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86-2021)

2021-10-23 02:49杨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典籍节点领域

杨艳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民族典籍翻译①广义的民族典籍翻译包括所有民族的文化典籍(包括汉族文化典籍)翻译,狭义的民族典籍翻译则指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与之相应的民族典籍的翻译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典籍翻译包括民译、汉译和外译,狭义的民族典籍翻译指其外译,文章主要讨论后者,即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外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民族典籍的对外译介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对国内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做了综述性介绍,为后续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民族典籍翻译实践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②赵长江、荣立宇等学者曾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进行过研究。参见赵长江.民族典籍外译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荣立宇.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三十五年(1979-2014)[J].民族翻译,2015(3).。然而,就研究方法而言,鲜见借助可视化计量工具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研究。鉴于此,文章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计量软件,从发文量、载文期刊、学科分布、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关键词以及突现术语等维度开展可视化分析,力求客观揭示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以期为后续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为全面客观反映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图景,同时基于数据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考虑,文章以CNKI收录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研究性论文为数据来源,时间范围设定为1986 年至2021 年(检索时间为2021 年5 月2 日)。检索时先以“民族典籍+翻译∕英译∕外译”为检索主题词;再以某一部具体民族典籍的篇名+翻译∕英译∕外译,比如“《格萨尔》+翻译∕英译∕外译”为检索主题词;然后再以某个民族的典籍+翻译∕英译∕外译,比如藏族典籍+翻译∕英译∕外译为检索主题词,以此保证较为完整地囊括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在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论文题目、摘要、全文细读筛选出无关论文,包括会议通知、简讯、征稿和广告以及主要是论述民族典籍汉译与民译方面的论文和重复论文,最终获得205篇有效论文作为研究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

文章采用CiteSpace软件①该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它通过算法来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将既定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突现术语等展现在一系列知识网络图谱上,便于对该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参见陈悦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第16页。(5.7.R5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采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前,首先需要将筛选好的文献数据转换成WOS 格式并去重,然后在CiteSpace 中新建一个“Project”,包括建立“Project Home”、“Data Directory”两个文件夹,并设定基本分析参数,同时将处理好的文献数据复制到“Data Directory”文件夹中。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定为1986-2021,时间分区(Year Per Slice)设定为1年,主题来源(Term Source)选择“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节点类型(Node types)依次选择“author”“source”和“keyword”,网络节点关联强度(Links)选择Cosine算法,数据分析阈值(Selection Criteria)设定为top N=50。最后,点击“GO!”运行CiteSpace 软件,并生成相关知识网络图谱。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本文从发文量、载文期刊、学科分布、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关键词以及突现术语等维度对中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展开可视化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某领域研究论文年度发文的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通过对搜集的文献的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得到了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变化折线图(见图1)。

图1 发文量变化折线图(1986-2021)

从图1 中可以看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②民族典籍翻译实践始于19世纪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有关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历史较为短暂。1986年胡振华的《国内外“玛纳斯奇”简介》揭开了国内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序幕,在其后的约30年时间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逐渐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成果数量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2009年的萌芽期,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非常少,年度发文量低于5 篇;第二阶段为2010-2017 年的成长爆发期,年度发文量开始迅速增加,尤其在2014-2017年发文量达到一个峰值,平均每年24篇;第三阶段为2018 年至今的稳定发展期,年度发文量稳定在14 篇。总体而言,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文献呈现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产生与国家宏观文化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2009年,国家全面推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大规模地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2012年,全国首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迎来新一轮重要历史机遇。

(二)载文期刊分析

通过对文献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相关论文成果刊载于65种期刊之上,其中发文大于等于3篇的期刊有16 种(见图2)。《贵州民族研究》《西藏研究》《中国翻译》《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文学研究》《外语教学》为发文数最多的期刊,占总发文数的50%,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刊载平台。位居前6 的期刊中包括4 种民族类期刊、1 种翻译类期刊和1种外语语言类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民族学界和翻译学界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视。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西藏研究》2种刊物都来自西藏地区,两种学术期刊对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刊载时间分别是在2012 年和2015 年,说明其已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

图2 期刊发文量(发文量>=3篇)

(三)学科分布分析

从表1中可以发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涉及10个学科,其中语言学与中国文学方向居于主导地位,占全部文献的77%,外国文学、民族学以及文化学相关学科紧随其后,文献量也相对较多,而在宗教学、艺术学、文献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比较分散,探索还有待加强。该组数据不仅反映出了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与语言学、文学研究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显示了该研究领域所具有的较强跨学科性和复杂性。

