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金玲(北京金玲魔法世界文化传媒集团)
中国魔术艺术历史悠久,其中既蕴含着东方独有的巧思绝技,也融合了历代生产力发展、制造业水平提升的精华。中国魔术艺术随着民族交融、朝代变迁、丝绸之路、南洋谋生等多种渠道传播至世界,从风格上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魔术艺术的发展,在技法巧思上为全世界魔术艺术作出了贡献。
当代中国的魔术艺术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除国家杂技团体的“体制内”魔术人才与作品层出不穷外,“新文艺”魔术群体人才和产业发展也正处于上升期。如何认识魔术艺术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弘扬和发展魔术文化产业,是艺术主管部门和业界人士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魔术需要市场化、商业化。不仅仅是新文艺群体需要在文化市场中拼杀,改制后的国有文艺团体也必须经历市场的洗礼找到自身的发展之路。魔术作为综合艺术、表演艺术,既有姊妹艺术的共同点,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在现代文化市场、商业化运营的魔术团体中,用产业化思维发展魔术艺术、魔术剧目、魔术作品、魔术人才,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大收益、赢得更大平台;另一方面也将赢得更多人才进入魔术文化产业从而反哺魔术艺术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要融入市场并不容易。首先要将魔术艺术的各环节产品化,建立一个魔术艺术产业的生态系统,并与文化市场和文旅商业中的各种需求对标,与其它艺术的各种产品对标,才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进而与同类同层次文化产品同台竞技。只有这样,魔术艺术的独特魅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可暴露出魔术艺术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守住本体特色与魅力,弥补同业竞争之短板,提高魔术艺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匹配当代文化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魔术产品,魔术艺术的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形成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2011年,我获得中国杂技金菊奖金奖,当年我开始在北京昌平区文化馆建立艺术家工作室,配合区政府、区文化委员会做建立国际魔术之都、普及魔术文化的工作,至此已有10年的历程。
在昌平区领导的引领下,我带领团队在昌平开展了一系列“从0到1”的魔术普及工作,金玲魔术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位于昌平文化馆内,承担着一部分魔术公益惠民工作,还积极参与进社区演出,让昌平百姓在家门口看到魔术表演。魔术艺术的魅力毋庸置疑,尤其是“一老一小”对魔术的兴趣最高。2012年,昌平区举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第一次将国内外几十名魔术大师请进昌平,把高水平的魔术作品展示给昌平民众。
为了探索建设“国际魔术之都”的道路,昌平区陆续开展了魔术建设的“十个一工程”,我也有幸参与了全部工程,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昌平魔术产业从萌芽到兴旺的十年发展历程。
在金玲魔术工作室的基础上我在昌平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校园魔术兴趣课堂,连续多年利用课后时间在8所中小学普及魔术,建立了多个校园魔术社团。在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基础上,陆续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国际魔术游研学”等项目,将魔术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中小学生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中。这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昌平区每年涌现出几十名优秀小魔星,成为在国内外青少年魔术赛场争金夺银的人才基础。我在昌平文委的支持下,联合昌平广电、昌平教委,连续四年录制了昌平区首个青少年魔术电视栏目《金玲姐姐魔法屋》,不但为魔术社团的优秀学生开辟了展示的窗口,也吸引更多少年参与其中。该栏目立项后获得了北京市文创影视类扶持基金的资助,起到了在本地区推广青少年魔术艺术的效果。
