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作家是将万事万物泡在心血里的人

2021-10-23 04:05夏天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笔记作家读书

夏天

中国改革文学奠基人蒋子龙早年当过工人、海军战士,擅长工业题材,致力于塑造改革者形象。他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引起巨大反响,是公认的“改革文学”开山之作、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里程碑。他对引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推进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2018年获颁“改革先锋”称号。

如今,80岁的他仍笔耕不辍,新书《人间世笔记》是他获颁“改革先锋”称号之后的第一部全新随笔集,记录了当下社会的各色人物以及他对人间世相的感悟,睿智深刻,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老作家对时代的关注,对民生的关心,对生命的关照。不过,他接受采访时却说:“我不是聪明人,写作靠的也是笨功夫。”

文字是从自己灵魂发出的声音

记者:读您的作品很舒服也很长见识,您是怎么练就这种风格的?

蒋子龙:读者感到“很舒服”,是对我莫大的褒奖,当然也是鼓励和鞭策。我认为现在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人和文字太多了。至于这种风格是怎么练成的,我猜可能跟文字的真实性有关,不虚伪,不造作,不傲慢,有人间烟火气,文字是从自己灵魂发出的声音。

记者:写了近60年,对您来说还会有特别想写的人、事、物吗?目前的创作状态如何?

蒋子龙:平时,我心里还是以写作为主,但用于阅读的时间更多,除非十分紧急的稿子才能一气呵成,大部分情况是写写停停。人老了而脑子还不太老,是件痛苦的事。上了年纪经得多,见得多,想得更深,处理素材的手法也更多,有许多想写的东西,特别是自认为很好的长篇素材,是生活或命运专为我准备的,只有我有兴趣写出来。但动力弱了,效率很低,过去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稿子,现在说不定要几天。

记者:除了写作、阅读,您还有什么爱好?

蒋子龙:我年轻时兴趣广泛,篮球打过团级代表队的中锋,乒乓球曾赢过天津工人代表队一号种子一局,吹拉弹唱也能滥竽充数替补登台……文学创作是个很“毒”的工作,自从把精神转到写作上,我渐渐就把其他爱好全丢弃了。我现在还保留着“多听多看”的习惯,有外出的机会,特别是去企业或下农村,一般不会放过。此外,朋友聚会是一定要参加的,老友畅叙,那是灵魂透气,一大快乐。

先把生命拓宽,再往深处开掘

记者:您的创作灵感都来自哪里?

蒋子龙:灵感从哪里都可以来,什么时候都可以来,就是等不来,求不来。常常是越想有灵感,灵感就躲得你越远。灵感通常是不期而遇的,可遇不可求,一般在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劳作的时候、阅读的时候、在跟朋友交谈的时候……脑子容易产生火花。

记者:作為作家,您看世界的角度,是不是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蒋子龙:作家也是普通人,只是比不写作的人在生活中多留点神、多存点心,即“人泡在生活里”,又将世间万事万物“泡在心血中”。对写作者来说,学会记梦是基本功。夜里做个有文学品位的梦,刚一醒就开灯,先用笔记下来。梦记完了,再想睡就难了,以我的习惯,睡不着绝不在床上翻来覆去烙大饼,我会起来看书或写东西,直到有了困意再上床。久而久之,夜里再做了好梦,甚至不管什么梦,不用立刻拿笔记,醒后也不会忘了。《人间世笔记》中有两句话,就是我的一位法官泳友在游泳后沐浴时讲的,其他泳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我怕忘记,带着一身肥皂沫跑到更衣间用笔记下来。这种事很多,我经常用一瓶啤酒或讨价还价后几十元钱就从周围的朋友们那里买到段子或一句惊人之语。

记者:您把作家分两种:一种是把自己当宝贝,一种是把自己丢掉,又找了回来。您是第二种吧?

蒋子龙:世界上有些知名作家把自身视为自己创作的宝库,比如杜拉斯,她的作品不靠外部情节推动,而是来自“内心体验的深度”,不断把生命掘深。我自农村考到天津读中学开始,不知不觉、身不由己地开始丢失自己,随着命运漂流,报考什么学校,进什么工厂 ,当什么样的兵,什么时候复员……全都不是自己的选择。我渐渐意识到,只有手里的笔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文革”结束后,我因写小说被推上批判台,挨批不是好事,却是扒掉所有外壳,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既然认识到了,我就开始慢慢找回自己。我的写作生涯可以概括为先把生命拓宽,然后再往深处开掘。

读书要趁早,趁年轻要拼命读

记者:您最近在读李建军先生的《重估俄苏文学》吗?有您常读常新的书吗?

蒋子龙:现在读书收获非常大,可能跟理解力有关。李建军先生的几部大著,对我来说是教科书、工具书。还有一些经典,如《史记》,我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经常会翻一翻。凡好书都有一种强大精神冲击力,如果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力量上不去,或对某个人物的刻画不满意,就会停下来,读读经典,吸取点营养。

记者:您会帮读者开什么阅读书单?或者有什么阅读建议吗?

蒋子龙:我每年都根据朋友和网络的推荐买很多书,里面有好书,但大部分是垃圾,都扔了。这个过程对我有点好处,见过垃圾,知道什么是垃圾,现代文字垃圾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不会为一个不了解的人开一个泛泛的读书单。每个人的年龄、口味、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都不一样,选择读不读书和读什么书,也不一样。我的经验是读书要趁早,趁年轻要拼命读,特别是专业书和经典,甚至要苦读,死记硬背,趁年轻读了能记得住,“熔化在血液”中,可“营养”一生。到成年进入社会,除去专业书,其他书,有兴趣就读,读不下去就放下。

记者:您是怎么保持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的?

蒋子龙:对知识、世界保持好奇心,决定了作家的创作力。特别是上了年纪,关注现实世界,有助于我们保持甚至扩大自己的精神容量和强度。因为小说要向外部世界打开,写透人情才是小说,一个人有好奇心才能看到和看清人情世故。能保有多大的好奇心,可能跟作家的风格、性情和身体状态有关。一个作家曾说过,身体好才能保证在创作过程中有爆发力。我理解“爆发力”,就是想象力、神来之笔,写长篇不单是精神劳动,更是个体力活。

猜你喜欢
笔记作家读书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和我的“作家梦”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的自然笔记(一)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