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2021-10-23 11:32贾小瑞
百家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山东

贾小瑞

内容提要: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活跃着众多英雄人物。依据政治意识、党派归属、情感觉悟等重要信息,可将英雄分为三类。革命英雄在党的领导之下,战胜困苦、超越死亡,代际相传,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新生力量。草莽英雄爱憎分明、直来直去、放荡不羁,凸显着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追求。民族英雄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根本,充分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体现了山东自古以来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山东 海洋小说 英雄形象

所谓英雄,乃超乎常人之上的杰出人物。何谓杰出?在不同的国家与文化传统中,其判断标准略有差异。西方世界更注重英雄的个人光辉,而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英雄与天下、社稷、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牵连在一起。及至20世纪,这种英雄认知依然强盛。具体到山东海洋小说,我们可以依据英雄的政治意识、党派归属、情感觉悟等重要信息,将其分为三类。

一、革命英雄

革命英雄在本文特指在党的领导之下,为了完成党的阶段性任务,以非同寻常的勇敢、智慧、坚韧与自我牺牲精神战胜敌人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大多生于苦难,在被剥削被压迫中形成坚定的革命意向,在党的培养与教育下不断成长、成熟,有着清醒的阶级意识和顽强的斗争观念,代表着中国工农的先进思想与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新生力量与未来希望,恰合恩格斯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①这些革命英雄集中在峻青的长篇小说《海啸》、短篇小说《海燕》,曲波的长篇小说《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姜树茂的长篇小说《渔岛怒潮》《渔港之春》等作品中。

革命者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发扬硬骨头精神。恶劣的条件集中表现为敌我力量悬殊,我方革命领导和战士要以一当百,克服物资、军火、人员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在敌人的封锁中取得看似不可能的胜利。如在《海啸》中,我方所面临的困境可谓是天灾人祸。天灾是惊天动地的大海啸吞噬了丰收在望的秋粮,山东昌潍革命根据地人民在饥饿的折磨中等待救援。人祸是敌人趁机妄图消灭革命力量,发起了两面夹攻的侵犯计划。形势极其危急!以宫明山为核心的革命战士总数寥寥无几,且处于敌占区的封锁之下。而敌人不仅数量众多,包括国民党、日本侵略军、海匪三股势力,而且暂时占据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实施了海陆空的军事扫荡与经济封锁,如织下天罗地网要吞噬革命力量。《桥隆飙》中的情况也类似。为了搞清“飚字军”的真实情况,侦察参谋马定军和侦察连副连长沙贯舟二人寻找机会加入其中。“飚字军”虽然行侠仗义,既打日本鬼子,又打地主恶霸,但同时鱼鳖虾蟹混杂,胡作非为之事多有发生。马定军与沙贯舟随时可能踩上暗雷,事实上他俩也确实多次陷入被杀害的危险境地。但英雄的性格核心就是能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在重重困难中以智慧应变、以能力对敌,在一个又一个此起彼伏的矛盾斗争中经受铁与火的淬炼,在反复磨炼中迸发出超强过硬的人格素质和人性异彩,最终取得革命工作的胜利。

人类最大的困境莫过于死神迎面扑来、狰狞而笑。因此,在死神面前的态度与表现成为检验英雄的试金石。如果说个人英雄主义者只是蔑视死亡、超越死亡,至死亡于不顾,那么,革命英雄就要在此基础上,将死亡的威胁当作一次决胜反击的特殊机会,誓将革命工作进行到底。《海啸》中老党员宫明山对通讯员小马进行生死教育的一段最能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宫明山和小马被海匪关押起来,二人面临绝境。小马慷慨激昂地高唱革命歌曲,还自豪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但久经沙场、成熟老练的宫明山教育小马:“孩子,你要记住,作为一个八路军战士,光是不怕死还不行。”“死,是容易的。可是,更重要的是要争取不死,这也许更难。但必须尽一切力量去向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是党的需要,抗战的需要。”②这之后,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宫明山、小马等革命战士多次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还出色地完成既定任务,取得最终的胜利。