表1 学科分布

(四)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分析

对某研究领域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动向及科研合作状况。发文量和论文被引频次是衡量作者学术影响力的两个常用指标,文章选择论文发文量(>=4)和被引频次(>=25)的前8位高影响力作者进行重点分析(见表2)。

表2 高影响力作者列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在民族典籍翻译领域发文最多的依次为王宏印(12 篇)、王治国(12 篇)、李正栓(10 篇)、黄中习(5 篇)、邢力(4篇)、索朗旺姆(4篇)、赵长江(4篇)、赵春龙(4篇),按照论文被引频次排序依次为王宏印(222次)、王治国(111次)、黄中习(83次)、邢力(77次)、李正栓(58 次)、索朗旺姆(28 次)、赵长江(27 次)、赵春龙(26次)。以上作者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是从事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为探究高产作者与其他学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作者可视化分析,生成了高产作者合作分布图(见图3)。

图3 高产作者合作分布图

图3中共有207个节点和85条连线,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节点大小代表其发文量,节点越大发文量越多。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程度代表合作强度,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线越多、连线越粗,表明该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次数越多,节点连线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合作年份(见图例)。从图3 中可以看出,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高产作者之间有合作发文,王宏印和李正栓、王治国、邢立、赵长江,李正栓和赵春龙等人之间都有合作关系;高产作者和其他作者之间也有合作现象,黄中习和陆勇,索朗旺姆和格桑平措。以王宏印为代表人物的王治国、邢立、赵长江、李宁团队,师生传承,主要致力于《格萨尔》《蒙古秘史》和《福乐智慧》等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索朗旺姆、李正栓团队分别关注《萨迦格言》与《仓央嘉措诗歌》的翻译问题;以黄中习为代表的团队主要从事壮族活态史诗《布洛陀》的翻译。但从图中也清楚看到,各研究团队之间联系并不紧密,集中度偏低,进一步合作有待加强。

(五)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利用CiteSpace 可以计算出每一关键词的频次及其中心性①中心性是指某一节点被其他节点以最短路径穿过的程度,中心性越高(即中心性值超过超过0.10)的节点对其他节点的联系控制作用越强,在整个知识图谱中的影响力越大。参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第202页。,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从中可以分析得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图4 是运行软件后得出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图4 中共有230 个节点,409 条连线,圆形点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节点,节点的大小代表出现频次,节点越大,说明出现的频次越高;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强度,连线越粗,说明共现的频率越高,联系越紧密;节点连线的颜色代表共现的年份(见图例)。从图4中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②这里对“民族典籍”、“翻译”和“英译”等此类对于研究热点分析无意义的关键词进行了剔除。为:“翻译策略”“《格萨尔》”“文化翻译”“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民族志诗学”“活态史诗”等。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为了确保描述的客观性,文章同时对关键词中心性进行了考察,运用CiteSpace统计出了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见表3)。

表3 高中心性关键词和高频关键词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关键词中心性与频次的排序大体相同,即:“翻译策略”“《格萨尔》”“文化翻译”“民族文学”排前四位。但有些关键词前后有所变化,比如“口头文学”出现的频次较高,但其在网络图谱中的中心性并不是很强;“对外译介”的中心性很强,但其频次并不是很高。因此,结合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来看,过去三十年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格萨尔》、文化翻译、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民族志诗学、活态史诗等6个方面。

(六)关键词时区分析

为了考察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影响关系,文章还进行了关键词时区分析(见图5)。

图5 关键词时区视图

图5 是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生成的关键词时区视图。图中所有节点被设置在不同的时区中,某一时区中的节点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中研究热点越多,该领域处于繁荣时期;某一时区中的节点越少,说明这一时段中的研究热点越少,该领域处于低谷期。通过各时间段之间的连线关系,可以看出出各时间段之间研究热点的更新和传承关系。从图5 可知,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分水岭”在2008 年,2008 年之前关键词按照所处时区位置依次为“《格萨尔》”“文化翻译”和“翻译策略”,2008年以后新关键词开始涌现,这与1986-2021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发文量统计图反映的趋势一致,说明从2008 年以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才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这一关键节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后所引发的学术热。2010-2014 年出现的新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对外译介”和“活态史诗”这两个方面,显示出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活态史诗在异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翻译研究。2015 年至今的时区中节点和连线较多,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广度和深度逐步拓展,新的研究热点不断被挖掘,相关成果开始增多。

(七)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了解当前民族典籍翻译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但对单一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无法呈现该领域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主题结构分布。为进一步探究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主题,有必要对关键词聚类展开分析①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关联度高的关键词和高频次关键词聚合为某一类的研究主题,因此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辨析和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参见陈悦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第76页。,文章利用CiteSpace 软件生成了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6)。

