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璠
(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中国革命曾在闽东的山山水水和茶乡留下不可磨灭的脚印!也曾在天山茶原产地宁德蕉城区洋中镇播种红色种子,发动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组织壮大抗日力量,奔江苏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前线,为中国革命立下丰功伟业。
1932年,在叶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以特派员的身份从福州来到闽东开展地下革命领导工作。自1932年11月他到达原宁德县(今蕉城区)霍童镇后,开始秘密发动群众,组织举行了著名的“霍童农民暴动”。后连续在天山茶乡洋中镇林坂坑仔里等多地发动袭击敌人的战斗,相继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及第十三团,成立了闽东临时特委。1934年与中央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会师。
从此,他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转入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其革命根据地逐步扩大到与支提山毗邻的洋中镇天山茶原产地芹屿、邑宝、章后、际头、留田、南坪和莒溪、前路及虎贝、霍童、九都,并扩大到古田、屏南、周宁、寿宁、霞浦、闽北、闽浙等偏远山村和茶区,达二省20余县。
现将叶飞将军当年在洋中镇及“宁德西乡”天山茶乡的革命时代背景和主要革命活动草记于下。
洋中镇是著名天山绿茶的故乡,又是闽东革命重点老区,西北部山高、林密、溪流交错,山庄星布、民风朴实,隐秘性强,利于红军开展地下游击战争。洋中镇地处原宁德县西部,距宁德县城五十多里,过去从城关去支提、桃花溪都多从洋中这条路往来步行,要经过唯一通道石壁岭,此处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洋中镇周边多为茶乡和山村,镇的北部越过洋中镇九龙山(即天山南部山岭)鞠多岭,就进入革命老区的天山茶原产地章后、际头、留田、南坪,又可通芹屿、邑宝及虎贝桥头、中和里等红军根据地。离洋中镇所在地东北面一、二十华里,即与主产天山茶的桃花溪、支提寺、九都的黄墩、溪边老区基点村相邻,这一带都是由茶乡连成的红军革命根据地。洋中镇又是古田、屏南与闽北通往宁德县城和三都澳必经之路,洋中南部有从溪富直通罗源、连江、直到福州的通道,是“天山绿茶”及农产品输往福州,又从福州采购工业品等来回的步行主干道,这里每日人来人往,便于红军与省城革命中心通讯联络和红军便衣开展侦察活动。洋中素有“宁德好西乡”之称,是闽东三大茶叶集散地之一,这里粮多茶茂物丰,是宁德西部文化、贸易中心。便于红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给养,同时洋中周边有数百个产茶山村,更是从贫苦农民中补充兵员的红土地。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叶飞领导闽东地区军民坚持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中,其革命活动和斗争更多是在洋中及霍童、九都、虎贝等毗邻的茶乡和山村,利于保护红军生存,利于与敌周旋,也可时常利用有利时机出击歼灭敌人,还可以从敌人手中得到大量的各种武器弹药装备及粮食。
蕉城(原宁德县)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发祥地和挥师北上抗日起始点。宁德(蕉城)西乡洋中镇、虎贝乡、石后乡是老茶乡,是闽东革命重点老区之一。据《福建省老区乡村名册》载:西乡老区村(自然村140个,基点村39个)占全县老区村(626个)的28%,西乡64个建制村(行政村)中,有老区村62个,占97.5%。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共有5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