革命事业千秋万代的保障是革命英雄要后继有人,因此,革命小英雄的出现既传递着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信念,又增加了革命英雄形象的丰富性。且以《渔岛怒潮》中的王海生为例。海生可以说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周岁时,他的妈妈因病去世;5岁时,他爹为生计所迫,去青岛码头扛大包。9岁时,海生随爷爷出海,在海的咸涩中学习各种捕鱼本领,也接受老党员爷爷的言传身教。11岁时,海生爹被渔霸迟龙章杀害。爹爹的牺牲更加坚定了海生革命的决心。1947年5月,蒋介石反动政府在美帝的暗中支持下,悍然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进攻。大渔霸迟龙章、李祖忠、麻子副官、二刁蛋、“小白鞋”“大皮靴”等反动势力与坏分子趁机作乱,组织还乡团,妄图重新霸占龙湾头。已17岁的王海生担任儿童团团长,在爷爷王四江、区委书记叶洪山叔叔、民兵队长二虎哥、妇救会会长刘三嫂的领导与指点下,带领儿童团的伙伴们放哨、查岗、散发传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船只不够,他和爷爷在战略转移的最后关头被捕。面对迟龙章的威逼利诱、哄骗诡诈,他毫不动摇,没有吐露任何敌人需要的消息。龙王岛解放后,海生参军入伍,为新中国的早日成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我们论及的革命英雄都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被塑造出来的,他们共同的首要特质是将党、人民、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生命之上。当集体命运与个人安危相互冲突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安危。这一共性显示了特定时代政治范式对革命英雄的主导作用。“政治范式主导下的国家英雄鲜明地体现政党的意识形态。1950—1970年代忠于黨、国家与人民是国家英雄的首要个人特质。”③因此,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

二、草莽英雄

在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草莽英雄的形象集中在抗战题材的作品中,如《海啸》中的渤海王赵天京、《桥隆飙》中的指挥长桥隆飙。他们都是揭竿而起、反抗强暴的造反头领,共同特点是行侠好义、嫉恶如仇、胆量惊人、粗暴鲁莽,具有民间草莽的英雄本色与共同特点。究其性格中的铁骨硬气,最突出的就是爱憎分明,牢记家仇国恨,志在铲除天下不平,不为任何强权暴力所屈服。这一点在桥隆飙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这段是桥隆飙的豪言壮语:“打汉奸!打恶霸!自古以来,咱们中国有的是英雄好汉,东洋小鬼子算个啥!他来一个,咱们有一百对着。大家要齐心,要抱团!什么家什都能打鬼子,这次夺洋马,我们一枪没打,全靠变戏法和大铡刀。咱们山东老乡有句俗语:‘愣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打鬼子,就给他个一愣、二硬、三不要命,准把他砸个稀糊烂,你们说对不对?”④这段慷慨激昂的讲话,并非单纯是桥隆飙为了鼓舞士气所发表的战略设想,而是他实际行为的真实表达。他就是只要认清反抗的目标,就矢志不移,想尽一切奇招勇往直前地冲撞下去,有着“拼命三郎”的韧性与狠劲。

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还表现为光明磊落、直来直去的为人处世之方。如赵天京对待自己的兄弟、国共的代表都是言行一致,不搞阴谋诡计,也不防备别人的狡猾与陷害,表现出心地单纯、性格直爽的特点。桥隆飙更是心直口快、无遮无拦,甚至有些莽撞粗鲁。当痛恨一个人时,他就大砍大杀,必求对方毙命为快;而意识到自己犯错悔过时,又痛哭下跪,毫不顾忌所谓的男子汉尊严与当首领的脸面。他们身上淳朴真率、正直真诚的美好内质,显示出山东海疆人民的可亲可敬之处。

与革命英雄相比,草莽英雄往往缺乏高瞻远瞩的政治觉悟和严守规范的纪律意识,他们有着江湖大侠的放荡不羁,有着更突出的自我个性。而他们的自我个性又是在以伦理为主导属性的中国民间环境下形成的,他们在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中所表现出的重情重义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追求。

三、民族英雄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反抗外族侵略的艰难曲折中前行,而中华民族历来是尊崇气节、热爱和平的,山东海疆尤其民风淳朴、尚义敬侠,因此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层出不穷。杨振声的短篇小说《荒岛上的故事》、峻青的短篇小说《怒涛》《狼烟滚滚》都塑造了大义凛然、忠勇无畏的民族英雄形象。

《荒岛上的故事》的主人公武诚是一名青年渔民,他用五年的辛苦劳动赚得一条新船,维系着一家四口的生存需要,但日帝侵占了岛屿,逼迫武诚为他们驾船。武诚眼睁睁地看着爱国青年被屠杀。在政治暴力与血腥人性面前,武诚无比厌恨,但反抗则死的结果令他畏惧、怯懦,他服从听命以保全自己与全家,但因此又充满耻辱之感。其实,武诚内心的耻辱感就混合了自我尊严与人人平等、民族独立、同胞情深等多种精神需求,暗藏着朴素的个性要求与人道意识,潜藏着反抗的可能。将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力量是来自女青年的激励。武诚目睹了爱国女青年被害时的情景:“那女子一副骄傲的神情,她的答话的勇敢,危难时那种急智的自杀,都活现在他眼前。”⑤武诚怀着无比的崇敬掩埋了女烈士的尸体,下定决心为壮烈牺牲的同胞复仇,巧妙设计了漏水事件,最终与满船的敌人同归于尽。从下决心复仇到临死之前,武诚没有犹豫不决、没有恐惧悲哀,有的只是镇定自若,是伸张正义、捍卫民族的骄傲与豪壮,其精神的伟岸、性格的刚毅呈现出英雄的内在之美。

