关于权变理论的研究,例如,以贾新奇(2004)[38]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将权变理论扩展到哲学领域,讨论了道德选择中的权变问题,为中国情境下的权变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权变理论的内涵;以曾德明和张运生(2004)[39]为代表的湖南大学研究团队,基于权变理论的观点,针对动态网络化的知识管理开展了探讨;以文华东和潘飞(2009)[40]为代表的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权变因素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和“探索”功能,不仅推动了权变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也为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设计适应性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以上关于权变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同前一阶段相比,国内学术界关于权变理论的研究已经开始系统化和全面化,学者们一方面以科研机构为基础,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宽权变理论的适用范围,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由于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此时有关权变理论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

图8 2001—2008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从2001到2008年,是中国权变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通过2001—2008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9),可以看出该阶段国内权变理论的研究处于多面开花的态势。除了权变理论本身,研究者还把目光扩展到权变领导、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变谋略等方面,这些主题都和权变理论的内涵密切相关。

图9 2001—2008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权变领导的相关研究中,戚振江和张小林(2001)[41]采用权变的视角,分析了交换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两种领导方式的适用条件;王艳(2001)[42]基于权变的观点,认为医院管理者应当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根据下属成熟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领导方式;唐宗清(2002)[43]探讨了权变领导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模式,对权变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龚文和黄煜平(2007)[44]分析组织管理实践中面对的权变要素,阐述了领导者个人特质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推动权变领导研究的发展。

在关于组织不确定因素的研究方面,吴志华(2001)[45]考查了市场环境和营销理论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提出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权变运用;刘冰和高闯(2004)[46]关注的是企业治理规范化的不确定性,揭示了权变治理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张正堂(2005)[47]基于企业面临的不同战略因素,总结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权变模式下的特性。

此外,学者们还积极把权变理论与中国传统人事管理以及企业家成长的文化环境相结合,推动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发展。刘家贵(2001)[48]和马永庆(2005)[49]探讨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权变观点,为权变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岳天雷(2001)[50]以单个历史人物作为考察对象,归纳出中国传统权变方法论中的思想内涵。邵爱国和朱永新(2005)[51]以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作为研究重点,归纳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权变思想;林新奇(2007)[52-53]梳理了中国人事管理的发展脉络,认为古代人事管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封建人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治”,其中便包含了权变的思想,此外,中国人事管理所处的文化环境同样也影响着当前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而企业家的成长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回顾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国内学术界对于权变理论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两个方面的进展。第一个方面是中国学术界对于权变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概念本身,而是增加了对权变领导、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变谋略等诸多方面的探讨,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思想内涵。第二个方面是权变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正在利用权变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并积极探索适应复杂多变情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变管理方式。

(三)系统深入阶段(2009—2014年)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许多原来潜在的问题都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量国(境)外资本引入中国,中国企业也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简单照搬西方的管理实践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借助2009—2014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10),可以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索符合中国情境下的权变理论研究道路。例如,以张光进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大学研究团队和以廖建桥为代表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2014)[5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R&D人员绩效特征变量具有六因子二阶结构,根据R&D人员的不同类型,应当采用权变的绩效考评方法;以张立荣和冷向明为代表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2009)[55]基于权变组织理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借鉴。这些关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应用权变理论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问题。权变理论不再仅仅是西方管理学教材上的学说,而成为中国学者应用于中国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

图10 2009—2014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对2009—2014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图11),可以发现除了权变和权变理论本身外,学者们还对权变因素、人性假设、企业文化、交易型领导等要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图11 2009—2014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权变因素的相关研究中,陈涛(2010)[56]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考察了在不同权变条件下,薪酬奖励对企业科研人员的激励效应,并构建适用于企业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科研人员薪酬管理水平;刘红霞和刘晓川(2012)[5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环境权变因素能够显著影响其风险管理目标,组织在设置风险管理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环境权变因素,通过降低潜在的风险,达到整体绩效提高的目的;张台秋和杨静等人(2012)[58]立足于经济转型下的中国情境,考察微观层面绿色战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构建包含动因和权变要素的转型经济绿色战略框架;许庆瑞和陈力田等人(2012)[5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战略调整性能够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组织调整性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将内部权变观和外部权变观整合在一起。

在权变视角下的人性假设研究中,于向宁(2008)[60]基于权变观点,探讨了从“工具人”假设到“复杂人”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彭新武(2009)[61]借助权变思想和唯物辩证法,试图寻找一条解决西方管理理论中“二元对立”问题的路径;柯闻秀和黄健柏(2012)[62]探讨了权变理论中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彭光灿(2013)[63]对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分析了权变理论基础上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

在基于权变观点的企业文化研究中,刘锦英(2008)[64]梳理了创新文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刺激创新的整体文化和文化与创新的权变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陈国强(2009)[65]将中国传统哲学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权变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刘重宵(2011)[66]基于跨国企业文化移植的背景,探讨了企业文化在跨国移植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据此提出权变的对应策略,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跨地区和跨文化的管理实践活动。