1931年以来,颜阿兰、叶飞、马立峰、池陈旺等同志亲自或派员先后深入洋中与霍童、九都交界的天山茶原产地洋中芹屿、邑宝、林坂、章后、际头以及虎贝中洋里、桥头等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党支部,开展以“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为内容的“五抗”斗争,点燃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火种。据林思翔(省科协原书记)《中央红军进村来》记载,1934年,中央苏区进入了最为艰苦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时期。一支6000余人的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离开江西瑞金取道福建北上,先遣队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8月8日,先遣队在攻打福州未果后,从福州的北岭向闽东方向转移。先遣队对宁德的地形及敌我态势作了侦察分析后,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宁德县城以牵制敌军,大部队则经城西的后溪、溪富直插洋中(镇)。15日晚,天上下着大雨,战斗在南门打响……翌日(16日)拂晓先遣队攻城部队完成了牵制任务,主动撤出战斗,从城西北抵洋中(镇),与撤离罗源的主力部队胜利会合(于洋中镇)”。另据《洋中村志·人物》中的同样记叙:“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15日,他(指粟裕)与寻淮洲(军团长)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从福州经罗源中房抵达洋中街及邻村屯驻休整……后开拔赤溪等地。”当时叶飞、詹如柏等领导的闽东独立2团正在福安甘棠一带活动,接命令后他们立即开拔赶往蕉城区赤溪乡在阳谷村胜利会师。
当年,中央红军来到洋中村,极大鼓舞了在洋中镇周边茶乡的闽东地下红军游击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革命意气,助燃了革命的烈火。地下党密切配合,当地群众群情激奋,奔走相告,尽量为红军提供方便。据洋中革命老人后来回忆:当年中央红军在洋中村驻扎时睡的是公众的五大祠堂(即洋中堂、巷口厅、中厝厅、新园厅、刘厝厅)地铺(用稻草等当床铺),有的还驻扎于洋中镇毗邻村庄。他们不进百姓家,到商铺买东西照价给钱,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话和气对群众秋毫无犯。同时发传单,贴标语,大力宣传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翻身,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等等,让茶乡洋中人民真正看到中国工农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光辉形象。更受触动的是,使当地民团改变了对红军和共产党的态度。“1935年8月份,洋中民团在我特委领导人江涛的策反宣传下,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和共产党为人民谋福祉的形势,自动解散,并缴出全部武装。”(刊于宁德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十五辑《好西乡》中)。
自1933年5月28日,叶飞和颜阿兰领导工农自卫队进行“霍童农民暴动”之后,叶飞等又辗转深入到洋中镇天山茶乡邑宝、芹屿、林坂、际头、南坪、留田、莒溪、前路、山阜等山村和茶乡发动群众,秘密组织扩大工农自卫队。在“霍童农民暴动”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叶飞又带领工农自卫队乘胜在洋中镇林坂村发动了坑仔里及其他许多战斗。1934年1月,闽东游击队成立独立第二团、第十三团,9月二个独立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叶飞领导军民进行了三年艰苦而又卓越的游击战争。其中发生在天山茶乡洋中镇与霍童、九都、虎贝临近老区基点村的大小战役或战斗不知其数,如水槽下战斗、大泽溪、亲母岭等战斗。其中尤以亲母岭战役(发生于天山茶原产地的洋中镇邑堡村)更为典型。据当年任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队长陈挺将军《闽东健儿征战录——陈挺、黄烽的回忆》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上下已是抗日救亡呼声一片,可是在闽东地区,红军游击队还在被迫同围剿我们的国民党军队作战。8月初,我带的‘一纵(注①)跟随叶飞、阮英平在宁德活动。中旬,我们住在宁德北部无坪山(注:天山茶区章后村主峰)东面的邑堡村。这儿是我们的基点村,部队住下才一天,就得到群众报告说:洋中敌人(省保安二旅驻洋中)出动了。下午两点多钟,敌人已到邑堡对面山上的胡坑尾村。邑堡和胡坑尾两村都位于海拔很高的两座大山上,直线距离只有2000多米,但两山之间,却隔着一道很深的山沟,从胡坑尾过来,得先走5里的下山路。