之所以称其为民族英雄,就是因为这些硬汉的精神根基深深地扎在民族大义的厚土中。他们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根本,本着对和平安宁、正义人道的捍卫,充分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我们再看峻青短篇小说《怒涛》中戚登高父子三代的壮烈之举。戚登高是威海戚家庄人氏,他古道热肠、性情刚烈,六个儿子也都像他一样侠义豪爽。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时,戚家老三戚东川正在清兵营里当一名炮兵哨长,他和炮兵弟兄们不分日夜地守卫在大炮旁边,向日本侵略者进行猛烈轰击。但是,他们的英勇抵抗不能挽救政治昏聩所造成的未战先败的惨局。最终,戚东川指挥着炮兵,拉响了地雷,与冲上来的敌兵同归于尽。戚家人不仅没有因此受物质与精神的嘉奖,反而获罪。戚登高没有卑躬屈膝,他撞岩石气绝而亡。戚家的其他兄弟没有被死神吓退,他们同样浩气冲天。老大戚东山于1898年领导了威海卫的抗英大起义,用棍棒枪刀、锨镢钩叉与洋枪洋兵决战,直至被陷害而死。老二、老四、老五全都壮烈战死。老六与侄子戚承山逃出。戚承山作为第三代戚家人,既继承了长辈的大义正气与顽强不屈,又在时代的浪潮中迎头赶上,加入了共产党,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在戚家三代的人生历程与豪壮义举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利益而舍小家、舍私利、舍生死且生命不息、抗争不止的灵魂和斗志,这些品质如招魂之旗,在猎猎飘扬中昭告着山东海疆人的忠骨义胆。

四、英雄与山东

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是成长、战斗在山东这片热土上的,他们英雄主义情怀与意志的培育、成形与山东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山东著名作家峻青的总结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胶东,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向以民风强悍而著称。自古以来,反抗官府黑暗统治和豪霸残酷压迫的农民斗争,就像那汪洋大海的波涛似的,在海莱山区,在半岛各地,汹涌澎湃,持续不止。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举,在这儿发生,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儿涌现。唐赛儿、曲诗文,就出在海莱,于七则出在莱栖交界的唐家泊。至于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这种超越了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新型英雄人物,就更是层出不穷了。”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压迫深重,哪里的反抗就更坚决、更激烈。正是山东的苦难催生了反抗不止的英雄气节。山东历史上确实是英雄众多。陈寅恪先生发现,“隋末唐初之史乘见‘山东豪杰’之语,此‘山东豪杰’者乃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常为当时政治上两方争取之对象”。⑦而在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影响巨大的《说唐》《水浒传》可谓山东民间英雄旌旗猎猎、挥洒无忌的大舞台,它们又被以评书、快板、戏曲等多种形式张扬着山东人的英雄情结,自然也会影响到山东文化的建构。峻青生动地回忆了这样的场景:

这大都是在夏天的黄昏,在西方天空一片橘红色晚霞的映照下,随着那暮鸦的返巢、耕牛的回村,一帮盲人肩背着三弦、鼓板,来到了村中。……大家静静地围坐在这伙盲先生的周围,说书开始了。

伴随着那皮鼓、钢板和三弦的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演唱里充满着的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说的是古往今来的兴衰胜败,伦理纲常。有短篇小段,也有可以接连说几个月的长篇说部。内容固然有公子落难,后花园私定终身之类的才子佳人,但更多的却还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尚义、除暴安良的英雄豪杰。我最喜欢听的是后面这一种。⑧

在民间艺术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当地人民会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濡染,会自然而然地养就英雄主义的情怀。我们还是以峻青的陈述为证:

这种充满了革命斗争风暴和壮烈斗争事迹的环境,从小就养成了我的景仰英雄、崇拜英雄和頌扬英雄的习惯。⑨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山东人崇尚英雄,20世纪山东历史上英雄辈出,他们的杰出业绩与英雄品质感召着人们,被众多作家书写在海洋小说之中,彰显着20世纪山东海洋小说崇高、豪放的美学风格,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英雄系列添上热烈、壮美的一笔。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②峻青:《海啸》(缩写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349—350页。

③魏爽:《模范形象建构的社会学解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36—37页。

④曲波:《桥隆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283页。

⑤杨振声:《杨振声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⑥峻青:《关于〈党员登记表〉的写作》,《沧海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页。

⑦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

⑧⑨峻青:《我的文学生涯回顾》,《沧海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第359—360页。

猜你喜欢
山东
纳赛尔:“一带一路”让我来到山东
从山东高考志愿填报看学生生涯规划选择路径
我和我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东老家规 (下)
山东老家规 (中)
傅有田
傅有田
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