在权变背景下的交易型领导研究中,王庆娟(2008)[67]将权变激励引入交易型/变革型领导模型中,认为不同的奖励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导方式;丁琳和郎淳刚等人(2012)[68-69]基于权变的视角,分别探讨了在不同任务和不同组织环境下,交易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权变关系;路红和彭坚等人(2014)[70]阐述了权变型领导的认知神经机制,认为领导行为和大脑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权变型领导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助于整合领导力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曲如杰和康海琴(2014)[7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权变奖励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扮演调节变量的角色,领导者采用权变的奖励方式,能够显著增加员工创新行为;陈文晶和时勘(2014)[72]将权变奖励因素和权变惩罚因素引入交易型领导模型,扩充西方权变理论中关于奖罚内涵的解释,对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四)协同多元阶段(2015—2020)

中国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管理实践应该走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再盲目照搬西方管理学说,形成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通过2015—202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图12),可以发现此时国内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研究已经进入多元协同阶段,许多学者成果颇丰,例如清华大学强茂山和安楠等人(2020)[73]基于权变理论探讨了在项目工作频繁扰动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应对模式;南京大学张正堂和安徽理工大学丁明智(2018)[74]根据权变理论,提出了提出领导非权变惩罚与员工越轨行为的关系假说,并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其中组织差序交替起到调节作用,员工道德推脱起到中介作用;东北财经大学邱国栋和黄睿(2018)[75]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引入“分时权变”因素,构建科技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伙治理的创新模型,为推动科技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经营提供理论支持。通过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此时国内学者进行的权变理论研究已经与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实践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形成中国自己的权变理论管理体系。虽然权变理论来源于西方管理学,但是权变的思想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权变理论将更加符合中国情境,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

图12 2015—202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主要学者共现分布与合作网络

对2015—202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图13),可以发现该阶段国内学术界对于权变理论的研究更加多元,例如,高绩效工作实践系统、领导风格、创新绩效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

图13 2015—2020年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权变理论应用到高绩效工作实践系统的研究中,彭娟和张光磊等人(2015)[7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的适当匹配能够提高组织绩效,该研究有助于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权变因素的匹配效果,也能深化对组织匹配本质的理解;王雪莉和马琳(2015)[77]基于权变的观点,遵循“能力—动机—机会”的分析思路,探讨在不同环境权变条件下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据此构建适用于中国情境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组织稳定发展提供借鉴;杨寅和宋锦(2019)[78]将权变薪酬作为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维度之一,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权变薪酬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对组织推进财务工作方式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在有关权变领导风格的研究中,刘静和李朋波(2015)[79]通过研究腾讯公司的案例,发现在不同的组织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和组织发展阶段的正确匹配能够带来整体绩效的提升,有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王晓芳(2015)[80]根据“融合与权变”的领导理论,提出与结构性因素相吻合的校长领导力模型,推动了权变领导力的本土研究;熊淑萍(2016)[81]探讨了权变领导风格和组织变革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针对当前某些高等院校办学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权变理论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中,刘和东和雷纶源(2015)[82]基于组织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权变利益分配模式,并设计相应的利益分配方案,提升合作创新的稳定性;邓智团(2016)[83]研究了网络权变、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网络权变的研究范式对理解传统企业的创新实践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董振林和邹国庆(2016)[84]结合权变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拥有的社会关系会促进组织创新绩效,但这种促进作用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制度转型时期组织外部环境的理解。

在权变理论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彭正龙和何培旭(2015)[85]探讨了不同战略导向下,组织进行的权变策略选择,并构建战略导向与组织绩效的概念模型,为中国企业在战略导向下实施权变选择具有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杨翩翩和钱丽萍(2017)[86]基于权变的角度,探究生产商无形专项投资与经销商战略绩效的关系,发现组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深化对组织外部权变因素本质的解释;郑伟和姜民杰(2019)[87]基于权变的观点,构建组织动态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对于组织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改革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李慜劼(2020)[88]结合权变理论,提出集团企业发展战略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具有驱动作用的观点。

除上述研究外,还有一些研究把研究对象扩展到高等院校和跨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创新。在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与权变管理的研究中,张茂聪(2016)[89]将权变理论作为分析高等院校学科教育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的重要研究基础,认为权变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主要观点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孙晋露和林杰(2017)[90]探讨了权变管理和常规管理两者相结合的海外危机管理策略,认为高校海外危机管理应当注重计划性与变化性,推动权变理论在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钟金萍和陆建英等人(2017)[91]基于权变的观点,从高校内外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提出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姜乐军和邱德梅(2019)[92]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权变因素,提出现代师徒传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改革,既能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又能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共赢;孙家明和廖益等人(2019)[93]基于权变的观点,探讨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与环境的匹配关系,提出大学校长进行角色选择的权变机制,有助于推动大学校长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段姝和陈焕娣等人(2019)[94]以权变理论为视角,对公办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展开思考;付春新和赵敏(2019)[95]则运用权变理论探讨中学师生冲突化解之道;向爱国(2020)[96]基于权变理论讨论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行为。