过沟底一条小溪,再爬上5里很陡的上山路才能到邑堡。我们站在邑堡这边。可以清楚地看见穿黄军服的省保安旅士兵在对面山上一个个沿着那条又小又陡的山路下来,粗算算,有100多人……叶飞就下决心打掉这股敌人,他命令迅速带“一纵”到前面近2里远的小岭上埋伏下来。这座小岭当地群众叫亲母岭……我把一支队布置到岭头上,二、三支队放在岭前上山小路边的杂树林里,埋伏好。待敌人快要爬上岭头村时,小路边的二、三支队先突然开火,紧接着就冲锋,那距离本来就很近,一冲就把敌人拦腰切断。岭下枪一响,岭头后的一支队也猛冲下来,半岭以上的四五十个敌兵,被我打死打伤了十几个,其余的退不得进不得,很快被缴了枪。后面的敌人被二、三支队冲得四下逃散……战士们边搜索边喊话……许多邑堡村自动赶来助战的群众,拿着梭标、扁担、锄头、柴刀帮我们拦截搜索残敌,抓了十几个俘虏交给我们。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我们以几人轻伤的代价,全部歼灭了敌省保安二旅的这个连130人。据《陈挺回忆录》载:红军大获全胜。毙、伤敌40余人,俘70余人,缴获108支步枪、两挺机枪、5支短枪、2000多枚手榴弹和2800多发子弹,敌人上至连长下至马夫无一漏网,全军覆没。通过这次战役逼使国民党当局接受闽东特委“停止内战和平谈判”的要求,标志着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1937年8月下旬,在茶乡洋中邑宝“亲母岭”战役之后,闽东国共开始和谈,经四次谈判,至12月终于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为了扩充闽东独立师的兵员,壮大北上抗日队伍。叶飞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他亲自出马到有着红色革命基础的“好西乡”洋中镇所在地的洋中村(街)招募抗日勇士,准备北上抗日。据《洋中村志》(“名人流寓志录——叶飞”)中记载:叶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到洋中街招兵补充兵员准备北上抗日,宿于街尾周良派母亲吉娣的客店,当时有周长钱、周玉梨、刘淑定等随同参加闽东红军独立师(1938年1月下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第三支第六团)。叶飞在洋中征兵后,将部队集结于茶乡虎贝石堂,霍童桃花溪一带为期二个月的整编训练,改番号”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38年1月分批开往屏南双溪棠口待命。2月上旬,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月14日,六团全体指战员1380人(其中来自洋中镇各茶乡的有80名,洋中连同虎贝、石后的西乡指战员计有110多人),在叶飞、阮英平的率领下,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这支部队在大江南北英勇杀敌,屡建战功,不愧为“南方的模范队伍”。(见193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关于两个月工作情况和目前工作意见的报告》)。
第六团这一支从洋中镇茶区各村入伍的80余名指战员中,他们来于洋中行政村的有周华、雷应清、周长钱、周玉梨、刘淑定、周进关、陈则新、周昌禀等。据蕉城区民政局保存烈士档案和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树荆等近年调查,参加第六团北上的还有洋中镇莒溪村的冯世新、冯秀锄,前路村冯奶清、冯元利、冯东来、冯良金以及上坎、梧洋、凤田、井坪、芹屿、南坪、山阜、林坂等村的壮士,他们大多壮烈牺牲于江苏、安徽等抗日战场上,共和国建国后追认为烈士。洋中籍幸存者中后来成长为厅长、将军的有:周华(洋中村籍,三十年代随叶飞参加闽东地下游击队,转战南北,后在空军某部任职,曾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等职);雷应清(洋中村籍,1933年14岁参加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曾参加过霍童、八都、洋中亲母岭等战斗,后北上抗日,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文书、指导员、政委,直到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职顾问至退休)。