我将电视栏目《金玲姐姐魔法屋》筹备、选拔、拍摄等工作程序当做一个个项目来执行。如小演员是在昌平区十几所中小学和昌平万科等商超开展的校园才艺少年海选活动中选拔的;演员确定后根据栏目剧目,为小演员们提供了针对各参演环节、参演角色的集训班;在彩排和录制过程中发起多场亲子观众招募活动,让大家看到学习魔术的成果,从而带动更多人爱上魔术并参与进来。整个过程的最终呈现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4年起,昌平每年举办的国际魔术大会多了一个内容,即“金长城杯”国际小魔星争霸赛。至2020年此赛事已连续举办七届,每年吸引国内外上百名青少年热情参加。小魔星比赛逐渐成为国内规模和影响力巨大、选手水平较高的品牌赛事,不但反哺了青少年魔术教育工作,也带动了国内多地青少年魔术教育机构的发展。在2020年第七届比赛中,除北京市外,国内还有三个地区也举办了该赛事的前期预选赛,“金长城杯”国际小魔星争霸赛已经朝着市场化运营的方向努力。
开发魔术艺术的社会价值,让魔术艺术成为现代社会、市民百姓身边看得见、用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是我带领北京昌平魔术协会多年探索的目的,更是我们的使命。从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入手开展的少儿魔术人才培养只是其中一个内容;除此之外,服务百姓文化生活需要、扶助弱势群体,魔术艺术也大有可为。在走入社区开展魔术演出时,我发现许多老年人、退休人群对文化生活仍有旺盛的需求,魔术的特殊性和稀缺性也吸引了很多老年人观看甚至学习。在对这些人群开展一定的基础培训后,我在昌平区清秀园社区建立了“金玲魔术老年俱乐部”,定期为他们提供培训课程、指导,让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年朋友学习和表演魔术,其中优秀者参加韩国魔术大赛老年组并收获了可喜的荣誉,成为昌平区魔术艺术服务退休老人文化生活的成功案例。在昌平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魔术艺术走进了昌平区小汤山镇残疾人活动中心,为残障人士开展“魔术助残公益课堂”,带他们锻炼手脑配合、学习魔术技巧、观摩魔术活动,更重要的是借助魔术艺术令残障人士开阔眼界、增加社交、建立自信,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在魔术艺术的社会价值中,除公益性、服务性外还有重要的产业性和商业性。只有将魔术艺术的各环节内容打造为市场所需的产品,融入整个社会的运转中,魔术艺术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与自身的提高,这也正是昌平区建设国际魔术之都的终极目的。在此背景下,我创办了昌平区第一个以运营魔术文化产业为主要业务的集团公司——北京金玲魔法世界文化传媒集团。我将以往多年一直以事业方式开展的各项魔术业务调整为市场化运营方式,并在多方面进行商业探索,其中最有成效的是“魔术剧场”的持续运营。
为了让多年积累的魔术人才、道具、展品有个实际的“落脚处”,我与北京乐多港奇幻乐园建立了长期合作,在园区内建立了国内首个魔术主题展览馆——魔幻非遗馆,其中包括中国杂技魔术历史图片展、魔术道具产品实物展、国家级“非遗”傅氏幻术人物图片展、魔术直播间、魔术小剧场等功能区。借助奇幻乐园的客流量,一方面广泛传播魔术文化,一方面开展魔术体验、魔术表演等商业运营。事实证明,魔术艺术与文旅景区的结合是成功的,魔幻非遗馆的经营收入支撑了剧场的基本支出、驻场演职人员收入,更为创作新的魔术作品、排练魔术剧目提供了场地条件。魔术文化展与剧场的双重模式也让剧场出租、承办活动、开展讲座等有了平台。
2020年的两件大事对魔术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新冠疫情突然来袭使魔术艺术的培训、演出等受了极大影响;二是李宁魔术艺术学院开办国内首个魔术高等教学开启了魔术人才的全新培养方式,极有可能影响未来5年、10年甚至更远的中国魔术艺术生态。
中国魔术人才多年来一直是由杂技院团培养、师徒相传,自从10年前中国杂技家协会举办首届青年魔术人才网络比赛以来,一大批高校魔术爱好者进入了魔术艺术行业,成为“新文艺”魔术群体的主体。他们从魔术兴趣培训、魔术商业演出开始,陆续成立了团体、公司,弥补了许多国有院团工作的不足,让魔术艺术从神秘的世界走到大众身边。疫情的突然来袭和长期存在,又催生了线上商业的迅猛发展,魔术人虽然在线上平台占有了一席之地,但面临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国有院团的魔术演员、获奖魔术作品与爱好者出身、新文艺魔术从业者之间的水平、素质等不同,直接面对大众的魔术文化传播与魔术业务的开展,给魔术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如何整体提升魔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魔术艺术在文化产业和社会大众中的地位,将是行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题,而在高等院校开办正规学历制魔术教育,将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