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素平 兰 诚
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覃素平 兰 诚
(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3)
通过开展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实证研究,阐述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现状,提出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修订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完善财经院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
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启了体育产业的黄金机遇期。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的颁布,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表明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的决心,进一步明确体育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方向,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愈加清晰。另外,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地区相继出台了当地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地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同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6万亿元,同比增加值1.01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1%。其中,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23.8万个,从业人员443.9万人,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高达3.15万亿元,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35万亿元[8]。我国体育项目、体育协会等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改革趋势将引发区域经济社会对懂体育、能够从事体育经济研究、有较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策划与设计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大潮,将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外部环境。
2014-2019年,调研小组分20批次对全国(广西区内除外)开设有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高校15所进行总共60天调研;对广西区内外体育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40家进行总共50天调研。采取深度访谈、座谈等方法深入了解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建设及人才需求各方面情况。访谈100人,分别有高校校级领导、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院级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专任教师、专业学生等,企事业单位中有: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客户等,访谈时间长度20-60分钟;主要围绕对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供需情况及建议进行访谈;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10场,时长45-60分钟。另外对广西区内开设有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高校的调研交流频率较高,已较为熟悉了解其专业建设情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会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联。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我国培育体育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高校主要三类,一类是经管类院校,一类是体育类院校,一类是综合型院校,而不同类型的院校设置的培养目标在遵循体育产业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下也呈现出差异性。财经类与综合类院校的专业开设具有学科交叉性较强,而体育专业技能偏弱的特点,但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在这类学校众多专业中处于冷门边缘的尴尬位置,多采用跨院联合培养模式,不受重视,体育产业理论和实践融入不够好,学生缺乏归属感;而体育类院校则比较侧重于体育专业技能,而学生获取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获取学养与社会实践平台不足。由此可见,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亮点不够鲜明,人才核心竞争力还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还不相一致。
高校专业是相对于社会就业方向而言,是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设计,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受社会劳动市场的供需规律支配[9]。”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直接相互竞争的体育产品或服务的体育活动或部门的集合,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因此,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作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专业发展要与市场需要相一致,专业培养方案既要突出特色,又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组织活动,实现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学校作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也在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的目标也呈现着动态调整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发展因素影响下逐渐获得重视的专业,是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引导,在遵循一系列的教育内容以及管理制度实施下,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或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法、教育评价模式等内容,实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培养懂体育、通经济管理方向的是其目标,具有体育、经济管理专业技能与理论素养,要求在对包含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学习与掌握基础上,通过对体育产业结构以及组织政策等内容的把握。具体到变动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中,需要对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性、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相关体育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等一系列体育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开展精确有效分析,并形成所需的创造设计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高校的专业教育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是融会贯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要重视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体育经济与管理的专业教育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开展的规定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培养,从而使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成为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备的重要理念,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将两者的衔接落到实处。
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应以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课程体系优化,因此,体育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结合社会经济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规律,课程体系架构要合理,在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来设置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有效设置其它课程,形成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学科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素养,专业特色课程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实践环节,夯实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因此,高校要提高为学生提供实践资源的占有和建设能力,如:学校建设体育产业综合实验室、导师与体育企业签订合同形成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能为提供学生充足的实习基地,有效实施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引入,选取高质量的专业教材,真正培养出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图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1]李英达.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3):39-40.
[2]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2):88.
[3]张结见.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体育社会人文社会学,2013(5):92-93.
[4]徐杏玲.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2):101-102.
[5]张瑞林.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1-5.
[6]刘巍,王菲.探析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9):61-75.
[7]李颖.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7):165-157.
[8]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数据公告.
[9]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201209/t20120918_143152.htm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Finance Universities
QIN Suping,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Guangxi, China)
广西财经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0B15)。
覃素平(1984—),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经济、体育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