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三十载 做农民的“亲兄弟”
——记保定市望都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王建威

2021-10-22 01:29于广宁
河北农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亲兄弟新品种全县

□文/于广宁

他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亲兄弟”。

他曾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他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在今年“七一”期间,受邀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活动;

他曾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乡村振兴”方阵彩车上,代表“三农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他扎根田间30年,足迹踏遍了望都县每寸土地,为20多万农民送去农业科学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几百项,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最美农技员;

他就是望都县农业推广研究员王建威。

坚守30年:从“小王”到“老王”

见到王建威的时候,他正在望都县贾村镇老乡的辣椒田指导,秋日的阳光依然很强烈,汗水已经浸湿衣背,他却依然给老乡们讲解着每一个疑问。

这样的工作王建威已经坚持了30余载。

“我小时候,每亩小麦就产100多斤。种的地不肥,种的法子不行,种子更不行……那时候听大人说,外国每亩小麦能产1000多斤。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那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咱们的小麦也能产1000多斤啊?”

1969年11月,王建威出生在望都县赵庄镇南张庄村。带着小时候的梦想,王建威考上了河北农大邯郸分校农学系作物专业,成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92年6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望都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踏上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道路。

“我的工作主要是推广科研院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机具、新设备,实现节水、节药、节肥、提质、增效,让农民增加收入。”从助理农艺师到农业推广研究员,从“小王”到“老王”,王建威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王建威跑遍了望都县8个乡镇的每一个村,亲身见证并推动了全县农业的突破与发展。他从农大聘请专家组成培训团,为农民讲解田间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一年365天,有一大半时间他都在田间地头。”望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涛说。

“田间地头,就是基层农技员的阵地。军人坚守着他们的阵地,咱农技员心里时刻想着的也是自己的阵地。”王建威说,在田地里闻一闻庄稼的味道,看一看庄稼长势,心里感觉舒坦。

如今,他小时候的梦想早已实现,望都县每亩小麦平均产量508.5公斤。“今年6月17日,在我的老家南张庄村,我负责技术和品种的30亩小麦示范田,采用矮秆、节水、高产的‘马兰1号’小麦品种,运用缩行匀播种技术,实打实收3.5亩,又一次创造了保定市小麦最高亩产纪录——797.7公斤,将近1600斤。”王建威说,他下一步目标是创造河北省最高亩产纪录。

增收50多亿元:从“穷窝窝”到“富裕村”

祖辈都是农民,王建威自小就和农村这片热土结下了缘分。如何让农民增收,是他始终关注的话题。

望都县贾村镇王文村,几乎被清苑、安国、博野、定州等4县市包围,曾是全县最有名的“穷窝窝”。

“我记得是2011年,我们县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王文村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王建威介绍,当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一乡一特一高校,一村一品一专家”的发展理念,王建威被派到这个最困难的村,负责调整农业结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情,王建威吃住在村内,做了大量调查走访。

“最后,我发现老百姓们多数愿意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就是苦于没技术,怕钱打了水漂儿,所以都在观望。”在王建威的技术保障和苦口婆心劝说下,65户村民答应“试一试”。

经过没日没夜的艰苦奋斗,大棚种植西红柿当年就见了效益。“当年,每个棚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老百姓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从开始的65户很快发展到240户,共460个大棚。”

不仅如此,在王建威的带动下,在全县及周边县市推广泡椒80万多亩,实现增收8亿元;推广硬果番茄35万余亩,实现增收12亿多元;与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促进粮食蔬菜科技成果转化15项,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正是多年的风吹日晒,52岁的王建威看上去有些苍老。

“老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不像机关干部,像多年在地头的农民。”对此,王建威笑道,“这没法子,每年在粮食、蔬菜播种前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我都得下地指导,能不晒黑么?2018年春天,我在地头开了14场技术讲座,现场指导300多人次,解答农民朋友电话、微信咨询600多次。”

“农民不容易,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劳作图个啥?就是希望有个好收成。”王建威说,“咱们再累,能累成啥样?也就是跑跑腿,动动嘴。每当看到好收成,老百姓挣钱了,就觉得咱累点儿也甘心。”

“扎根农村,把自己所学全部用到农业,让田地多产粮食,让乡亲们早富裕”,这是王建威最大的心愿。

3万次培训会:从“技术员”到“亲兄弟”

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王建威同志长期在农业第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手把手为农民传授技术知识,解决各种生产难题。“在他的手机中,存着上千名农民朋友的电话,覆盖了全县每个行政村。”同事刘胜海介绍说王建威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便到外地出差时也从没有因吝惜话费漏接农民电话,每天接的农民咨询电话平均有40多个。“过去农民还叫我王技术员,现在都叫王哥,岁数大的都喊我老弟,走到哪个村子都有人拉着我想让我去家里吃个饭,老百姓是最淳朴的,你真心帮助他,他们就拿你当亲兄弟。”王建威说这些的时候很开心。

“80多个群,很多村里的蔬菜大王都在里边,有问题就问。农业的事儿还不能耽搁,所以,有时间我就拿着手机回复。”王建威称,用手机回复村民问题,也是他日常的一部分。

有一次,龙庄村椒农牟建设找到他说,家里种的5亩羊角椒出现了病害。原本王建威的专业是农作物栽培和管理,当时对辣椒种植并不在行。但他随牟建设来到地里,见辣椒叶片卷曲,零星有几个小辣椒。王建威看后揪心地对牟建设说:“我回去就查资料。”

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顾不上吃饭就开始查资料、请专家,他发现羊角椒由于长期的单一种植,导致品质退化,易感染病虫害。这也是全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田间管理只能治标,不更新品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单靠农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王建威说。

于是,王建威开始培育新品种,选种、采种、育苗,细心观察每一株的生长情况……无论炎炎烈日、刮风下雨,试验田里都能看见王建威的身影。经过反复试验,王建威终于培育出了坐果率高,抗病虫害、抗除草剂和抗倒伏能力强的“辣都红9”。试种当年即被种植户抢种1000多亩,每亩纯收入高出其他品种辣椒1000多元。“现在有了什么技术难题都来找建威老兄,因为他对咱们农民最上心。”牟建设说。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王建威累计为乡亲们组织专门培训近3万次,培训农民7万多人次;为全县引进推广小麦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5个,蔬菜新品种56个,选育辣椒新品种3个,主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项,省级技术标准1项,市级标准5项。

仅在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王建威就带领全县60余名农技推广人员、10余名技术专家开展线上服务、指导和在线诊断,及时解答农业问题120余个,发布服务日志300余条,有效实现了农技指导24小时全天候、跨时空高效服务。

正是这一系列的付出,王建威成了很多农民口中的“亲兄弟”,成了很多百姓眼里的“自家人”。

王建威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最美农技员”,荣获“河北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河北省科技好青年”“河北省农村科普带头人”“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春夏秋冬,王建威总是奔波于田间地头上,穿梭于蔬菜瓜果间,用自己撑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圆着农民兄弟的绿色致富梦……

猜你喜欢
亲兄弟新品种全县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青菜新品种介绍
真像一对亲兄弟
小心冠心病的“亲兄弟”盯上你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绘画亲兄弟,艺术父子兵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他俩不是亲兄弟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