图6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图6中共生成了605个节点和1458条连线,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聚类概况,不同研究片区显示了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主要聚类分布,颜色随着时间由近到远呈现出由深到浅的变化。从图6 可知,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生成了8 大聚类:“翻译技巧、《阿斯玛》《尘埃落定》、表演理论、《格萨尔王》《萨迦格言》《玛纳斯》、多模态翻译”,其中“《尘埃落定》《格萨尔王》、表演理论和多模态翻译”3 个聚类主题颜色较深,表明该聚类出现年限较晚,是近年来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根据聚类图结果,同时结合上文高中心性和高频关键词分析,过去三十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4个主题,具体如下:

1.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

翻译策略与技巧是当前民族典籍翻译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此类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典籍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民俗文化、文化负载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探讨。如王宏印、李宁对《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1];陈玉堂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文化为单位,从而最大限度地传递羌族释比经典中的民族文化元素[2];王治国研究了《苗族史诗》中民俗事象的翻译方法,提出采用深度翻译、置换补偿的翻译策略[3];黄信、颜晓英考察了《萨迦格言》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尽可能地“求同释异”,最大限度地“还原”与“移植”[4];赵自强关注了《尘埃落定》英译本中藏族文化意象的翻译,提出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民族文化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效传达出来[5]。

2.民族典籍译本研究

民族典籍译本研究主要是对不同民族经典典籍译本进行分析,如李正栓、彭丹对藏族格言诗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梳理和研究[6];索朗旺姆、格桑平措研究了外国译者翻译的藏族文学典籍《萨迦格言》的英译本[7];梁真惠研究了瓦尔特·梅依英译的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译本,指出其译者身份对民族典籍翻译的影响[8];黄琰分析了戴乃迭《阿诗玛》英译本所展现的英国民族诗歌传统风格[9];郭佩英、王玉以葛浩文《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结合哲学阐释学理论分析了民族典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0];李广寒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切入分析民族典籍中翻译的再生产功能,说明译者的回忆与记忆活动对复活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的作用[11];舒静、李伟从语料库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摆手歌》英译本的翻译语言特征[12]。

3.民族口头文学翻译研究

民族口头文学翻译是民族典籍翻译的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尤其是随着传播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民族志诗学与表演理论、多模态理论为指导的民族口头文学翻译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前沿和焦点之一。学者段峰较早关注民族志诗学这一学术新方向,提出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民族志实践过程,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翻译可以纳入表演理论的视域中进行研究[13];王治国阐述了数字媒介时代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进行多模态翻译的重要意义[14];陈树坤、黄中习以《回招亡魂:布洛陀经文》翻译为个案,探讨了翻译中的各种多模态译注对于民族文化外译的重要意义[15]。

4.译介与传播研究

民族典籍译介与传播研究关注民族典籍在异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接受与传播问题,如吴结评、陈历卫分析了《格萨尔》唐卡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16]。李伟超研究了《米拉日巴道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及经典化建构过程[17]。

概言之,过去三十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翻译技巧和理论构建两个层面。翻译技巧主要涉及经典典籍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译本研究,所占比重较大。理论构建主要借助翻译学科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对民族典籍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进行学理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已经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典籍的翻译转化问题进行了思考。

(八)突现术语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文章清晰呈现了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和主题结构分布。为探析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文章利用CiteSpace 软件中突现术语(burst term)①突现术语是指使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或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术语。CiteSpace软件的突现术语功能主要通过突变强度(strength)这一量化手段,将某些年份发表的论文中突然剧增的关键词检测出来,从中可以分析得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参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第204页。功能来研究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趋势和前沿。图7是运行软件之后得出的突现词视图。

图7 显示了民族典籍翻译领域排名前12 的突现词。每一个高突现性关键词包含两个维度:突现值和突现时间。从图中可知,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突现词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发展,与此相应的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也呈现出由长到短的趋势。2006-2014年突现出“《蒙古秘史》”“《福乐智慧》”“《布罗陀》”“口头文学”等关键词(强度分别为2.8,2.46,3.64和2.15),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热点,其持续的平均时间长达4年之久。而2013-2015年突现出“《萨迦格言》”和“藏族格言诗”两大关键词(强度分别为2.13和2.25),表明在这一时间段我国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藏族典籍的翻译问题。2014-2018年这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民族诗歌”和“活态史诗”(强度分别为1.75 和3.19),尤其是“活态史诗”的突变强度比较高。从2010 年的“口头文学”到2018年的“活态史诗”,有关民族口传文学的翻译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是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学者长期关注的焦点。2019 年至今则突现出“多模态”“《米拉日巴道歌》”“《格萨尔王》”“认知文体学”等关键词(强度分别为2.56,1.7,2.14 和1.84)。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这段时期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热点,既聚焦于民族典籍翻译技巧探讨又涉及理论建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而近年来的研究的焦点更是集中于民族口传文学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和认知文体研究,这也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对进一步深化民族典籍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图7 前12个高突现词