叶飞离开天山茶乡率领新四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继续推行一党专政。叶飞在天山茶区留下了红色革命火种,留下了部分闽东游击队,坚持在洋中、霍童、虎贝及福安、周宁一带开展革命斗争。1939年9月,与洋中村隔溪的洋中镇北洋村(天山山麓)的吴南启接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新形势下的革命方向,在洋中等地继续发展游击队员,并先后在洋中镇东山村、钟洋村等建立了地下联络站。在霍童惨案后,全县一片腥风血雨,吴南启毫不畏惧地带领幸存的游击队员,坚持在洋中等茶区一带开展秘密革命活动。
据《洋中村志·人物——周郑富》篇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左丰美(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福安人)、黄垂明(宁德县游击队队长、闽东特委机关教导员负责人、宁德虎贝桥头人),决定攻打国民政府洋中区公署,由吴南近(中共宁德县委书记、洋中北洋人)、周郑富(洋中街人)率领游击队员刘淑焕、周章芥、周奶荫(均为洋中街人)等攻打洋中区公所,奔袭洋中积谷仓,将粮食分予群众。民国三十年(1941年),周郑富在大楼(山村)被国民党政府保安队捉拿,关在洋中区公署,同年6月的一天夜间被押到洋中溪过溪坂行刑,临刑前他临危不惧,面对行刑者说:“我今天死不要紧,十八年后又出世”,表现出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气概,周郑富烈士牺牲时年仅27岁。周郑富1935年参加闽东游击队任过队员、排长。被授予革命烈士。
洋中镇这个红色根据地还是鲜为人知的“中共闽东地委”诞生地。据2015年省政协原常委林思翔在访问闽东地委成立地旧址后写下了《大山深处红旗飘》一文,他记道,1947年5月,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政委阮英平被派回福建,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7月,阮英平带领一批省委城工部干部来到闽东,以宁德(现蕉城)为立足点,很快就把闽东的游击战争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9月的一天,闽浙赣区党委组织部长左丰美来到洋中九斗坵(即天山茶原产地洋中镇芹屿村九斗坵自然村),向阮英平等领导人传达闽浙赣区党委《八二八会议指示》,同时代表区党委宣布成立中共闽东地委,阮英平兼任书记,江作宇、阮伯琪任副书记,黄垂明、陈邦兴、李继藩、陈盛揆任委员、地委下辖古(田)罗(源)连(江)中心县委、宁德、周宁、福安、霞浦等县委。在这里宣布成立的闽东地委,在后来一年零九个月时间里领导着闽东的革命斗争。
林思翔先生指出:“九斗坵及至管辖它的芹屿村、洋中镇,在闽东早期革命活动中都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芹屿村(与霍童桃坑,以及虎贝东源、九都后山的局部统称“桃花溪”)就已成为主要红色根据地之一,1931年成立农会,发展党员组建党支部。1932年以来阮英平、范式人以及黄垂明、池陈旺、陈邦兴、江作宇、左丰美等领导多次到芹屿(洋中镇所辖)一带活动,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47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保安五团和县保安队联合对宁德游击队在茶乡的根据地重点围剿,团部设在洋中区溪源乡。12月底,阮英平在洋中镇天湖村召开地委紧急会议,召回在外地队伍,于1948年1月下旬,利用洋中山阜村贝龙楼有利地形设伏,歼灭敌人数十人,获得大捷胜利。1949年4月由黄绍箴、周章敬、陈作鍴、黄绍筠、周玉汀、周银娇等组成的闽浙赣游击队第五支队洋中小分队串联余志郎、余步兴等洋中陈村、石后岭头诸村农民,秘密张贴革命传单、标语,收缴收藏民间枪支,并通过策反、动员伪溪源乡长投诚起义;5月策反虎贝伪乡长,和平解放虎贝。6月底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所属霍童、洋中、城关游击小分队,以及罗源林白队伍,在虎贝整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7月中旬解放洋中乡,并在洋中等解放区开展筹粮支前,积极配合解放军188团,于1949年8月15日解放宁德全境。建国初的1950年雷应清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获国家三枚勋章。还有周钟秀也赴朝任志愿军女排长,立下十次军功。
天山茶乡洋中镇和西乡人民从土地革命开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在闽东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让我们在新的社会主义时代学好党史,发展天山名茶,以史为鉴,光照后人,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