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 王建 徐凯鑫 王鹤 黄腾
秋寒开始笼罩这座城市的时候,凛风扑面而来,哈尔滨市出现一群陌生的身影。而对处在新一轮疫情“风暴眼”中的人们来说,这些陌生身影是可以提供庇护的“方舟”。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中秋佳节之际,哈尔滨市巴彦县出现确诊病例,黑龙江省内外十多支医疗队随即火速驰援。他们在“暂停键”中启动“加速键”,以“灭火队”的姿态迅速出击,在关键时刻做出共同选择。
没能做完的团圆饭
“妈!锅里的鱼再炖五分钟就能出锅了,疫情一线有需要,我得尽快收拾东西去支援两天!”
9月21日上午,难得休班赶上中秋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预检分诊导诊护士长王娇萌买好食材,准备陪父母过中秋,可突发的疫情打断了这顿团圆饭。
“我报名!”医院准备派遣医护人员赴巴彦县支援时,其中一人正在过节返程的途中,如折返回来时间来不及。王娇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请缨。
装好随身衣物,王娇萌冒着大雨匆匆赶至医院,整装待发。
半个多月前,王娇萌在行车途中发生事故,导致肋骨骨裂,此刻她伤势尚未完全恢复,但还是坚持上一线。到巴彦县以后,因为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王娇萌便悄悄将有助于恢复肋骨骨裂的腰腹带拿掉了。
疫情不等人。9月21日晚9点,王娇萌和同事赶至巴彦县后立即开工。核酸检测工作是王娇萌战“疫”的重心,对接核酸检测小区、调配医护人员、分发物資……雨越下越大,王娇萌的发间不断有雨水滴落。忙到次日凌晨4点多,王娇萌顾不上换衣服,继续和同事开会。
只休息一个钟头,9月22日早上6点,王娇萌草草地用吹风机将衣服吹至半干,套上防护服,又开始和新的小区对接。
作为护士长,王娇萌从来都是冲在前面,但对身体的不适,却瞒得紧。接连为六七个核酸检测点搬运完医用物资,王娇萌的肋骨在隐隐作痛,连带着腰和腿都开始发麻,可她的工作节奏依然不变。在运送完物资回到驻地后,她匆匆吞了两粒止疼片,继续开会。
这次会上,大家被告知巴彦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原定两天的支援计划被延期。“下次运送物资,再帮我带些止疼片就好。”开完会,王娇萌就提出这一个要求。
王娇萌的战“疫”日常,是很多一线防控人员的缩影——工作琐碎繁杂。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风暴眼”中才有了一叶可以荫庇人们的“方舟”。
截至9月27日,巴彦县已完成四轮全员核酸检测。随着一项项防疫措施的落地,王娇萌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下来。想起妈妈上午发来的消息还没看,她点击收听微信语音:“闺女,你那边怎么样?这几天有雨,出门别忘带伞。我们在家一切都好,你别惦记,仔细干好手里的工作,疫情不是闹着玩儿的,千万注意防护。”
“妈,你放心,我一切都好,工作也顺利开展,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到时候我再回去陪你好好吃顿团圆饭。”王娇萌回着微信,鼻子猛地一酸,突然想起来:临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月饼。
她的妈妈懂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是很大的牺牲。
全副武装的“病毒猎手”
在位于巴彦县城“富都市场”的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里,有一张工作流程图。自上而下所有箭头指向的位置,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实验室负责人许军。她是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更是这里所有核酸阳性样本的最终复核人。
“来不及想那么多,只要省内出现疫情,我们就要第一时间赶过去。”当记者问起驰援的情况,身穿隔离服的许军如此回答。
9月21日,正在和家人过中秋节的许军接到前去巴彦县疫情一线支援的通知后,迅速收拾行李奔赴前线。
许军很熟悉这样的节奏。今年年初望奎县发生疫情时,她就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
“选址,接电,开始建仓。”一到巴彦,许军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她看来,眼前的方舱检测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几个帐篷,而是她和同事们战斗的“堡垒”。
七八个小时后,9月22日凌晨1点,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许军一夜未合眼。
提高核酸日检测能力,是巴彦县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核酸样本被源源不断运来之后,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战“疫”也在这里打响。
“核酸提取区”是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核心区。只有通过核酸提取,工作人员才能进行PCR反应、筛查出阳性样本。因为核酸样本中可能会有阳性样本的存在,提取核酸便成为检测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据许军介绍,工作人员打开标本采集管盖子的一瞬间,动作务必小心。接下来,工作人员要用加样枪吸取一定量的样本,通过提取仪进行核酸提取。
签收、录入、试剂准备、提取、加样、扩增到结果判读……在白色灯光昼夜不停的照射下,整个团队默契地配合着。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进入实验区之前尽量不饮水,以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检测样本。”许军说。
当前,巴彦县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刻,切断传染源、锁定“包围圈”刻不容缓。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全民核酸”,许军多日来超负荷地连轴转,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已成为常态。
方舱实验室检测人员分为三组,每组工作六小时,昼夜轮流,直到完成当天所有核酸样本的检测。而许军要在这里负责班组之间交接、阳性样本的最终复核等事宜,无论是“单基因阳性”“灰区”还是“翘尾”,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出这位“病毒猎手”的眼睛。
令她欣慰的是,几个日夜过去,虽然医护人员们都越发疲惫,但检测速度却越来越快。
“方舱实验室一共51人,实行流水线作业。原定我们这个方舱的日检测量为10 000管,28号这天已经达到17 000管了。”许军说,他们正在与病毒抢时间,“没有想更多,因为时间仍在一分一秒飞逝。”
“风险不过夜”
“这已经是我支援过的第八座发生疫情的城市了。”今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还未能和家人共赏明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就从数千里之外赶赴哈尔滨市抗疫一线。
9月21日,哈尔滨市通报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月24日,首批确诊病例基因测序情况显示为感染了德尔塔毒株。“虽然此前黑龙江多次战‘疫,但这是首次迎战德尔塔毒株,仍需对症下药、精准施控。”陆群说。
陆群的抗疫足迹,标注着中国抗疫的进程。从2020年到2021年,从武汉到哈尔滨,从初期的新冠病毒到德尔塔毒株,同病毒做斗争已经成了陆群的日常。
这次接到通知,陆群再次果断应允、赶赴一线。为了赶最早一班飞机,她连在同所医院工作的丈夫都没来得及见上一面。
陆群的专长是院感防控。院感防控做得好不好,关系到疫情防控的成败。如果因为操作流程疏漏,导致医院发生疫情传播,所辐射的范围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德尔塔毒株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增强、病毒载量高、转阴时间长等特点,陆群走访多家定点医院,用脚丈量着每个高风险区域,总结出“中高风险区域人员一律不进定点医院工作”“一律接受感控培训并考核合格再上岗”等“八个一律”,供定点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参照落实。
“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我们的目标和底线。”陆群每天都会在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虽然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份工作,但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问题。”陆群说,只有拿出“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儿,才能织牢织密医院感染防控网。
从医院的清洁区到污染区,从防护用品穿脱到废弃品的安全运送、餐食的交接,陆群眼里容不得“死角”。她说,一旦发现漏洞,就要秉着“风险不过夜”的原则,高效查缺补漏。
每每打完一场硬仗,她对家人也有说不出的思念:会不会被感染?什么时候能战胜疫情?什么时候能回家……每一次“逆行”,陆群的这些疑问都不会得到解答,也没有人能够解答。然而,她总是选择白衣披甲、冲锋在前。
疫中英雄,正是这般模样。?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