三、研究结论

文章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对205篇关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核心及CSSCI(含扩展版)论文进行可视化研究,从发文量、载文期刊、学科分布、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关键词及突现术语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较为全面客观地揭示了过去三十年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基本态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从发文量来看,主要划分为2009年以前的萌芽期、2010-2017年的成长爆发期和2018至今的稳定发展期。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文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受国家宏观文化政策影响较大。从载文期刊来看,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成果的主要刊载平台为民族类期刊,翻译类、外语类、综合类社科期刊对相关论文成果的刊载力度尚显不足。从学科分布上看,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但分布不均衡。相关研究较为集中在语言学和中国文学方向,在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文艺学、文献学、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比较零散。

第二,从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上看,以王宏印为代表人物的王治国、邢立、赵长江团队,索朗旺姆团队,李正栓团队,以及以黄中习为代表的团队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但各研究团队之间联系不紧密,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1986-2021 年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格萨尔》”“文化翻译”“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民族志诗学”“活态史诗”等方面;关于“活态史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格萨尔》《玛纳斯》《萨迦格言》《福乐智慧》《布罗陀》《阿诗玛》等民族经典典籍方面;而以《尘埃落定》《格萨尔王》为代表的现当代民族典籍也开始受到关注。综合而言,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研究主要围绕翻译策略与技巧、民族典籍译本研究、民族口头文学翻译研究、民族典籍译介与传播研究这4个主题来开展。关于“民族口头文学”“多模态翻译”“认知文体学”等则成为近年来研究新的关注点,是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有待深入发展的全新方向。

第四,从研究的演进特点来看,近三十年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从最初的对民族经典典籍译本中民俗文化、文化负载词、文化意象等翻译技巧的微观探讨,转向对民族典籍翻译、接受和传播等问题的宏观研究;从借用单一学科理论对民族典籍翻译进行内涵界定和理论描述,逐步过度到综合运用民族志诗学与表演理论、多模态理论、文化记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结合语料库定量研究手段开展实证分析。当前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元的新态势。

四、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背景,未来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民族典籍翻译是民族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讲好民族故事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外交的价值①有学者分析了藏族格言诗翻译对西藏经济文化构建的重要作用,指出宣传西藏文化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以及保持周边安定有着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参见李正栓,赵春龙.不同时期藏族格言诗翻译对西藏经济文化的构建作用[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通过深入挖掘民族典籍蕴含的思想哲理、历史文化、伦理价值、生活风貌,并系统地对其进行翻译,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翻译类、外语类以及综合社科类期刊可以通过新增设立民族典籍翻译栏目,进一步提升学术界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

第二,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团队建设。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只是少数研究团队在从事相关研究②目前国内从事民族典籍翻译的基本上都是各民族高校的专业团队,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及河北师范大学。参见崔颖.东北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增加研究团队交流与合作,在资料整理、研究方法、信息交流等方面互相借鉴,对于民族典籍翻译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进一步拓展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范围和对象③有学者将翻译研究划分为翻译技巧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三大类。参见王克非.论翻译研究之分类[J].中国翻译,1997年第1期。。目前有关民族典籍翻译的研究多关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等方面,对于理论构建、翻译史、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方面,当前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对传统的经典典籍的译本进行研究,而对于现当代民族典籍翻译文本关注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视野。

第四,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多学科研究范式是未来推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新力量。随着传播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发展,民族典籍源文本在语际转化过程中产生和暴露出的问题将成为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传播学研究的显题④有学者指出了新媒体时代下活态史诗文化口传文学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具有独到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认为这一研究课题处于文艺学、翻译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前沿。参见王治国.少数民族活态史诗翻译谱系与转换机制探赜[J].外国语,2018年第2期。。不同学科理论视角的互学互鉴无疑有助于拓展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阐释空间,对于民族典籍翻译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本文的研究与发现,不仅对于了解中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某种程度上为后续开展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指明了方向。翻译是应文化之需而开展的活动,在全球交往不断深化的今天,民族典籍翻译的重大意义愈加凸显,开展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期待涌现更多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典籍节点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2020 IT领域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