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如何做到 牢记“国之大者”?

2021-10-23 13:29王宇萌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10期

王宇萌

近两年,“国之大者”成为备受瞩目的“高频词”。

无论是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心怀‘国之大者”,还是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牢记‘国之大者”,都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全面要求。

当前,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对复杂多样的挑战,更需要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将牢记“国之大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全局出发,培育大视野、大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牢记“国之大者”,就是要坚持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从战略上看问题,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出发考虑问题。

《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指出,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只有科学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清醒把握党情、国情、世情,既有中国大格局,又有世界大视野,才不会陶醉于自我封闭的“一亩三分地”、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万花筒”,才能把一地区、一领域、一部门的工作看得更清、更准、更透,做起事来才会更有章法节奏,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爱军认为,“国之大者”首要的是政治逻辑,而政治逻辑首要的是胸怀大局、服从政治大局的逻辑。

一是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也就是要“上接天线”,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远,学会从中央的高度思考问题、理解政策。

二是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党员干部需要对安邦定国的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做到心明眼亮。

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要学会用“国之大者”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不断提升思想认识的高度;也要善于以“国之大者”的思维观大势、把大局、算大账、担大任,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冲突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自觉讲政治,强化政治能力

牢记“国之大者”,本质上是讲政治。仔细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一个关键词不时被提及——政治能力。

在《求是》杂志刊发的《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综合研判、辩证分析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一方面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維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另一方面点明问题:“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什么是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具体而言,要做到牢记“国之大者”,必须掌握三种能力——

政治判断力,即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政治领悟力,即对党中央精神要深入学习、融会贯通,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执行力,即要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

“各级干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国之大者,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能力。”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胡昌勇看来,政治能力上去了,行动才会更坚毅。这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实现集中统一领导的题中之义。

也就是说,党员干部要培养敏锐的政治眼光,学会分析事物与政治的关系,看到其中包含的政治因素,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和政治影响,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进一步讲,党员干部牢记“国之大者”,就是要在执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中遵循“国之大者”理念,通过主动加强责任担当,推动“国之大者”理念转化为行动和绩效,在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中将“国之大者”作为一切行动的总出发点和工作的底线。

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深情地说,“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涌现出无数牢记“国之大者”的英雄榜样:焦裕禄扎根河南省兰考县,与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带领群众摆脱贫困;“铁人”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显而易见,党员干部心中装着人民,就是装着“国之大者”。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秉承“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理念开展工作,才能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大考题。

《学习时报》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其全部实践的价值意义就是“为民”二字。初心恒心皆是为民之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是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

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不仅要对“国之大者”时常观之察之、思之悟之、践之行之、念兹在兹,更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叩问初心、处处践行使命,切实为群众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总之,‘国之大者在民、在民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分析称,一方面,要时刻提醒树立“国之大者”在民的执政思维,坚决摒弃那种“人民的一切都是国家给予的”错误想法;另一方面,要自觉把“国之大者”在民的执政思维转化为行动逻辑,以胸怀“国之大者”来推进中国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