还有相当一部分权变理论的研究是关于跨国企业的,吴航和陈劲(2019)[97]基于权变理论的匹配检验,验证了探索性国际化和利用性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韩宝山(2018)[98]以权变理论作为视角,对国外双重股权展开了研究;蒋建武和宋军梅等人(2019)[99]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对国外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展开研究。

此外,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创新也是当前国内权变理论研究的重点,王少泉等人(2018)[100]基于系统视角,对数字政府治理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胡乐炜和赵晶等人(2019)[101]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平台知识共享能力的形成过程;邱国栋和黄睿(2015,2018)[102-103]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制度层面的“分时权变”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市场能够促进企业合伙机制的创新,而“分时权变”机制则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丰富了组织创新治理理论的内涵。

四 新时代权变理论主题研究态势分析

关键词战略矩阵图能够直观反映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以2012年以来权变理论主题研究关键词为基础,构建关键词战略图(图14)。

图14 2012—2020年权变?理论研究关键词战略图

(一)第一象限:主流议题

“环境不确定性”“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等关键词属于第一象限(图14右上角),这些关键词代表的研究议题自身发展成熟,属于当前研究的重点。例如,林新奇(2014)[104]认为中国企业在引进和使用欧美式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基于“过去时”和“承认式”的中国式绩效管理的一些缺陷,而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中国企业要想获得更多创新绩效,就必须具备权变的思维,采用“未来时”和“实践式”的视角,对中国式绩效管理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

(二)第二象限:高潜热点

“中西互释”“领导风格”“企业创新”等关键词属于第二象限(图14左上角),这些关键词代表的研究有成为新热点的发展潜力。例如肖时钧(2013)[105]将儒家思想中的经权思想和西方权变理论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权管理体系,并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三维境界管理模式,推进了权变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进程。

(三)第三现象:孤岛领域

在这一象限(图14左下角)的关键词中,有部分关键词代表的研究逐渐减少,可能已经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如“教育管理研究”“领导者”。但还有一部分关键词,例如“大数据时代”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兴的研究重点,例如:张小红和黄津孚等人(2015)[106]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实践,认为智能化管理将是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组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权变的管理策略将是组织取得长远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四)第四象限:边缘地带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性假设”等关键词位于第四象限(图14右下角),这些关键词代表的研究可能将逐渐边缘化,但也可能结合其他热门主题或潜在议题继续被重点研究。例如吉利和刘钟敏(2018年)[107]基于权变的观点,构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框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呼应时代的产物,而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整合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

五 研究展望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引领未来,通过对近30年来国内权变理论主题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变特征、期刊作者分布以及四个阶段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情境下的权变理论研究开展较晚,但是发展至今,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方面,中国学者在权变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颇有建树并积极开展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学者立足于本国情境,提出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变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权变理论的本土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进入新时代。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实现结构性调整,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主导的旧动能向由创新驱动主导的新动能转换。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需要基于权变的视角,采取创新、灵活和变通的应对策略。中国学者应该将西方权变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变思想相融合,积极推动权变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运用,进而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变理论体系支撑。

(一)构建和完善立足中国、对接世界的中国特色权变理论体系

国内早期关于权变理论的研究大部分受到西方管理学的影响,且研究面较窄,研究成果不多。截至2000年,历年在CNKI数据库CSSCI期刊上发表的权变理论主题论文不超过10篇。2001年中国加入WTO,有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贸易。与此同时,西方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也被引入中国,国内权变理论主题研究由此展开。如何尽快构建立足中国、对接世界的权变理论体系?这不但是中国权变理论研究者的迫切使命,也是西方权变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性机遇。对此,需要结合中国情境的权变理论探索,进一步挖掘权变理论的新时代内涵,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世界提供更多基于中国特色的权变理论和方法实践。

(二)基于多维度权变视角,以大数据引领权变研究

权变理论的核心在于变通,“因地制宜”和“因势导利”是权变理论的固有内涵和应有之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组织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多个维度的权变因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且凭借着大容量、多样性、快速度、高价值等特性改变了既有管理方式。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为管理实践提供支持,是权变理论领域当下和未来亟待深入研究的重点议题。

(三)推动跨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权变研究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权变理论研究的完善,推动跨领域和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对现有权变理论的深度重塑,也使权变理论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权变理论超越了管理学的范畴,扩展到了更高层面。因此,未来要进行的研究还很多,变化是一直存在的,对权变理论领域的探索方兴未艾。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